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资源的大众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3-10 22:13杨果林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价值观

杨果林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7-07-24

合肥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作为教育资源的大众文化研究——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2017SZ05)

杨果林(1978-),女,安徽淮南人,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作为教育资源的大众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杨果林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众文化的很多内容和形式已经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具有的日常生活性、文本多样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征,使其能够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并能以各种途径融入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教育资源;大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

大众文化是指随着现代化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成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1]23它是19世纪中叶伴随着西方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和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主流文化的松动和海外大众文化的激发下,中国大众文化开始悄然产生,并以各种形式和途径进入文化市场。现今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的文化环境。

一、作为教育资源的大众文化的特征

(一)日常生活性

大众文化是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传媒制作和传输大量的信息并作用于社会大众。作为普通市民的社会大众,他们的兴趣不在于去思考主导文化的宏大叙事,也不会过多思考人生终极的追求及价值,他们主要思考的是世俗生活的压力、“菜米油盐”里的烦恼,而表现世俗生活的大众文化对于他们而言更具吸引力。马克思曾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72日常生活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抽象理论得以立足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社会活动的土壤。作为日常生活的文化,大众文化给予每个个体以现代生活的基本经验、基本规范和人生体验,它刺激并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感性欲望,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大众文化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使得现代人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大众文化对社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诱惑力,它构成了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回归生活是基于一种对个体生命权利的尊重与理解,是对于教育已成为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并注意把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基于此,大众文化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管道。它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日常生活经验,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巩固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文本的多样性

大众文化是由具体的、多样的各具自身特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构成的复杂系统。大众文化大体可以分为广播影视中的大众文化、报刊书籍中的大众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三类。广播影视中的大众文化包括因电子媒介产生而出现的大众文化(例如:录像、影碟、CD、广告、MTV、卡通、电视连续剧、娱乐节目、体育节目、好莱坞影片等等),本身也成为大众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媒介(例如电视),与电子媒介密切相关的主持人、策划人、制作人、撰稿人及明星、追星、包装、炒作等流行现象。报刊书籍中的大众文化大体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散文、畅销书、时尚专栏随笔、漫画、人体画册、波普美术等等。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则包括生活趣味、个人形象、个体行为、流行物品 、流行语言、生活环境六个方面。从总体结构来看,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形式和大众文化产品共时性地展现在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色彩斑斓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为大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生活中,大众既可以追逐流行与时尚,又可以找到传统的娱乐文化的影子。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在娱乐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素纳入进来,能够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大众受到教育。

(三)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性是指大众文化具有不同阶级、不同群体和文化消费主体表达自己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它具有同化、抵制甚至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能力。[3]284文化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存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通过种种文化现象表现出来。任何文化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观念形态的反映,大众文化作为反映大众文化活动的一种形态,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具有意识形态性。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意志和人民大众意志的双重结合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手段进行商业化生产,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非常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对大众发挥着以往任何文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影响。大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时,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就不自觉地接受了,并且通过反复的信息强化,内化为大众自身的精神要素,成为他们理解社会的经验和看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价值观层面上的高度浓缩,是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浓缩。中国大众文化产品包含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以及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平民精神、民主精神,都与核心价值观产生了积极互动。例如,近些年的中国大众文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寻求与主流价值观相接近的主题与内容,在与主旋律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表达中透漏出对主流价值观的拥抱与热爱。如商业电影和电视剧在满足大众对电影电视娱乐需求的同时,又能在不经意的娱乐中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化。两年前的热播剧《伪装者》就揭示出中国人的家、国、民族观念的养成与近代史的民族战争之间的关系,蕴含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精神内涵。中国大众文化以其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强大影响力和渗透力,成为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文化形式。

二、大众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一)大众文化能够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观念的创新

当代大学生是在自由、开放和宽松的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他们的自我和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自主、自立、自信、自强成为大学生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断革新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众文化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意识和人性化意识的增强提供了契机。

第一,增强主体意识。 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方式,大学生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追求自己的精神享受,是文化消费的客体。但是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的支配,他们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在消费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模式,对大众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尽情发挥个人的独创性,从而介入文化的生成过程,成为文化的主体。同时,大众文化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和描述,是一种以感性文化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文化层次,由此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因此,当代的大学生与大众文化之间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缘”关系,他们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大众文化制作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大众文化带给大学生的不仅仅是娱乐,更使大学生多了某种期待,多了些许交流。在积极参与大众文化的制作和解读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空前高涨。大众文化赋予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正是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要建立与大学生互动的平台,赋予大学生言说的权利,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第二,增强人性化意识。大众文化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性化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大众文化的出发点是大众,是以满足大众的文化和娱乐需求、促进大众的精神发展,提高大众的精神审美为目的,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理念。“享乐的合理性”是马克思所倡导的精神生活的必要内容。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总是渴望轻松和快乐,而大众文化追求的愉悦效果,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获得轻松和愉悦。如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等等,在一定深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学习、考试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所带来的压力,从而达到心理上和情绪上的放松和娱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成效,要求我们始终做到大学生关注什么,我们就要回答什么;大学生期盼什么,我们就要回应什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效回应学生对人文情怀的诉求,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利用大众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概念变成充满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营造出贴近学生、受学生喜爱的环境氛围。通过形象化的感受与人格化的感染,调动大学生在情感上充分融入,从而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大众文化能够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于文化之中,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支撑,它们内在相连,融为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须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大众文化资源。从本质上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通过文化资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同的过程。[4]大众文化资源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又不断为其内容注入新的内涵。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代年轻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体现。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审美倾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构造的重要文化参数。面对大众文化的兴起带来的冲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意结合大学生在学习、成才、生活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开展教育。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美和美育的观点和原理融入价值观教育中。注意引导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明辨是非,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加强价值观的认同。

(三)大众文化能够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创新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积极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第一,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现代化的大众传媒能有效地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融光、电、音于一炉,图文并茂、声情交汇,能使人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具有开放、自由等特性的大众文化背景下,人和媒体融为一体,甚至“人就是媒体,媒体就是人”,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受教育者不能有效接触教育资源的状况,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主动寻找有关资源,增加了自我教育的机会。

第二,变说教式教育为渗透式教育。广播、电影、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络等这些现代大众传媒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它们使大众文化更广泛地占有时空。空间上,从大都市到乡村,从工作地点到商业网点,从交通路线到旅游网点,所到之处都有大众传媒的存在;时间上,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节目昼夜滚动播出,大众传媒传输的海量信息和大众文化产品对大众已经形成空前的包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更加易得,使用更加方便,比如移动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信息,上传“微博”,登录“微信”,发布消息。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信息的流动,使社会上的任何群体和个人都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隐形、渗透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

三、大众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众文化也不例外。一方面,大众文化丰富和活跃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了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拓展了文化的边界;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是受市场导向、利润动机和交换价值支配的商品从而对民众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在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更多的大众群体在欣赏和沉浸于大众文化之中时,被商业化大潮所侵袭,使得大众失去了对生活意义的深刻思考,失去了人的本真,从而导致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另外,大众文化自身的巨大价值包容性使得主流价值观和其他多元价值观得以同时广泛传播,导致主流价值体系和主流价值话语的危机。这一趋势如果持续下去,会导致维系社会团结的价值基础和社会统一的价值共识就有可能被瓦解。而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容易使其出现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和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等倾向,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大众审美文化导致青年的审美观向商品化倾斜,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个性心理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人们的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的最新价值走向,融合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显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5]224因此,面对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价值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引领大众文化价值走向。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大众文化价值观方向上进行积极引导,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注入大众文化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创造环境。其次,应当帮助大学生构建主体性文化人格,树立人格教育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从政治素质、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帮助他们正确鉴别和选择各种大众文化产品,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大众文化,从而主动适应和能动改造大众文化。

(二)将大众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

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6]使之被全社会理解、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各阶层群众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高校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主要渠道,必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思想、具体内容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中,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作用,在各学科中渗透、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大众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需要实现内容的对接。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的文化基础,就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强调教育要使学生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这其中当然包括大众文化。盘点大众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诸多育人的宝贵资源。一是通过揭示大众文化与各学科隐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内在契合,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二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积极挖掘大众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作为各学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和灌输的教学资源。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要提升其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更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拓展更新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大众文化资源。

(三)将大众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调动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需要着力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大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想目标。大众文化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更贴近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文化资源。将大众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既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当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一普遍现象,一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资源,精心策划体现人文关怀的,真正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在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以及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时,可以将大学生们感兴趣的、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大众文化作品(如影视剧及其中的人物形象)嵌入到活动中去,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要充分借助于校园媒体如校广播台、校报、校电视台、校园网、学生刊物、QQ群,微信平台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增强宣传的现实感和亲和力,增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将大众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社会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意志,体验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大众文化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利用大众传媒,实现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品牌化、系统化运作。高校需要借鉴大众文化的交互性和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将社会实践活动做精、做细,实现品牌化、正规化和系统化。如近年来,合肥师范学院启动实施的以“弘扬行知精神,服务留守儿童,共筑青春梦想”为主题的百所“行知学堂”主题实践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业辅导、情感教育、心理辅导、科学普及、文体活动、劳动教育等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第二,利用大众传媒,营造浓郁的社会实践参与氛围。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同伴、指导老师进行信息的共享和必要的交流与讨论时,常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普遍存在主题不够新颖,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而少数主题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广和分享的平台有限。针对上述情况,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当地传统媒体如电视台、报纸、网站等以新闻的方式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的帮助发布出去,引起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注,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空间等,将实践内容及其相关照片、视频发到朋友圈以引发评论与转播,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经验的交流推广。

[1] 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徐崇温.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 李大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维度[J],事实求是,2014,(1).

[5] 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中国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PublicCultureasEducationalResourcesandEducationofSocialistCoreValu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YANG Guolin

(SchoolofMarxism,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Many of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popular culture have penetrate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society and have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ublic and become part of the modern life. The status of mass culture in modern society has its daily life, text diversity and ideology, so that it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n integrate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into the social socie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mass cultur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40-055

A

1674-2273(2017)05-0026-05

(责任编辑陶有浩)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