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和途径探索

2017-03-10 03:30欧阳建友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工科创造力技能

欧阳建友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和途径探索

欧阳建友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学校教育是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探索有效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创造力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与个人特质、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关,其中学校教育对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起主导作用。“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的创造力。

一、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1.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技术的创新,决定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技术创新的关键就在于人的创造力,因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就是人的创造力。目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社会紧缺创造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特别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更需要大量创造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作支撑。因此,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是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2.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创造力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特有的综合性本领,是人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全面发展”是指学生个体身心全方位地发展,不仅包括学生个体的生理成长和发展,同时还包括学生个体心理成熟和发展,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产生更高效、更高水平、更复杂的行为,而其创造力的发展就是核心。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变化多端的未来,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的关键就取决于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已成为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生存能力”,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实现个体价值的需要。

3.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培养创造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设备的综合性技术、自动化程度、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因而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前那种只是被动接受任务、机械操作的技术工人将不能再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创造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通过调查发现,创造型应用人才是最受企业欢迎的。“创造力”是创造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必须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摆在首位,体现其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的创造力是高职教育培养创造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

二、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和途径

1.理念转变为先,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理念转变为先,正确定位高职教育,更新高职教育价值观、人才观。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上对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认识不足。“唯学为仕”、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以“标准答案”为教学工作中心、视学生为“标准件”制造等等,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是一种禁锢,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容易形成一种只记不思、只学不创、不敢标新立异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高职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是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职业人,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生产实际。高职工科类学生不仅要具备与高等教育相匹配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掌握高端技能,具备解决各种现场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更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创造性。因此,高职院校应站在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立以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思想教育观念,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确定理念方向,突出技术技能创造性应用特色。

2.主体精神为源,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

创造依靠于每个人的主体精神,一个没有个性和主见、没有主体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有创造力的,主体精神是进行创造的源头,是创造的前提条件。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判断、作为,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创造。主体精神强的人其创造力就强。要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就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学生主体精神培养。充分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启发、引导、对话的方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说、积极主动地做、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

3.问题意识为导,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

创造从质疑开始,问题意识是创造思维启动的内在源泉,是创造的动力。创造千千万,起点在于“问”。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要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就必须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正确地质疑、释疑、解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开启学生创造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

4.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主,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工科类毕业生面向于企业生产第一线,强调技术技能实践应用的创造性。在人才培养上既要避免“重理论,轻技能”误区,又要摆脱“重技能,轻应用”倾向;要依托行业企业,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应用的创造性,把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最受企业欢迎和重视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创造思维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力。

(2)优化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工科类学生的特点,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着眼于培养创造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与企业现场实习相结合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完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①减少纯理论课程,增加实训、实习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的创造力;②减少知识面过窄的知识型课程,拓宽基础知识范围,增加跨系选修科目,增加文理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让高职工科类学生不仅懂理工科,还要懂人文,知识面越宽,思维的跨度也越宽,学生创造力发展也就越大;③增开创新教育课程、思维方法课程,训练创造性思维,让高职工科类学生掌握创造精神的理念,懂得与创造有关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勇气,加强学生知识融通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一通则百通,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④增开各类丰富多样的艺术类选修课程,通过艺术教育增加高职工科类学生的艺术美学素养,促进学生右脑发展,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⑤举办各类以发挥创造力为主的技能竞赛,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载体,通过竞赛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完成一个创造作品的完整过程,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创造的热情,提高学生创造兴趣和积极性,强化实践技能,强化创造能力;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劳动实践、智力扶贫、科技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在面对社会实际问题处理过程中,明辨是非,灵活处理,开拓思维,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发展创造才能。

(3)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关键所在,也是最重要的环节。①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传递—接受”模式向“引导—发现”模式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创造环境和氛围,强化高职工科类学生的创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创造思维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方方面面,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造”熏陶;②革新单一的、灌输讲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互动教学,注重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创设融思想、知识、启迪于一体的教学情景,通过引导、研讨等方式,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③改进“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文字、语言、声音、图形、动画、视频融合为一体,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在主动感知、摄取、理解、分析、归纳、运用信息过程中,提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4)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工科类学生是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强调技术技能创造性应用性。因此,要针对高职工科类学生的特点,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把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指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创造热情,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高职工科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5.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

要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具有高水平、创造性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造就者,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创造力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如果教师都不具有创造意识,要让学生具有创造意识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教师都不具有创造精神,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也是不太现实的。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才能称为创造性的教师。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能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善于鼓励和激发有创造力的学生;减少“灌输性”理论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实践、应用、创造与创造力的发展。

6.校园文化环境为辅,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

个体的创造需要一定的创造环境,富有创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对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于课外的各种机会加以丰富和深化。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鼓励创造、激励创造的有效机制,营造全方位有益于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氛围、环境以及文化载体,于无形中熏陶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如定期举办“技能节”“创新创业大赛”“设计竞赛”“科技成果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展示创造成果的舞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形成“爱创造、比创造、争创造”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增加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的机会,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创造力空间,为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结 语

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是突出高职特色,确保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主渠道,但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复合型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的工程,涉及到学校、教师、社会、家庭方方面面,怎样找到行之有效、可操作的培养对策和途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1] 蔡春驰.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路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0-32.

[2] 赵建平.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对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心理,2013,(3):227-228.

[3] 杨文娇,罗婷.问题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3,(4):142.

[4] 徐华平,陈小娟.浅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0,(4):28+40.

[5] 李艺潇.高职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6] 欧阳建友.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内涵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6,(9):16-18.

[7] 靖德云.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高永新.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3.

2017-02-03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XJK015CZY105)的研究成果之一

欧阳建友(1973-),女,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火电厂热能动力设备、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工科创造力技能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