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2017-03-09 15:54李作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解力四力语言表达

李作芳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当前,学术界尚未正式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版块,针对高中年段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点”,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陈先云主任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即“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这些成果为研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专业指导和帮助。笔者认为,所谓“核心”,应该是组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它应该最能体现组织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小学语文素养中最能体现学科、学段特征和课程本质的要素。因此,要提炼出小学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需要重读“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提到“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据这段描述,我们可以将“语文素养”概括为“听”“说”“读”“写”“思”“育”六个字。

同为“语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作为“小学语文”,其核心素养必定带有自身学段特征。同为“小学语文素养”,“核心素养”势必需要进一步“聚焦”,需要进一步厘清重点,体现小学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因此,想要准确表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绝非易事。笔者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对课标中“语文素养”的解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梳理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种能力表现,即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

一、阅读理解力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学习求知、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学科首先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当然,中小学各科都有阅读任务,都需要有阅读理解力,因为没有阅读理解力,各学科的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之所以突出强调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力,是因为它不仅是语文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各门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既是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又是语文学科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阅读理解力既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具体的阅读活动,又包括开展阅读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它涵盖六项能力: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辨识以及认读速度等认读能力;二是对关键词句、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以及对作者观点、思想等方面的理解能力;三是鉴赏能力,即文学欣赏和品评能力;四是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作出评价的能力;五是将知识迁移到读写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六是朗读、默读、快速阅读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等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力的提升与两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同时这两个因素又是培养阅读理解力的重要途径。

其一,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课标明确指出,“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构成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力的重要因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石。没有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谈语文的阅读理解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优秀的语言材料,是在为他们一生奠定语言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

其二,必要的語文知识储备。仅有语言材料而没有相应的语文知识作“框架”,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就只是一堆堆零散的、缺少结构的个体材料。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重视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学生才能建构语言模型,并形成语言能力。因此,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语言表达力

《语言的魅力》(语文出版社《语文》课标教材,2001年版)一文中写道:一位衣衫褴褛、头发花白、双目失明的老人,在繁华的巴黎街头乞讨,身旁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过往的人很多,但没有人注意他。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见到牌子上的字,问老人:“老人家,有人给你钱吗?”老人茫然地摇摇头,脸上的神情十分悲伤。让·彼浩勒听了,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加上了“春天来了,可是——”然后匆匆离去。下午,给乞丐钱的人多极了!

为什么“下午,给乞丐钱的人多极了”呢?主要原因是牌子上多了几个字!“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短短的一句话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有着无限的张力,能激发人无限的想象。是的,春天是美好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小桥流水,是那样诗意盎然,令人陶醉。可是这良辰美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却无缘看见,更无缘享有;他的世界里只有漆黑一片,这怎不令人感同身受,倍增怜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语言的表现力!

语言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显著特征,也是首要特征,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子。语言表达力是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任务和责任。

语言表达力是什么?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因此语言表达力包括口头表达力和书面表达力两个方面。简言之,就是要“说得好”“写得好”。说得好,就是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与人进行口语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中,做到语音表述正确,意思表达准确,情感表达得体,建议委婉巧妙,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比较契合的话。写得好,就是在书面表达与交流中,能根据交流的需要,充分调动并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写得清楚,写得规范,写得生动,思想表达准确、深刻,并合乎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表达力应符合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情态、言语场景四个层面的要求(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15-18)。语言表达力的内容,涵盖内容、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维度。

三、思维发展力

王宁教授认为: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但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直接显示和思维的外化形式,一切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因此,培养思维是语文课程最根本的任务。

思维发展力已日趋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我国语文教育界越来越关注思维发展力: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相关学术会议上疾呼:“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崔峦等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曾呼吁:“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语文课程中需要培养哪些思维品质?提升哪些思维能力?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表达、交流等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思维;能运用想象与联想等方法,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感知以及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判断;能通过概括、比较等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有着丰富的形象和意境,这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等诗句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形象,是语文的重要标志。这些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而生动的形象,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有效凭借,需要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知、想象、领悟、创造,生成更为丰富、立体、鲜活的形象。语文课程还需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以及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比如,古诗《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事物会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推进一步,蕴含着有丰富、深刻的哲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值得细细玩味和品析。

言语交际教学也离不开思维。交际的主体在进行言语活动时,思维是伴随言语同步展开的,其中包括对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的辨识与判断,对听说内容的感受、理解、领悟与概括、综合、判断,对听说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思维与言语紧密相随,言语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可以这样说,思维发展力直接制约着言语表达力的提升与发展。

四、文化感受力

各学科都有传承文化、培育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功能,母语教育也不例外。语文课程不是传承文化的唯一途径,却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和载体。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天人合一”的哲学史观,“仁、义、礼、智、信”的做人修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尊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杯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意蕴丰赡的语言文字、丰富鲜活的文学形象、绵长厚重的思想文化,引领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走进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多样性产生无限的向往,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

语文课程,应达“传道立人”之意。“文以载道”。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道”:通过一篇篇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清新的时代气息、凝聚着作家智慧与激情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作家的豐富情感,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还要借助这些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同时,达到“传道”“立人”的宗旨。

语文课程,应达“审美怡情”之效。语文集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形象意境于一体,尤其是古代诗词歌赋,集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于一体,廖廖几字便把人带入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境里,令人沉醉。如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诗句既有语言本身的格律之美,也有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之美,更有语言所营造的意境之美(张翠娥.感受力培养:语文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6(7):120)。因此,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激发他们初步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是母语课程对文化的特殊贡献,也是语文课程拥有生命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课程,一方面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欣赏力,培育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之心、敬畏之情,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察觉、分辨以及初步的判断能力。

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这四个方面是笔者基于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实际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领域。在课程中,它们不是简单的罗列与组合,而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理解是用思维去释义,运用“言”理解“意”;语言表达是用思维去表达,运用“意”表达“言”。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都以阅读理解力为基础,并在个体的言语经验建构中得以实现(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15-18)。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正如王宁教授所说,“既是对语理的积累、对思维的训练,又是在领会母语特点前提下对审美体验能力的提升,包含有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因此,对于母语教育来说,这“四力”不是一个一个单独施行,更不是一个一个分别实现的。在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式,都是综合推进、整体发展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理解力四力语言表达
我的理解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培根《新工具》中“理解力”浅析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