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裁文本中对比阅读教学举隅

2017-03-09 15:51王蕴芬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伊索体裁寓言

王蕴芬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引领学生从文章体裁到语言表达,从结构形式到人物塑造,从课内到课外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以对比串联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智慧阅读。因而,笔者尝试在各类文体中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直面各类文本的特质,使学生能智慧掌握阅读不同体裁文本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 对比——智慧阅读说明文

小学阶段,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带领学生找出说明文文本中的异同和本质特征,从而熟练掌握阅读该文体的方法。

1. 纵向对比。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收录了四篇说明文,分别为《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会合作》。这些文章虽然都有议论,但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教学时,教师要避免一篇一篇割裂教学,而应纵向连接,通过有目的的对比,引领学生明确文体特点,并逐渐掌握智慧阅读的方法。

通过对比学习,学生明白了说明文都有论点、论据、论证这些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对比,引领学生发现每篇文章的不同之处。以学习举例论证为例,《说勤奋》一文在举例论证的时候,举了两个正面的例子,说明了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则不仅有正面的例子,也举了“雨水” 这个反面的例子。《谈礼貌》一文,讲述每个例子的时候,既举了相关的事例,结尾处又有议论进行小结,属于夹叙夹议,最后分几个小论点,逐层深入阐释“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这个观点。可见,每课的说理表达方法各有不同。教学时,只有通过这种对比,学生才能逐步明晰。

另外,学习引出论点部分,几篇文章也稍有区别:《说勤奋》一文,作者直接引出话题;《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则用一个自然奇观引出话题;《谈礼貌》一文则是用一句“古训”引出。通过对比,文本之间的异同点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因而,教者首先要有鲜明的体裁意识。其次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对比,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这些文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对了解文本的体裁特点有鲜明的作用。

2. 横向对比。在教学说明文时,还可以与其他不同的文体进行对比。为说明一些道理,说明文都会举一些人物的事例,比如《说勤奋》举了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童第周解剖青蛙卵的事例;《滴水穿石的启示》举了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等三个事例。在教学这些事例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写人文本进行对比。比如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与本单元中的《诺贝尔》《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去发现说明文中的事例描写与记叙文写人文章的语言表达有什么区别。这样进行对比,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直面体裁特征,清晰了解文体的语言特色。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有教材整体的架构,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前后关照,反复对比,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说明文这一体裁特点进一步明晰。在反复的对比阅读中,学生逐渐明晰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也能逐步掌握智慧阅读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二、 对比——智慧阅读古诗词

1. 同一课文两首诗对比。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一下、二下以后的课本中均有《古诗两首》的课文。每课中选的两首古诗,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四下的《江南春》《春日偶成》是描写春天的古诗;五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写夏天的诗;三上《山行》《枫桥夜泊》则是写秋天的诗;四上《元日》《江雪》则是写冬天的詩。除此之外,像六上《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诗均暗含哲理。四下《池上》《小儿垂钓》和五上《所见》《寻隐者不遇》则都写了乡村儿童天真顽皮的形象。六上《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用一悲一喜描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由此可见,编者在选编教材的时候,把具有关联性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肯定有其深意。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篇课文中两首古诗存在的内在关联。比如,在教学五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找一找两首诗的异同,从而发现同样写夏日的西湖,作者分别抓住了雨中西湖疾雨与晴天西湖莲荷之美这两个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创作。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杨万里笔下的多篇关于西湖的古诗,感受同一作者笔下不同的西湖风情。如此对比,学生对于诗歌的体会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表面,对诗歌的感悟亦会更进一层。再如,《元日》《江雪》的教学中,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就可让他们进行对比:同样是写冬天的诗歌,两首诗情感表达上,给你分别留下了什么印象?接着,引导学生了解两位诗人创作该诗的背景,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让学生明白阅读诗歌,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

2. 同一诗人作品对比。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但限于诸多因素,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篇数有限。教师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好课内的几首古诗词,可拓展更多的古诗词,再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打通课堂内外,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同一诗人的作品有时是有共同特点的,有时又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教学的时候,适时引入这个诗人的其他诗词,进行对比,是拓展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时,就可与辛弃疾的《破阵子》(梦回吹角连营)进行对比,感受诗人欲为国作战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则与她后期的《声声慢》对比,感受她少女时期的心绪与晚年时的心态强烈对比,同时亦可和她的《夏日绝句》那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进行对比,感受一个多元的李清照形象。同样是陆游,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时,补充学习他另外的七首,学生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位对子女谆谆教诲的陆游,一位刚正不阿的陆游,一位教育子女品行为上的陆游……联系《示儿》诗,一位身系国家、忧国忧民的陆游与学生走得很近很近,这就是对比的魅力所在。

3. 同一主题对比。除了课内相同主题的诗词可进行对比之外,同一主题的课外诗歌也完全可以引入课内进行主题式的对比学习。比如学完《江南春》《春日偶成》这两首春天主题的古诗,可拓展对比学习相关主题诗歌学习;学完文包诗《黄鹤楼送别》就可以开展对比其他的送别诗等等,这样的学习,会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习更为深入。

三、 对比——智慧阅读寓言

1. 古今寓言对比。教材中选编的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一般皆来源于先秦诸子文章,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改编,以儿童能接受的白话文形式呈现出来。虽然白话文比较浅显易懂,但古文也同样具有深厚的魅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尝试把寓言原文与课文进行对比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古文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本身。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时,教师就可以把原文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借助解释与课文,很快就能轻松读懂古文。古今寓言的对比教学,可谓一举多得。

2. 不同版本寓言对比。苏教版五上《伊索寓言》中选了三篇寓言故事,都很简洁,寓意也很清晰,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像过于简单了。此时,教师就要善于挖掘可教之处,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表达形式,掌握学习寓言的方法。本文其中一则寓言是《狐狸和葡萄》,该寓言在《克雷洛夫寓言》中同样收录。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文章的字数、语言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学生清晰地发现,原来伊索寓言的语言就是这样精练,充满智慧。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找找整本《伊索寓言》中与狐狸有关的文章,看看在伊索的眼里,狐狸有什么共同之处。除了狐狸之外,《伊索寓言》中还有哪些动物也多次出现,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此对比之后,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直指文本的基本特征,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该文本的具体特点。

3. 中外寓言对比。收录在苏教版课本中的寓言,一种是中国古代的寓言,一种是《伊索寓言》。其中,中国寓言有《鹬蚌相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几个故事,而《伊索寓言》涉及更广,从低年级的《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到高年级的《蝉和狐狸》《牧童和狼》《狐狸和葡萄》。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三则《伊索寓言》放在同一单元教学,老师应该有鲜明的体裁意识,明确文本体裁。尤其是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一下,中外寓言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对寓言体裁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 对比——智慧阅读小说

1. 对比品悟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塑造人物,常常把对立的两类人物放在同一时空,同一事件中,利用人物的矛盾冲突来突出人物特征。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抓文章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巧用对比,制造一些矛盾处,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形象。如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林冲与洪教头就是两个性格形象反差鲜明的人物。教师此时必须利用对比来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让学生感悟到洪教头傲慢无礼与狂妄自大;再对比阅读关于林冲的描写,林冲的谦逊有礼、武艺高强的形象就在对比中也跃然纸上。同样,《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孙悟空与白骨精这两个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一个嫉恶如仇、本领高强、胆大心细;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在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对比来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品悟。

2. 对比了解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動的场所和性格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创造人物,人物也创造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同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三打白骨精》开篇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语言虽然简单,这个“山势险峻,峰岩重叠”的环境,与后文的村姑一家的出现却显得格格不入。为了进一步突出此处的矛盾,此时,教者可出示原著适时进行对比:“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对比之后,学生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有人家居住呢?其实也就说明了这村姑一家三口就是妖怪所变。这里的环境描写,既为后文做了一个铺垫,也为塑造白骨精形象埋下伏笔。

六上《爱之链》一文的开头同样有一段环境描写,此处环境描写正暗示了乔依的内心凄凉,也为后文的故事叙述、为塑造乔依这个人物形象、为揭示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此处,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对比,把这一环境描写改成:“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汽车往前走。雪已经停了,阳光洒进车窗,乔依感到一阵暖意。路上不时有车子开过,乔依还是不时地与他们挥手致意。”引导学生比一比,思一思,辩一辩能否这么改?从而进一步体悟环境描写的作用。

3. 对比欣赏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小说的情节往往一波三折。苏教版六下《半截蜡烛》一文中,讲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想方设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母子三人“藏情报—护情报”这个过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此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想象“护情报”的过程,找出围绕蜡烛,母子三人怎么与德军周旋的,在蜡烛“插—点—熄—点—夺—端—熄”的过程中,对比感受自己情绪的起伏变化,从而感受小说情节曲折变化给人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同样,《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再补充我们熟知的一些故事中与“三”相关的故事,比如“三借芭蕉扇”“三打祝家庄”等,与这些故事相比,明白小说情节的基本特征之一——一波三折。

总之,对比阅读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费时短,收效大,记得牢,并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各类文体的基本特点,智慧阅读各类不同的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会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猜你喜欢
伊索体裁寓言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伊索和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