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自由思想解读

2017-03-08 19:00冯天娇
关键词:资本论异化资本主义

冯天娇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自由思想解读

冯天娇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自由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自由的研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发端,到中世纪和启蒙运动时期取得进展,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夺人的自由以及掩埋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之谜。揭露与批判了劳动力被迫成为商品的现象、拜物教中的异化现象、剩余价值压迫劳动者的现象、机械摧残劳动者的现象等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给劳动者的一系列不自由现象。从反面表露出《资本论》中包含的自由思想,同时反映出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最终,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无产阶级的信仰,通过实践活动找出实现人自由的路径与策略。

马克思;自由思想;资本论;呈现;策略

一、自由思想的发展轨迹

自由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哲学或政治学领域研究的课题,对自由思想进行研究也是推动政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式[2]60。提及政治,美国迈克尔·G·罗斯金的《政治学与生活》认为“政治即生活”,“政治仍旧一直都在人们身边,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1]即人类作为一种政治动物,一直是处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作为一种政治理念,也不可或缺地存在于人类的政治生活中。自由不但成为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是学界研究的焦点。

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者对自由政治思想的研究必然会富含一定的历史色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这是由于自由思想存在于人类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中,研究者对其研究会随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对自由有着不同的认识。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自由范畴就已经成为了哲学家们探究的对象。那时疯狂的城邦战争使得人们极度渴望摆脱奴役,获得自由。柏拉图试图对“理想国”进行探索,渴望找到通往“理想”政治国度的途径,其在《理想国》中常提到自由人。[3]343当时社会条件下的自由思想大都是相对于奴隶、奴役而言的。

中世纪神学时期的自由与封建专制制度、教派思想息息相关,而且具有浓重的宗教政治色彩,要求在实现意志自由之前要皈依上帝,有学者提出:“那时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扼杀了自由,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规定皈依上帝是意志自由的前提,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唯名论者勇敢宣扬个人意志自由,追求个性解放”。[4]89

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由作为政治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学者们对于自由的研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历史发展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启蒙思想也处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此时的自由概念就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即天赋人权,从拥有权利的角度谈自由。

相对于十八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而言,德国启蒙运动发生的时期较晚一些。具有“哲学王国”美誉的德国,在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内,出现了莱布尼兹启蒙思想,继而又出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①,同样传播了自由之风。自由作为历代哲学家、政治学家研究的核心内容,为马克思自由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这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其经典著作中就包含了对自由的深刻研究,尤其在《资本论》中,更深层次地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独特自由”现象②的揭露与批判,以及对无产阶级自由的宣扬,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无产阶级的信仰,从而推动自由政治文明的发展。

二、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自由思想呈现

罗尔斯在赞扬马克思的时候说:“鉴于马克思的生活处境,作为一位理论经济学家和资本主义政治社会学家的成就是非凡的, 事实上可以说是英雄般的,”[5]331-332罗尔斯肯定了马克思作为一位政治社会学家的地位。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原本是从经济领域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但是事实上,也不乏含有从哲学角度对资本主义现象进行的批判。此外,还可以从政治视角对《资本论》进行解读,通过对《资本论》中不自由的政治现象进行分析,来探索其中蕴含的自由思想。

然而,马克思对《资本论》中所呈现的不自由的政治现象进行揭露与批判,并不是凭空对资本主义社会给予全盘否定,而是以肯定资产阶级为当时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前提,即马克思 “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6]以此为前提,进而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自由现象,最终对其进行批判。在这里批判的不仅仅是《资本论》中的不自由政治现象,批判的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夺人的自由的社会现实。因此,对《资本论》中的自由思想进行政治视角的解读,就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开始,从马克思对资本带来的多种不自由现象进行批判开始。事实上,《资本论》中所蕴含的自由思想正是通过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不自由现象的批判而呈现出来的。

首先针对《资本论》中不自由政治现象进行逻辑梳理,然后在揭露与批判不自由现象的过程中,探索出马克思 《资本论》中的自由思想。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

在商品社会条件下,商品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者(劳动者)的所有物,生产资料是掌握在资本家手中的”。[7]115劳动者除了人身可以当作劳动力来出卖之外,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故此,劳动者失去了任意支配生产资料的自由,间接地失去了作为劳动者应有的自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的社会。在那里,劳动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自己生产直接的生活资料,而是为资本家生产他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而且,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仅能维持劳动者自身的再生产,确保能够为资本家提供下一次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可谓“劳动者的劳动力以及生产资料都归属资本家所有,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管理下进行劳动”,[7]115,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不自由。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条件下,货币要转化为资本,需要劳动力变成商品作为前提条件。

商品的生产开启了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7]85。货币要转化为资本也必须在商品市场上完成,“若不采取商品形态,货币也就不成为资本了”,[7]91资本家也就不会获得价值增殖了,资本主义想要获得剩余价值的目的也就不会实现了。

假设需要让货币转化为资本,进而实现价值增殖,就需要发现一种可以成为价值源泉的商品,也就是《资本论》中所讲到的一种特别的商品——劳动力。然而,作为劳动力商品的自由所有者,在当时社会所拥有的自由有两种意义:一是劳动者必须当作“自由”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出卖;二是劳动者没有别种可以出卖的商品,他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自由”得一无所有[7]102。 换言之《资本论》中所描述的劳动者所处的是一种失去自由而被禁锢的政治状态。

第三,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中,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揭露了掩埋人的自由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颠倒地认为是生产者外界诸对象物间的关系了[7]29,人与人的价值关系,被人幻想为物与物间的关系了,交换者自己的社会运动好像是物的运动了[7]31。就这样,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被物束缚住了,也就没有自由可言了。

异化现象和拜物教一样,同样是掩埋人的自由的一种表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原本是通过自身劳动生产出来,反过来却成了自己崇拜的对象,甚至变成了异己力量来统治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以来,人被异化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了异化,形成了一个着了魔的倒立的世界③。异化现象使人的自由被物限制了,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的直接降低,人的自由也就无从体现。因此,《资本论》中包含了由异化现象带来的不自由的政治哲学。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狂热地追求剩余价值,会使劳动者失去人身自由与获得报酬的自由。

资本主义生产并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者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其目的在于生产剩余价值。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只有有能力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才是生产劳动者,虽然生产劳动者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其应有的报酬还是会被资本家掠夺过去,这样获取报酬的自由在剩余价值的作用下,被掩盖了。

《资本论》中所讲述的“缩短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为资本家劳动的劳动时间,即延长剩余劳动时间,”[7]219实则也是为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而在劳动时间上采取的手段。如有加强的劳动发生作用,在同样的时间内会为资本家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剩余价值生产的爆裂性使得劳动者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条件来满足自己的生存与生殖自由,这样劳动者失去了本该应有的自由,透露出当时社会中劳动者不自由的政治现象。

第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械经营不但使劳动者不能得到解放,不能获得自由,反而会使劳动者倍受压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讲到:“经济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机械本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但是会变成一种手段,最确实地,把劳动者及其全家的生活时间全部都转化为可以利用来增殖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也是这样发生的。”[7]285资本因为机械的使用会更快地实现价值增殖,但是机械会过分压榨劳动者,进而会使劳动者的生存状况遭到破坏,[7]303甚至会使建立在资本关系两端的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发生革命。过度使用机械对劳动者进行压榨成了限制劳动者自由的一种手段,也成了《资本论》中一种不自由的现象。其实劳动者渴望获得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想再做替资本家无偿生产剩余价值的奴隶。

机械增加了资本榨取的人身物质,增加了资本榨取人类的范围,同时,又增加了资本的榨取程度[7]276。从以机械为基础的工厂到其余各产业部门,包括最初被迫使用机械的儿童少年和妇女,无不受机械的压榨,导致身体萎缩,甚至出现了惊人的死亡率飙升的现象。机械对妇女儿童的剥削与压榨,迫使他们的自由人格遭到泯灭,呈现出了严重的不自由问题。

三、马克思《资本论》中人实现自由的路径策略

马克思《资本论》虽然揭露与批判了掩藏在资本主义工资制度下的劳动者不自由的社会现实,但更多地包含了对劳动的重视,对无产阶级劳动者遭受压迫的同情。在对著作进行政治解读时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直存在各种各样阻碍人实现自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无数商品堆积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的自由人格遭到泯灭,自由主体地位遭到破坏。因此,为了让劳动者获得解放,进而实现自由,无产阶级就要努力走出困境,采取办法获得自己本该有的自由。

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就是劳动,”[9]50表明了自由的根本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劳动实践。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是自由的起点,是实现自由的途径。

这样以来,马克思把自由建立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开辟通往自由的道路。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也为实现自由提供了可能。终究我们要找到实现人自由的路径与策略,进而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一,自由的获得来源于实践。

在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现实:劳动者不但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是劳动力的出卖者。要使劳动者从出卖劳动力的社会现实中摆脱出来成为自由身,就要采用实践的方式。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实现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拥有使用生产资料的自由,接下来可以通过自由地劳动,去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最终凭借着实践活动获得自身应该拥有的自由。

第二,自由的实现需要扬弃异化。

要想改变拜物教中人的自由被物束缚的现象,首先需要人们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去对待物质,去摆脱物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次需要人们付出行动,努力提升自己的主体地位,走出异化。最终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达到实现人的自由的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被异化成为人的对抗力量的现象,还在《手稿》中指出工人的劳动是人身之外在的东西,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遭受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10]54这样以来,就需要人们以一种端正的态度去对待劳动,重视劳动带来的正面效应,逐渐削减对物质的崇拜,通过实践走出异化,获得属于自己的本真的自由。

第三,自由的获取需要合理安排时间。

资本家要求生产剩余价值,但是要想获得自由就需要摆脱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束缚,为劳动者安排合理的工作时间。事实上,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被生产全部占用,需要分配一定的时间用于娱乐、休息,只有劳动者在时间上获得了自由,才能为进一步开展劳动与实践活动补充能量。只有劳动者拥有了可以任意支配时间的自由,才能为下一步开展工作保证精神与体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有效地缩短劳动时间,相应地增加劳动者的自由时间,才能保证劳动者在劳动中既能得到物质生活资料又能使自己身心得到解放,从而克服不自由的政治现象,最终在生活中获得自由。

第四,自由发展需要排除外在生产资料的障碍。

机械的使用象征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但是《资本论》中劳动者却倍受机械的束缚从而失去了自由,而且一直都没能克服外在机械的障碍。然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面对这种不自由的现状,需要联合起来,合理利用和分配生产资料,依靠最小的脑力与体力消耗,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料,开展自由的个人劳动。这样以来,生产资料可以归劳动者支配与使用,既能使人类从劳动中获得解放,获得自由,也会促使人类社会朝着自由发展的方向迈进。

四、总结

获得政治学家美誉的马克思,在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中有对自由的独特见解,他在著作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的资本家这一魔鬼对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剥削与压榨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面孔。文章本着将劳动者从“劳动力作为商品”这一事实中,从“机械压榨劳动者”这一现象中、从“异化现象”中、从不“合理的工资制度”中解放出来作为目的,通过对《资本论》中的自由思想进行解读,发觉了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呈现的各种不自由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人的自由的策略。此外,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原本就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所在④,人与自由是须臾不能离的,无论是作为人格的所有者,还是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都应该是自由的,而且只有获得了自由,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实践中实现人的价值。故此,马克思却成了人类获得解放的救星,鼓励人类采取相应的策略摆脱种种障碍,帮助劳动大众实现自由,进而通过实践的方式努力走向自由的彼岸世界。

注 释:

① 参见[法]高宣扬著《德国哲学通史》第一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② 这里的“独特自由”现象是指《资本论》撰写时期,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暗含的不自由现象。

③ 参见王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下当前社会拜物教现象的解读,理论观察,2015年5月第10页。

④ 参见赵洁伟,刘洪刚: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3月第4页。

[1][美]迈克尔·G·罗斯金.政治学与生活[M].林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龚艳.自由: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核——政治文明与自由关系的重新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3):60.

[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43.

[4]魏建国.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要素[J].理论学刊,2014,(3):89.

[5]罗尔斯.政治哲学史讲义[M].杨通进、李丽丽、林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31-332.

[6]Karl Marx,Fredrick Engels.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48.

[7]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0.

[9]胡贤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的自由理论[J].江汉论坛,2012.50.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

冯天娇(1995-),女,河北沧州,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资本论异化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