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土地“流转”出致富路

2017-03-10 09:18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流转致富路老太

古语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离开土地,农民还能养家糊口吗?在这个问题面前,代老太曾有过踟蹰,更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寻求答案。

代老太名叫代得花,今年64岁,家住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河南村。除夕夜,代老太一边忙着包餃子,一边和记者攀谈起一年里的生活变迁。

代老太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丈夫腿部患有残疾,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家里近5亩土地的种与收,都是她一个人完成。

没日没夜忙碌操劳,但代老太说,那些年,她还是深切感受到了家庭的“每况愈下”。“当时孩子还在读书,花销比较大,家里来钱的门路却不多。”代老太坦言,尤其她种的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刨去家庭食用,收益寥寥无几。

代老太粗略估计,种植普通农作物,即使是在好年成,每亩地的收益也不过千余元。但如果遇上干旱或者洪涝,有时甚至连种子都“换”不回来。

即便如此,代老太依然坚持着。“土地是农民的根。”代老太说。

土地的流转,使她的“尴尬”在近些年有了不少改观——随着青岛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河南村,村里的土地快速流转了起来,现代农业渐渐融入村庄发展的血脉。

几经考虑,代老太把家中4.7亩耕地承包了出去,只留下几分自留地。“每年每亩承包费1000元。”代老太说,看到自己多年耕种的土地上建起冬暖式大棚,种上草莓、青椒等有机农作物,收益翻番增加,她的心里很是羡慕。“农业需要科技,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更离不开科技。”代老太由衷地说。

大棚建起来,平时需要工人工作。正因此,代老太又机缘巧合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干的活不一样了!”代老太笑着说,以前种收都靠她,现在的大棚里,她多是负责收获,“工资按照工作量来计算,平均每天有六七十元。”

和代老太一样,如今,村里有七八名妇女在蔬菜大棚里工作。她们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来,继而又回到土地上,既领取土地流转收益,又有务工报酬,逐渐走出一条致富路。

土地的流转,也使更多的劳动力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他们到就近工厂企业务工,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日子也在一天天变好!” 代老太说。

猜你喜欢
流转致富路老太
打造“睡觉村”IP 走上致富路
小钩针“钩”出致富路
金银花“香溢”致富路
八旬老太和她的两元“发廊”
改建民宿走上致富路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非上市公司库存股流转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L 老太再婚
老太网上聊天 唤醒百名迷途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