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7-03-10 19:22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作弊道德教育诚信

赵 娟

(淮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原因分析

赵 娟

(淮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诚信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意义,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就业求职等多方面分析后发现大学里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研究发现: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高校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家庭教育的缺陷、制度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客观原因,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存在缺陷和误区、大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等是诚信缺失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诚信;原因分析

“诚”字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文公云:“诚者,实也。”[1]《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成声”[2],即“诚”指“内诚于心”。具体而言,“诚”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诚挚、诚恳、真诚、诚实,是既不欺人也不自欺的内在道德,故古人有“诚者自成也”的说法。“信”是内在诚信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严守诺、重信用、讲信义的道德实践,要求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交往中遵守承诺、兑现诺言。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非常重视“信”,把“信”作为立人之本,立政之基。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并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其中,“诚信”作为个人层面的现实和内在需求被得以强调与诠释!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社会变迁,诚信资源的匮乏问题在我国社会各个层面凸显出来,即使是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也很严重,并且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种不和谐现象。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正规教育,知识量丰富,学习能力强,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诚信水平比社会其他社会群体高,他们追求积极向上、明礼诚信、团结合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消极影响,这便导致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

(一)学习生活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在学习生活方面,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暴露出诸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不按时交作业、投机取巧等不良行为,这些都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当然这些是大学生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危害的是大学生自己和校园风气。比如“某高校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39.1%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3]为了防范学生考试作弊,某高校准备用两万元经费奖励“零作弊”,这些信息无不证明了大学校园考试作弊之风的盛行。有些大学生不仅自己考试作弊,而且还把替考作为“生财”之道,每到考试前夕,大到国家计算机和英语的等级考试,小到期末考试,招聘“枪手”的小广告在校园里比比皆是,作弊行为屡禁不止,作弊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更有甚者,有的大四毕业生竟打出招聘广告,招“贤才”为其撰写毕业论文,价格面议,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

(二)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有的大学生在评优、竞选、入党、入社团等方面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通过请客吃饭、送礼、拉选票等行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正是这些不公平、不公正、不诚信现象的存在,使得同学们对“评优评先”这类具有正能量的举措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表现出冷漠乃至抵制情绪。

在人际交往中,大部分大学生给人的印象是朝气蓬勃、礼貌待人、明礼诚信,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修养,但确实也存在不少大学生对待别人利益至上、言而无信,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甚至敌对。还有些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由于受多元思想和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对恋爱态度不严肃,恋爱动机不纯。此外,还有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以匿名身份撒谎、欺骗、散布虚假信息等,这就使人际交往缺乏真诚的基础,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既不信任他人,也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

(三)经济生活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为了减轻贫困大学生学费的压力,国家出台了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和减免学费等多项有力政策,但由于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存在着到期不按时偿还助学贷款和恶意拖欠学费等不良现象。例如,制作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国家助学贷款、贷款到手后将助学贷款用于吃穿玩乐、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本金和利息、恶意和银行断开联系、拖欠学费不交而用于生活用品或是奢侈品的开销,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的表现。

(四)就业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也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制作简历和面试中弄虚作假。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些大学生通过涂改成绩证明、伪造获奖证书等手段来为自己增添求职机会砝码,还有的大学生凭空杜撰社会实习经历,在面试中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的特长与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还有一种不诚信的现象就是违约。有些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诚恳,但在被录用后却经常出现毁约或签约之后不去报到的情况。即使签约之后去工作了,有的大学生也是左顾右盼,心猿意马,不能安下心来好好工作,常常以领导对自己不好、工资不高为借口寻找跳槽的机会,导致毁约率逐年上升,最终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整体信任感下降,同时对毕业生的选拔标准日益严苛,使大学生就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欠缺,也受到外在其它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人们的道德觉悟、道德境界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经济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事实,更缺乏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从而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诚信缺失现象。”[4]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银行呆帐坏帐,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等,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假文风等。社会诚信的缺失不仅损害着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且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一些道德意志脆弱、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难以克服影响自身的这些消极因素,无法树立起坚强的道德防线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造成诚信约束力下降。

2.高校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

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但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将追求就业率、考研率、英语四六级及格率、计算机过级率等作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加强道德品质的塑造。其二,道德教育的内容滞后。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主人翁意识等真正需要的道德意识在我们的德育教材中得不到充分反映。其三,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陈旧。尽管当今的德育教学改革一直强调要采用多种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当今的课堂上,讲授还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灌输”也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我讲你听”的说教式道德教育模式忽视了个性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我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很难产生统一的情感体验,学生很难从内心接受或认同德育内容。其四,有些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欠佳。“身教重于言教”,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总体来说是好的,他们工作热情、道德高尚,但也有少数德育工作者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3.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个人的诚信品德的好坏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太注重考试成绩,只问分数不问德行。许多家长忽略道德教育,对子女平时诸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撒谎等一些投机取巧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家长并不认同诚信道德,他们抱怨社会道德沦丧、人心险恶,告诫子女不要轻信别人,更不能说实话;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反而帮助子女掩盖,甚至教唆。

4.诚信道德的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制度是良好秩序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还相当落后,还没有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特别是还没有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高校也没有形成一套详尽而务实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制度的不健全,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现实责任感不强的大学生逐渐放弃了诚信原则,并最终导致了不诚信行为的频现。

(二)主观原因

1.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存在缺陷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但其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相对较弱。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负面现象,对一些诚信意识淡薄的大学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他们可能会把一些社会消极现象看成是社会的本质,做出一些不诚信行为。同时,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还不能够真正体验到诚信对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不诚信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笔者也对大学生做过一次随机调查,对于如何看待简历造假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一,用人单位要求过高,不造假就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其二,其他人都造假了,我要是不造假一定会吃亏;其三,虽反感就业求职中的不诚信行为,愿意凭自己本事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别人做了假简历而导致自己被淘汰,心理不平衡。以上大学生的种种看法说明,大学生对于诚信的真正价值还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没有意识到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2.大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

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心理不成熟的产物。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诚信含义的认识。对诚信的含义,好多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在一项大学生诚信问卷调查中:“有68.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能意会,不能理解诚信的真正含义。”[5]第二,从众和吃亏心理。以考试作弊为例,有些大学生这样认为,如果考场内没有人作弊,则自己完全可以克制自己,遵守公平竞争原则,而一旦有人作弊,自己便心理失衡,觉得自己认真复习却比不过别人因作弊获得的分数,存在着谁不作弊谁吃亏的想法。可以说,一部分大学生本身是愿意讲诚信的,但在害怕自己吃亏的心理状态下又确实做了不诚信的事情。第三,侥幸和怀疑心理。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既惧怕被发现,又自我安慰。一旦作弊成功,这种侥幸心理便会随着不诚信行为的成功而增强,侥幸心理的滋长蔓延最终导致了不诚信行为的不断上演。

大学校园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和践行者,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6]所以,高校更应深入分析探讨大学生群体出现诚信问题的主观、客观原因,结合高校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净化校园风气,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1] 杨伯峻.春秋左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637-638.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75.

[3] 闻亮.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及其遏制的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03(5):54.

[4] 陈岩.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6(2):65.

[5] 洪跃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85.

[6] 张炜,徐建顺.探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与方法[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8.

责任编辑:张彩云

2017-02-28

本文系2015年淮北师范大学共青团创新项目“高校共青团组织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编号:gqt201520)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娟(1981—),女,安徽宿州人,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8275(2017)03-0012-03

猜你喜欢
作弊道德教育诚信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作弊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没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