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7-03-09 14:12丁浩清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图文画图规律

丁浩清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图构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展示思维的方式,它是让学生借助图形将大脑中的思维外显,并利用图形进一步发展思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把握“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借助图文结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一、借助图文转换,探究数学规律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美国著名数学家斯蒂恩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生活中各种各样美丽的彩灯和彩旗、物品上装饰的图案……许多都是有规律的排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形、符号来体现题中的信息、关系,把主要成分全面而直观地展示出来,借助图文转换探究数学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小玲按5朵红花、4朵黄花的顺序,把45朵花依次排成一排。最后一朵是什么颜色的花?第一依据题意,画出图形。借助图形转换是解题的关键。第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按5朵红花、4朵黄花排列,也就是说合起来9朵为一组这样的规律排列。因为主题图中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自己去找出图中排列的规律。第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图形排列规律,理解并掌握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通过把文字叙述转化成图形,根据图形排列找到规律这一过程,把抽象的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图构实则是一种思维图,它是利用图文将隐性思维显性化,通过思维图来研究数学思维的方式方法,是一种图文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构建数图模型,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数”与“形”是同一事物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数”是“形”的高度抽象,“形”是“数”的具体体现。在一些数学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数图模型,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散教学难点,使教学难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自主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出错。教师要善于巧用学生的“出错”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构建数图模型,通过作图进行验证,解决教学难点。

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后设计这样一道习题:“一根电线长20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米。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学生板演出现错误:20×(+)=12(米),这时我没有马上帮助纠正,而是把判断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先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再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正确答案是20×+=4(米),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整个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不仅仅是完成教师教案的过程,更是为学生创设经历知识形成的“动态课堂”。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师要故意让学生出错,并利用这些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最终找出错误所在,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依据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分析数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依据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有效策略。依据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使得复杂的数量关系在图中变得简单明了,所求问题变得一目了然。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的感觉不是在解答应用题而是在画画,无影之中就教会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许多应用题只要略加改变,就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两种应用题之前,我让学生依据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按第一个要求画:第一行画3个О,第二行画6个О,第二行О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这个问题学生都知道是求6是3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紧接着让学生按第二个要求画:第一行画3个О,第二行要画几个О就是第一行的2倍,根据“倍”的意义,学生都知道要求3的2倍,实际是求2个3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学生在解题时依据图文结合,既会说又会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成功!

让抽象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形象地外显,易于学生理解。借助画图,动态地展示了如何将问题“转化”成图像的过程,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化、具体化。为了使课堂教学中准确画图,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减少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图,让数量关系与图形很好地进行转化,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图文结合的有效性。

四、理清图形结构,促进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一特点,理清图形结构,促进相互关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途径。借助图形的直观具体,使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生动的事物,学生接受自然,方法水到渠成。

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解各种平面圖形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作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兴趣大增,而且能从整体上掌握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及面积计算公式。如果让学生将画竖起来观察,可以发现这幅画像一棵知识树,长方形就像是树根,其他图形就像树上长出的树干与枝叶。学生从作图中悟出了: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学好每一个知识点,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学思考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育学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能产生新奇感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通过画图、观察等数学活动,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发展数学思考。

如,三年级长、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应用,我这样设计:我们班春游去一家餐馆吃饭,这一家餐馆有能给4人吃饭的方桌,如果多于4个人,餐馆老板就把桌子摆成一行,两张桌子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下图)。

(1)3张桌子拼成一行能坐多少人?

(2)完成下表:

(3)如果已知拼成一行的桌子数,你能快速算出一共能坐多少人吗?(4)只要已知要坐的人数时,就会算出所需桌子数。如果订餐的人要求坐在一起,怎样算出需要多少张桌子?让学生根据题意边作图边独立思考,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画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产生思维碰撞,很快找到了解题规律,整个教学过程贴切自然,达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效果。

六、精心设计作业,拓展数学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他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来负担。”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参与式”作业,拓展数学空间,建立数图模型,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策略。

如,学完“轴对称图形”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让学生画一画对称轴。学完“圆的认识”,教师先多媒体出示:大自然中的蝴蝶、风筝、风车、花坛等,让学生欣赏。接着提问:“你觉得美不美?为什么会这么美?”再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用学过的有关圆的知识,为学校设计一个美丽的花园,并将作业进行展示,看谁设计得更好。课后学生设计了很多具有个性化的美丽图案,教师把图案编成画集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展览。这样的作业,是一件件集“数学、美术、创作”于一体的艺术品,不仅引领学生自主、高效、快乐地参与作业,而且使学生那充满探究和想象的激情如泉水般喷薄欲出,学习数学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

图文结合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让抽象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形象地外显,易于学生理解。将“画”融于数学之中,不仅拓宽学生的数学视眼,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对学习理解数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兴趣,正如波利亚所说:图形不仅是几何题目的对象,而且对几何一开始没什么关系的题目,图形也是一种重要的帮手。这真是:“数”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画”作舟。

猜你喜欢
图文画图规律
低段教学如何妙用画图策略
画与理
思考物理问题之“画图法”策略
找规律
画图找答案
巧解规律
找规律
图文配
图文配
趣味画图欢乐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