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寻源,让数学复习课更有效

2017-03-09 14:14陈洪新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分配律分式表面积

陈洪新

在数学复习课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优等生漫不经心,而后进生则是一脸茫然。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提升数学复习课的效率成为数学老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巧妙调取,追寻知识储备的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因而教师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时,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而要通过巧妙的调取,追寻学生知识储备的起点,帮助学生自主整理,理清知识脉络。

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提问的: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这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面积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逐步整理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今天我们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这几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挑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图形,并说说为什么?有学生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因为容易忘记除以2,也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因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都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因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都和长方形有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寻学生知识储备的原点,通过讨论、辨析、整理,达成共识。

比较两种设计思路,虽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但是前者更多的是关注结果,而后者通过学生自主调取,让学生把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反思中去整理回顾知识,关注学生在知识整理过程中的体验。

二、寻根问底,聚焦知识建构的原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围繞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只有当学生获得了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因而在数学复习课上,教师要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聚焦知识建构的原始起点,帮助、引导学生重建自我的认知结构,结合具象思维,有效拓展迁移,从而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如,在复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

首先出示了一组口答题:

(+)×30 ×+×

(18-)× ×+÷9

指名口答主要的简算步骤。

师:这4个算式,简算的依据是什么?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生:简算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师:(a±b)×c写成a×c±b×c就是将合式写成分式。例如上面的第1题和第3题,就是将合式写成了分式,而第2题就是将分式写成了合式。我们再来看看课前练习单。

出示课前练习,集体交流。

①(+-)×24 ②-×

③×32 ④×19

⑤×+× ⑥2×(-)×13

师:上面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生1:第1题是从合式到分式。

生2:第6题也是从合式到分式,只不过要把外面的两个数当作一个整体,或者先算出来。

师:真不错,这里就是将合式做了适当的隐藏,我们可要看清楚了哟。

生3:第3题也可以看成是合式变成分式,也是把合式做了隐藏,把32看成(33-1)。

生4:第4题也可以看成是合式变成分式,可以把看成(1+),也是把合式进行了隐藏。

生5:第2题是将分式进行了隐藏,第5题也是。

……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点,是从分式到合式,还是合式到分式,找出其中的隐藏变式,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构建了合理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获得成功的愉悦,合理进行简算。

三、合理组合,追寻数学思维的生长点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有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如果教师在复习时能合理组合,充分利用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中,交流完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后,教师提问:“看到同学们整理的那么多计算方法,能不能概况成一个统一的呢?”学生讨论后,得出不管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圆柱都可以用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其实就是围成立体图形各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出示了一个三棱柱,问:你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通过创设陌生的环境解决陌生的问题,发现知识蕴藏的规律,追寻思维的生长点,拓展学生求表面积的方法。

在数学复习课上,通过有效梳理寻找知识的根源,找到学生知识储备的起点,聚焦建构的原点,突出思维的生长点,从而让数学复习课焕发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分配律分式表面积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例谈一类分式不等式问题的解法
表面积是多少
考虑问题要周全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表面积是多少
巧用运算律
巧用运算
学习分式的五个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