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音韵学的新进展——评《京剧音韵史研究》

2017-03-09 13:08张渭毅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音韵京剧语言



京剧音韵学的新进展——评《京剧音韵史研究》

张渭毅

京剧是国粹艺术,京剧音韵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作为戏曲学和音韵学的交叉学科,京剧音韵学早已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京剧音韵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口耳之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擅长京剧表演艺术的人士较少精通音韵学,而通晓音韵学的学者又大多不懂京剧,京剧音韵学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的、于昕博士的《京剧音韵史研究》,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京剧音韵学著作,创获卓卓,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跟以往的同类著作相比,于著的创新之处有如下五点。

一、首次为京剧音韵史定位和分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京剧音韵史。

本书第一章开宗明义,为京剧音韵史进行了历史分期,揭示了京剧音韵的性质和独特性,即京剧音韵是来自实际语言但又区别于实际语言的舞台音韵,具有独特的发展过程和音韵特点。京剧音韵史跟实际语言的发展史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

二、书中提出了对于京剧音韵形成和发展的科学认识,历时分析和共时描写并重,展示了京剧现代化研究的新理念。

本书第五章分析京剧音变现象,从方言基础开始,继而根据京剧流传的路线,抽丝剥茧,充分利用了可供研究的实际语言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把京剧视为一种实际语言材料。如作者在探析京剧尖字团音化现象时,秉承书中一贯的研究观念,对该现象做了系统的分析,屡次强调京剧的尖字团音化自有其历时的过程,但其成因并不仅仅是和实际语言有关的因素,政治、社会环境和演员的艺术观念都需考虑。作者以京剧传播为依归展开京剧音韵的历时研究,把实际语言研究中语言接触的概念融化到京剧音韵研究中,是京剧音韵学的创举。

三、本书倡导“四个结合”的研究法,即京剧研究方法与音韵研究方法的结合、文献考证和舞台表演实践相结合、内证法和外证法相结合以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戏曲音韵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四、从音韵史的角度对京剧音韵的旧问题做了新的阐释和新的论证,既保持了京剧音韵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又兼顾了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京剧中的合韵、入派四声和尖字团音化问题,前人论著虽常有涉及,但歧见纷出,莫衷一是。本书从音韵发展史的角度对这三个问题的成因做了细致、深入地探析。以尖字团音化问题为例,作者以“尖字正名”发端,对整个京剧音韵史中的尖字做了历时性的描写,继而由《圆音正考》开始,利用了多种音韵材料和方言材料对其成因做了分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保持了音韵的系统性,又兼顾了实用性。

五、本书起到了京剧音韵学工具书的作用,科学性和实用性兼顾。

如作者在每个京剧音韵分期描写之后,都加入了十三辙尖字汇编表,各表除字头外,还有各字在《中原音韵》《北平音系十三辙》和京剧十三辙中的音韵地位及拟音,并在章节末尾特意加入了京剧音韵史各期尖字分辙汇编一节,列出了各字在京剧音韵各期的拟音。这些表格既可为研究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又可以作为京剧演员及爱好者掌握尖字的工具书。

京剧跟音韵学关系密切。早在82年前,著名的京剧音韵学家罗常培先生就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讲演录《京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中明确指出:“学唱歌剧的秘诀最紧要的是‘字正腔圆’。无论唱昆曲或皮黄,都得拿这四个字作基础。‘腔圆’固然是乐律学的职能,‘字正’却是音韵学的功用;而且要想收‘腔圆’的效果,非得先作‘字正’的工夫不可。”①

本书的作者于昕博士,正是罗先生所说的那种具备“字正腔圆”条件的青年京剧音韵学家。他自幼即得京剧名师指点,极具表演天赋,八岁便登台演出,擅长小生角色,具有长期、丰富的舞台表演的实践经验,曾获梨园界专家的好评。16年前,作者初会笔者于香港,即在笔者的具体指导下开始学习和研究音韵学,持之以恒,从探索近代北京音来源的具体问题入手,以京剧音韵史为博士生研究选题,积十年之功,历五年寒暑,终于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京剧音韵史研究》。我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京剧音韵学力作。“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是以一位“字正腔圆”的京剧表演家的身份来研究京剧音韵学的。他既精通音韵学,又擅长京剧的各项表演艺术。本书《绪论》第三节简述了作者学唱、表演和研习打击乐的过程,表明他有丰富、直观的京剧感性认识。《京剧音韵史入派四声现象分析》一章多次谈到作者表演京剧时“听感统一”的概念,又提到声调与落音的统一,并注明落字宜读“涝”。这都证明他不仅会唱京剧,而且熟悉京剧唱腔旋律的走向和特点,对调值与音高也很敏感。以上充分说明,作者对京剧音韵学确有发言权,堪称京剧艺术和音韵学复合研究型人才。

总之,于著是一部采用新观念、新方法探讨京剧音韵发展史的力作,拓宽了研究视野,体现了这门学科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书中的结论,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材料的积累可能有所改观,但其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都值得京剧界和音韵学界的同道借鉴。

(张渭毅: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①《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第157页,中华书局1963年。罗文是1935年9月7日为北京青年会剧团讲演的稿子,原载《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

猜你喜欢
音韵京剧语言
京剧表演开始了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