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2017-03-10 23:30下吾羊吉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藏族人藏汉汉族

下吾羊吉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关于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下吾羊吉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在当前的藏汉文化交流中,藏汉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藏文化和汉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进行翻译,才能促进藏汉文化之间的交流。藏族和汉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两族形成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同时,藏汉翻译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翻译中需要文化的支撑,这样才不会影响翻译的效果。本文对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以期对藏汉翻译以及藏汉文化交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藏汉翻译;关系;意义;文化差异

藏汉民族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要实现藏汉文化之间的沟通是需要进行翻译的。可以说翻译在藏汉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研究发现,在对藏汉文化进行了翻译后,藏汉文化之间实现了相互交融,也增进了藏汉民族之间的友谊。

一、藏文化和汉文化的相关概述

藏文化是以藏族为主体创造的文化形态。藏文化在发展中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可以说其文化是具有时代感的。藏文化的包容性是比较强的,藏文化在发展中不仅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也从中华母文化的肌体上吸收了精华,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可以说藏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要想对藏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必须弄清它所赖以产生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和在中华文化圈内的位置,它与圈内其它子文化的关系,以及它本身的各个表现层面,如器物、制度、传统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只有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才能对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汉文化指汉族的文化,汉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汉文化的还有其它的名称是汉家文化、华夏文化。基于汉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所以汉文化的文化内涵是比较丰富的,汉文化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的,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体现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藏汉两族之间要想实现文化交流是要依赖于翻译的。因为藏汉两族的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所以藏汉翻译成为藏汉两族进行交流的工具。当然,藏汉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转变,更是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因此在进行藏汉翻译的过程中是不能脱离文化的,应该尊重藏汉两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以文化为依托,才能实现促进藏汉文化之间的交融。

二、藏汉翻译的作用

(一)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民族融合以及团结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民族之间团结对国家的稳定是至关重要。藏汉翻译可以进行藏汉文字的转化和文化的交流,这样可以使藏汉两族人民增加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可以促进民族的大融合。因为文化是实现民族交融的纽带,藏族和汉族之间有了文化的联系,可以使民族之间变得更加亲密,这对实现民族团结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藏汉翻译不仅可以实现民族的融合也可以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2]。

(二)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之所以藏汉文化交流存在障碍,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藏族和汉族的语言不同,汉族人无法阅读一些藏族的书籍,所以无法了解藏族文化,而藏族人无法阅读汉族的书籍,无法了解汉族文化。藏汉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语言差异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两者文化在进行交流中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而在进行了藏汉翻译后,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这样一来人们可以对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思想等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藏汉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交流与碰撞。

(三)帮助读者解读作品

藏汉翻译工作者只有成功地翻译作品,保证作品的价值,才能让读者阅读原汁原味的内容。这样读者才不会被错误的信息误导,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

三、藏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

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容藏汉文化之间差异是再合适不过了。藏族人生活在海波比较高的青藏高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需要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中生活,时间久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文化。因此,藏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的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区别。而汉族生活的环境和藏族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汉族的祖先生活在比较广阔的长江和黄河流域,生存条件是比较稳定的,汉族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形成了维持稳定和平衡的汉族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使两种文化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性。

我国的中原地区在亚洲东部,气候类型是典型的季风气候。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气候类型是高原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空气稀薄、降水稀少。所以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势必会孕育不同的文化。这也是藏汉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汉族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对功利主义的世俗生活是比较热衷的,对家族财产也是比较重视的,这就是很多大家庭经常存在财产纠纷的根源。而藏族受佛教的影响比较大,和汉族对待家族财产的态度是不同的,比较喜欢亦真亦幻的彼岸世界,同时藏族也比较重视个人尊严。以“放屁”为例,如果汉族人在众人面前放屁,只会感觉不好意思。而如果藏族人在众人面前放屁,会感觉是一件极其丢脸的事情,有些人甚至因此有轻生的念头。虽然这个例子看似带有一丝幽默,甚至残忍,但是这个例子却体现了藏汉文化的差异。所以对不同的文化应该采取包容和尊重的态度[3]。

(二)生活习俗造成的文化差异

藏族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择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等是藏族的祈福方式。汉族有自己独特的祭祀方式,有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在清明这天,通过扫墓的方式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中元节还有一个名称是盂兰盆节,在这一天,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在寒衣节,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藏族的婚丧习俗也是有自己的独特性的,塔葬是一种比较隆重的方式。藏族的饮食习惯和汉族也有着极大的区别,藏族经常食用的食物是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而汉族的饮食习惯是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蔬菜、肉食和豆制品为辅。综上所述,藏族和汉族之间的生活习俗的差异是比较大的,这些差异成为藏族和汉族之间各自文化的特征。通过对藏族和汉族生活习俗的分析可以看出,藏汉两族的生活习俗都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正是民族文化的一个体现。

(三)宗教信仰造成的文化差异

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有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文化形态是宗教,藏族人大多数信奉藏传佛教。而汉族信奉宗教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基于藏族和汉族宗教信仰的差异,两个民族的文化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汉族在发展中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德治”,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的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人性的方式,可以使人向善。藏族在发展中信奉藏传佛教,比较重视修身养性和自身境界的提升。同时藏族人是比较重视尊严的,对藏族人来说尊严比他们的生命重要。这种宗教信仰上的差异要求我们在从事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研究时,应该对二者的宗教信仰进行探究,可以以宗教为突破口,对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

(四)思维方式造成的文化差异

藏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差异。藏族和汉族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接触的事物也是不同的,所以藏族和汉族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极大的区别。翻译者在对文章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藏汉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翻译出的作品才可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才能拉近人们和文化作品之间的距离。

文化的差异体现了藏汉文化的独特之处,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价值,在翻译中只有清晰地体现文化差异,才能体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再结合藏族的民族文化,通过把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满足藏族人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不然,翻译就失去了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功能,这对原来的文化是一种扭曲,也是对语言翻译的极大破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藏族和汉族的文化的差异是比较大的,所以藏汉翻译者在翻译文章时首先应该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对文化有一个尊重的态度,才能做好翻译工作。其次,翻译者在翻译文章时,还应该对民族文化进行全面地研究,只有对文化有了深入地理解,才能保证翻译的文章可以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翻译者在翻译中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实现藏族和汉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4]。

四、藏汉翻译在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局限以及突破局限的方法

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修辞方式,藏汉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所以语言内涵也有着极大的区别。例如,在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等,在翻译带修辞的句子时需要深入理解句子的涵义,这就给藏族人们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藏族人在理解一些带有修辞的句子时是无法深入理解的。因此在藏汉翻译中是不能对语言进行直译的,应该在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后,再结合具体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这样翻译的语言才

是准确的,才是有灵魂的。

从事藏汉翻译的工作人员应该探究科学的翻译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藏汉文化的交流。首先,藏汉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两种语言,还应该对藏汉两种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两种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其次,在翻译文章时应该不断适应和选择协调原文和译文的差异,使二者达到一个平衡点。最后,藏汉翻译是促进藏汉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如果藏汉翻译没有使用规范的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就是错误的,是不利于藏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能够保证语言的规范,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如果一本优秀的作品被翻译时,出现了很多语言问题,那么是会影响读者对信息的获取的,降低了阅读质量[1]。所以,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使用规范的语言,可有效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实现文化的碰撞。这样的翻译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成功的。藏汉翻译工作者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促进藏汉文化的融合。

五、结语

藏族和汉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两族形成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但是这种文化差异并不会影响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对不同民族文化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吸取优秀文化的精华,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实现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是藏汉翻译的价值所在。

[1]何刚强.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议[J].上海翻译,2010,1:10.

[2]扎雅·洛桑普赤.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思考藏汉互译的可能性问题[J].西藏研究,2003,3:12.

[3]旺钦.一部颇具特色的翻译教材——《藏汉互译教程》[J].中国藏学,2010,3:8.

[4]尼玛卓玛.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2,7:9.

H214

A

1009-1890(2017)04-0068-03

2017-10-27

下吾羊吉(1988-),女,藏族,硕士在读,专业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翻译方向)。

周小梅

猜你喜欢
藏族人藏汉汉族
日常交际用语之藏汉对比分析
藏汉孩子是一家
到拉萨途中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藏族人为何能适应缺氧环境?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藏族人为何能适应缺氧环境?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基于Android 平台的藏汉双语学习软件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