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语用能力

2017-03-09 16:07陈恩凤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阅读教学

陈恩凤

前段时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细细研读此框架,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关于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我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提高读写的有效性。现结合阅读教学的课堂实际,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

一、 基于学情,概括提炼

第三学段的学生已基本养成了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因为他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就已着力培养这一好习惯了,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是有备而来的。如何提高他们的预习质量,设计好简洁易操作的预习单至关重要。我和学生们一同设计的预习单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我认为易读错的字音有,难以读通顺的句子有。2. 生字新词大盘点。我认为具有新鲜感的字词有,它的意思是。3. 全文是写(人、事、景、物……)(选择)。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一点可结合课后的相关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像畅游的小鱼一样,从整体入手初读课文,然后组织交流预习单内容,引导他们再品读课文以涵养语言。在学生读熟后开讲,开展“我知道我来说”活动,交流他们印象深刻的词语及片段,老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及备课预设时提炼的关键词进行板书,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理清课文脉络,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高他们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如,教学《莫高窟》一课,在交流中,我随机板书:一颗明珠彩塑壁画藏经洞艺术宝库,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文本语言由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学生们在运用中积累着语言。整个课堂从整体出发,最后又回到了整体,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球体。为防止头轻脚重,我一般在第一课时就安排适当的感悟内容,当然这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

二、 关注文体,潜心会文

苏教版小语教科书编选的课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既有记叙文,又有神话、诗歌、寓言故事等。文体不同,教学功能亦不同。老师宜根据文体,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方式,使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受不同文体的文学特征,进而体悟不同文体的表达之妙。如我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诗歌),让学生们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品味诗歌的意蕴,再讨论“你喜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吗?你从这课中学到了什么?”,促进他们走进情境,习得语言,体会表达之妙,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教学《安塞腰鼓》(散文),引导学生慢慢读、细细品,让他们在“静——闹——静”的表演过程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豪放的特点。因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离我们江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文章的语言又极具西北地域特色,所以,我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采用师生合作品读、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去领略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感悟其间渗透的比喻、排比、反复等手法运用的巧妙,在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在运用中感受课文语言的如诗如歌,以及与腰鼓舞蹈相协调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学《孔子游春》(叙事性作品),我引导学生在读课文中了解主要事件——孔子带着学生欣赏春景、论水、言志,在课文创设的游春情境中,使学生简单描述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情节等,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我紧扣为什么文末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一主问题,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悟出自然、思想、情谊这三个方面的春天,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了背后所潜藏的风景。教学《负荆请罪》(历史小话剧),则紧扣戏剧性冲突,在分角色读演话剧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蔺相如、廉颇的对话,深化语言训练。读《埃及的金字塔》(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有一定速度的默读中思考作批注:作者是怎样写出金字塔外形的宏伟和结构的精巧的,在讨论中明法,在品读中想象,紧扣语言文字,感悟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征写得更具体准确了。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文体意识要强,根据文体选择教法,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运用之妙可使课堂事半功倍。当然,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还可选择相应的朗读方法,如阅读诗歌可让学生放声朗诵,而读说明事理的文章则须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如此,课堂效益则可达到最大化,学生的语感在熏陶渐染中得以训练。

三、 字斟句酌,体会效果

理解词句的意思,斟酌其运用之精准,不仅能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品味,使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体悟中学会运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并用笔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再分角色朗读探究“偷偷地、摸”和“悄悄地、进发”等词语在感情色彩表达方面的不同。学生们在朗读中,关注对比描写敌我双方人物行为的语言特点,并为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做好了铺垫,使语言得到了内化,也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词句虽小,但很重要!小小的词句饱含着深深的感情,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是在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习得中螺旋上升的,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找到推敲表达效果的词句点。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紧扣“篇章”一词,我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等),串连起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对一代伟人永远的怀念之情。教学《望月》一文的江月美景时,我引导学生推敲“镀”字运用得巧妙:“读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皎洁的月光柔和均匀地洒在万物上。“‘镀这个字左边是金旁,本义指镀金属,这儿镀的是什么?你们想跟‘镀换个什么字?”在讨论比较“洒”“蒙”“披”“镀”等字的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镀”字最恰当,一个“镀”字渲染出了靜谧的月色。汉语充满了灵性,一词一句总关情。再如,阅读《水》,体会“饿”字给读者带来的极大的震撼;阅读《船长》中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体会情况万分危急时少用提示语的绝妙……一个个语境,一幕幕字斟句酌的阅读教学场景,一次次语用能力的拔节提升,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四、 领悟方法,迁移运用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篇章训练的重要内容是: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课堂交流和讨论中,教师要让学生敢说、会评、善写。我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有趣?”指名品读,突出趣味。学生们从“三个‘就像、六个‘愿意”这一独特自由的文字中,朗读体悟出园子里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由。“你们能联系生活,用这样灵动自由的文字续写几句吗?”于是,学生们笔下的黄瓜、辣椒、萝卜等也自由地生長起来了,他们在模仿中习得语言,这样既理解了内容,又捕捉到了文本表达方式的独特,这自由的表达方式与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生活完全契合,学生们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他们在阅读中不仅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初步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既理解了内容,又习得了表达方式。教师要依托文本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积累语言,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复述、给文中的人物写一封信等等,使学生们在运用中吸收内化语言。如阅读写人的文章《詹天佑》,学生用人物点评法: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表现他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的?阅读状物的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联系实际进行介绍:你熟知的一种植物外形有什么特点,有着怎样的品质?阅读写事的文章《郑和远航》,可引导学生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感悟详略手法之妙。阅读写景的文章《三亚落日》,可让学生当小导游进行介绍:三亚落日的诗意体现在哪里,在介绍中感悟写实与想象结合的曼妙……总之,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表达的方法,在迁移中运用此法,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 拓展整合,触类旁通

文本中的一篇篇课文仅仅是个例子。学生若只盯在此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基于文本,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组带多组,让学生们徜徉在文章的海洋里。教师要有一双慧眼,确定整合点,寻找表达点。围绕文本,可以选择同一作者、同一主题、同一写法等的文章,抓住相关的某一个点,将这些文章整合起来,放在语文课堂上阅读,读中再次巩固和运用学到的学法或表达方法。如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在学生结合画面、诗句走进诗的意境的基础上,讨论作者为何以“观书有感”为题。在交流中,让学生感悟出诗人说理的巧妙。紧接着,出示朱熹的另一首《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到诗人的睿智。教学《孔子游春》,可拓展比较已经学过的一组尊师题材的文章《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最大的麦穗》《莫泊桑拜师》,看看这些文章中的老师各有什么特点?他们是怎样教育学生的?作者选取了什么事例表现出这些特点的?然后组织讨论:六年来,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他(她)的哪一特点最让你难忘?通过一两件事写一写。学生们在对比阅读整合中,提炼出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教学特点或精神品质这一写作秘诀。整合后的文章写法上的共同点得以彰显,学生们对如何写好写人的文章在方法上有了质的提升。根据学段特点,还可随文推荐整本书让学生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读整本书中得以提高。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推荐《呼兰河传》;学习《海伦·凯勒》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推荐《水浒传》……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已形成课程文化,进行着省级课题“1+2”主题阅读的实践研究,编写了与文本配套的《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这样更便教利学。有选择地推荐学生阅读,关注更多的是写法,在读中开展“我读书我快乐”交流会,说主人公,聊精彩片段,谈收获……在精彩纷呈的交流中,转换着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能量,使阅读与写作都得以升华。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不仅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悟法,还让学生从“怎么写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动和发现”,开展“小小智慧树”活动。从学生的角度确定领悟表达点,引导他们“欣赏文本——模仿写法——灵活运用——创新表达”,在阅读与写作之间为他们架起一座金桥,从语言出发,直抵写作,使他们的读写无缝对接,使表达更有张力。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同样的主角,同样的背景,作者是如何用细腻的文字,写出日出与日落的不同之处的呢?在比较中、在赏析中感受两位作者观察之细腻,想象之丰富,表达之灵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日出或日落又是什么情形,再以小区的楼房、广阔的操场等为背景写一写。如今,拓展整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已从一本教科书走向多元开放,从而大幅度提升着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张力,不再是“几节语文课不上也无妨”的旧格局。

综上所述,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以语文教科书为原点,以提炼出的主线为抓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归宿,提纲挈领,删繁就简,尽情地读中学写法,放胆地写中促阅读,读与写相辅相成。学生们走进文本身心入境地朗读,跳出文本审视它是怎么表达的,走进文本联系语境,思考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跳出文本学以致用。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经历了好几个来来回回,从积累迁移到学会表达,从习得方法到自我表达,从依样学样到生发自创,这一过程既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又提高了他们的语用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学文如聚沙,相信学生的语文“沙堆”会越聚越大!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