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2017-03-09 17:54周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京津冀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分工系数和区位商,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环境效率评价指标,测算了京津冀三地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为京津冀产业实现合理分工提供数据支撑,为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分工 可持续发展

引言

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京津冀整体定位及其功能定位。在新的功能定位下,京津冀如何进行科学的产业分工布局受到学界、实际工作规划等部门的深切关注。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京津冀的产业空间布局如何,直接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和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孙久文、姚鹏(2015)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利用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SP 指数,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京津冀的产业分工,北京与河北、天津之间的专业化指数较大,与冀、津形成了不同的制造业格局,专业化分工较为明显;但冀、津之间的专业化指数较小,并呈现出小幅度下降趋势;北京正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主的制造业格局。李国平、张杰斐(2015)认为要素禀赋是制造业进行产业空间分布选择的基础;集聚是京津冀制造业产业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未来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将形成多中心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江曼琦、席强敏(2014)分析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组合由产业特征、产业间联系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城市空间布局要重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信息、商务、科技类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融合。周立群、夏良科(2010)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准差法测算出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程度要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但这种差距在逐年缩减,趋同趋势比较明显。从现有学者们的研究来看,大都是从不同角度论述产业发展问题,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对于在新的京津冀功能定位下,如何实现产业的合理转移、有效分工、对接和链接,怎样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环境和空间布局、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产业,完善产业链条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三地虽然在地域上相邻,但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就三次产业发展状况而言,2015年北京三次产业比为0.6∶19.6∶79.8,第三产业比重远远超出天津和河北,占到了经济总量的3/4之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天津2015年三次产业比为1.3∶46.7∶5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相当,说明天津市第二产业仍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天津的第二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转型调整,趋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逐步淘汰耗能高且污染较为严重的低附加值产业。河北省2014年三次产业比为11.5∶48.3∶40.2,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仍然很高,比第三产业高出8个百分点,处于典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产业集群角度看,北京拥有全国1/4的重点高校和重点科研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电子通信业发达,已经形成了涵盖文化、金融、科技、商贸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以中关村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以CBD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街的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开发区为载体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等。天津拥有丰富的知识型人才资源,其国家重点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高新区已经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津依靠其港口城市的优越条件和国家政策的带动,发展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产业集群,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制药等,在实现其功能定位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相比之下,河北省的发展相对滞后,一直以来主要以工业为主导,利用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发展低附加值产业,畜牧、蔬菜、水果是三大农业支柱产业,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制造业为工业主导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中,河北没有得益于京津两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反而大量资源向京津集聚,使其发展乏力。这种现象表明京津两地的发展与创新能力还没有实现技术和知识的溢出,还没有在京津冀以至全国产生正的外部性。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京津冀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PM2.5超标,地下水开采过度,雾霾频繁,成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尖锐的地区。通过深入研究地區产业专业化分工,可以为京津冀产业合理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这些产业的能耗情况、生产方式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得出这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

行业分工指数。一个行业的分工指数可以用来表征区域之间的产业同构性。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下标j和k表示区域,i表示产业,qij和qik分别表示两地区i产业的产值,qj和qk是两地区各自的工业总产值。如果两个区域有完全相同的产业结构,那么对于任何产业来说,它们在两个区域的产值份额都是相同的,则行业分工指数为0。反之,如果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且没有关联性,则这一指数的数值为2,即0≤Sjk≤2,指数越接近于2,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分工程度越高,产业专业化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区位商。区位商可用来衡量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用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来表示。

用矩阵表示为F=AX+E。其中,A为X的协方差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需消除量纲的影响,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京津冀三地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主要使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处理率、二氧化硫处理率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六个指标。

(二)分析计算结果

行业分工系数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北京和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低,而天津和河北的产业同构性较大。梁琦(2006)测算2004年北京和天津的行业分工系数为0.393,由于京津两地同为直辖市,行政区划明显,缺乏交流合作,所以行业分工系数偏低。近几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和天津之间互补发展,互利共赢,产业结构方面也开始出现差异。北京主要以发展服务业为主,而天津则利用其地理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港口貿易、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研究发现北京和河北之间的产业差异程度较高,超过了1,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对京冀的功能定位可以看出,两地发展的侧重点有很大差异,北京主要以科技、服务业和国际交往为主,而河北是以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现阶段北京与河北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河北主要发展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性的工业,而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更重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天津和河北的行业分工系数最低,为0.654。

区位商计算结果。通过观察表2、表3和表4的结果,可以计算出京津冀共有19个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25,如果加上接近1.25的产业,北京的石油加工,天津的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河北的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也应该包括其中,那么就有22个产业具有地方专业化优势,计算同时表明没有京津冀三地所共同拥有的优势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以及开采辅助活动是北京和天津所共有的地方专业化产业,这些产业相对来说技术水平要高。天津与河北则共有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说明天津与河北在一般制造业方面存在一定的产业同构现象。京津冀三地之间交叉重叠的产业占比不大,这也就证实了在计算京津冀三地的行业分工系数时所得出的结论,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方面更侧重互补。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的地方优势产业偏向高端,居于产业链较高阶段,表现出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迁出而使得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的特征。从表3可以看出,天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区位商达到4.14,说明天津在能源产业方面的优势;有7个工业行业的区位商大于2,说明天津的工业发展能力很强;另外,天津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不仅为地方专业化优势产业,而且区位商超过2,说明天津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尤其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环节取得了较大成效,有力地节约了资源并保护了环境。通过表4可以发现,河北在与金属相关的工业上优势明显,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区位商接近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区位商达到3.82,其它的优势产业还有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整体来说河北倾向于重工业,对资源的依赖度较高。另外,相对于北京和天津而言,河北的地方优势产业种类较少且比较单一,产业竞争力弱,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变得尤为重要。

综合考虑京津冀的地方优势产业可以发现:京津与河北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产业梯度,这与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有重要关系,尤其是北京和河北的差距更为明显。北京与河北的地方专业化生产部门基本位于产业链的两端,而天津与河北在某些制造业上存在相似性,京津冀可以实现工业行业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结果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京津冀三地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因子得分。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对这六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普遍都在0.6以上,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在操作过程中,分别将2011-2013年的6个变量指标进行降维,最终提取出两个主成分,而且这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均达到100%,几乎包含了变量的所有信息。2011-2013年的主成分均能够全面地反映变量情况。

利用表5、表6、表7可以分别得到2011-2013年的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公式,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乘以各主成分得分则可计算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中可以得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还是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规律,由此说明各地区都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在相关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具体来说,河北省的工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一些,且在2011年和2012年还为负数,说明河北省的工业发展方式并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依赖资源进行粗放式生产,这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而这一状况在2013年得到改善,说明河北已经重视工业污染的治理,但治理水平与北京和天津仍存在差距。天津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一直为正,且整体得分要高于北京,说明天津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绿色发展,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这一结果也与前面所论证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是天津的地方优势产业相呼应。2012年北京的工业可持续发展得分为负,这一现象说明北京在当年的节约能源政策落实不到位且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够,但2013年结果显示出北京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与北京能耗高、污染型企业的迁出以及北京产业的转型升级有较大的关系。

结论

京津冀的产业同构化程度较低,各地区产业互补性良好。北京是京津冀的主要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天津是制造、创新转化和航运核心区,而河北则是农副产品供应地以及商贸物流集中区。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功能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之间产业结构雷同而造成的恶性竞争,同时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城市之间形成错位发展、互动、互促与互利的合作关系。

产业链条不完整,京津冀三地分工模式有待改善。虽然京津冀三地产业同构化程度不高,各地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但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性较差,如京冀之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连接产业链两端的中间产业相对较少,产业梯度跨度较大。

京津“一核双城”的发展得到改善,但河北缺乏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由于京津同为直辖市,合作受到行政区划的阻碍,相互之间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市场经济的有效性不能很好地發挥。近年来,京津之间的分工逐渐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得到改善,但河北省内一直以来都缺乏一个中心城市,虽然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河北虽有多个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但与作为核心带动城市的要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河北发展既不能受益于京津两地,自身也没有经济中心的带动,从而使河北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短板。

京津冀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前景良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排放的“三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京津冀三地近几年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显示出京津冀工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在持续增长,各地区在工业污染治理上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虽然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通过借鉴国际大都市圈的成功经验,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只要积极付诸行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姚鹏.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J].南开学报,2015(1)

2.李国平,张杰斐.京津冀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南开学报,2015(1)

3.江曼琦,席强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2014(1)

4.魏后凯. 构建面向城市群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J].区域经济评论,2013(2)

5.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6

6.周立群,夏良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J].江海学刊,2010(4)

7.武义青,李泽升.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5(5)

8.周伟,祝尔娟.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

9.周伟.北京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0.周伟.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首都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