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脉动2》:奔跑吧,小海鬣蜥

2017-03-09 18:38胡恺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17年1期
关键词:鬣蜥小海礁石

胡恺

2006年3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推出了一部令全世界自然爱好者为之轰动的纪录片《Planet Earth》(即《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将我们带进无比广袤而又异彩纷呈的大自然中。

南极严冬中依偎在一起抵御暴风雪的帝企鹅、灼热干燥的大草原上追逐猎物的非洲野犬、哥斯達黎加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中大唱情歌的丽红眼蛙、广阔深邃的蓝色海洋中孤独游荡的长鳍真鲨……各种野生动物最真实、最清晰的影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和配偶,奋力求生并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的生命的张力,无不让人为之动容。时隔10年,BBC又推出了续篇《地球脉动2》,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与感动呢?

动物生存有妙招

《地球脉动2》的第1集《岛屿》,介绍了生活在世界各地岛屿上的动物们。从阳光灿烂、宛如天堂的温暖热带浅海到狂风呼啸、巨浪滔天的亚南极海域,各种动物为了适应海岛上特殊的自然环境,进化出千奇百怪的生存手段。

在巴拿马的一座小岛上,有着许许多多珍奇的物种,它们为了生存繁衍,也是蛮拼的。全世界仅存79只的极度濒危物种侏儒三趾树懒,为了寻找远处红树林中的心上人,会勇敢地游过潟(xì)湖和潮汐沟;栖息在亚南极海岛上的南极企鹅,顶着能将小船拍得粉身碎骨的巨浪跃上光滑陡峭的岩壁,只为给妻儿送上一顿海鲜大餐;白玄鸥和小黑燕鸥在缺乏天敌的热带岛屿筑巢,初次试飞的雏鸟却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危险:如果羽翼粘上太多腺果藤的种子,这些可怜的小鸟就将永远无法飞上蓝天。而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初生的海鬣蜥躲避群蛇围攻的场面了。

海鬣蜥为了生存“放大招”

海鬣蜥是一种栖息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美洲鬣蜥,它们还能进入海洋,这可是其他种类的蜥蜴无法做到的。海鬣蜥能否潜水,“雌雄有别”“大小有别”。成年的雄性海鬣蜥体形大,能在冰冷的海水中保持体温,所以可以下潜到深达9米的浅海海底,啃食生长在海床上的藻类;而雌性海鬣蜥和未成年个体由于体形太小,无法在冷水中保持体温,只好在退潮之后捡食裸露在礁石上的海藻。为了保证自己不至于在冰冷的水下过快地失去体力,海鬣蜥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岸边的礁石上晒太阳,它们全身黑漆漆的,阳光很快就能将它们的身体晒暖和了。

每年的繁殖季节,雌性海鬣蜥都会离开海滩前往内陆,在沙地或火山灰中挖个坑,并在里面产下1~6枚蛋。

然而,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还栖息着3种喜欢捕食蜥蜴的蛇类:Pseudalsophis biserialis、Pseudalsophis slevini和Pseudalsophis dorsalis。这3种蛇类,不仅行动敏捷,拥有敏锐的嗅觉,还有“千里眼”,感知力也很强,而且它们还有在毒蛇中常见的“装备”——毒液。它们的“毒功”虽然不是一流的,却也能够轻易杀死小型猎物。而且“缠人”的功夫一流,要是被它们紧紧缠绕住了,麻烦就大了。它们会在缠上猎物的时候切断其呼吸和血液循环,轻则昏迷,重则死亡!

和海鬣蜥一样,蛇也是变温动物。由于新陈代谢的速率较低,它们每年只要成功地捕食几次便能在资源匮乏的荒岛上生存下来。而小海鬣蜥从蛋内破壳而出,离开内陆向着父母生存的海岸进发的时刻,便是它们在一年中屈指可数的捕猎良机之一!

在小海鬣蜥孵化的时候,产卵地附近所有的蛇都会“埋伏”在海鬣蜥去往海边的路上,伏击猎物。相当一部分幼蜥都会惨遭捕杀,命丧蛇口,只有最强壮、最机警、最敏捷的小海鬣蜥才能躲过这“十面埋伏”,成功到达海边的礁石,与族群汇合。

影片中,最后一只出壳的小海鬣蜥全力奔跑,它像一道闪电穿梭在犬牙交错的礁石间,最终挣脱蛇群的缠绕,跳跃着躲过蛇扑来的血腥大口,九死一生,最终到达海边。此时,我们观众由衷地对它萌生出敬畏之情。而捕猎失败的蛇群那瘦长落寞的身影从沙滩上悄悄退去,这对于它们来说,不仅丧失了一次捕食的机会,还白白浪费了不少能量,继续生存下去的概率又低了几分。

在大自然面前,万物皆平等,不论是捕食者还是猎物,强大抑或弱小,所有的生命都必须为了自己种族的延续而与这个世界奋力抗争,求得生存。

猜你喜欢
鬣蜥小海礁石
陆鬣蜥妈妈顶呱呱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有意思的生活
以一己之力拯救尴尬的都是勇士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礁石和浪花儿
Piercing Eye
海鬣蜥
海鬣蜥出的超级大谜语——饭局的诱惑之红石蟹
礁石上的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