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嘉惠后学的导读佳作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评介

2017-03-11 12:14薛艳伟
关键词:治学编者史学

薛艳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

一本嘉惠后学的导读佳作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评介

薛艳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

乔治忠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于2014年出版。该书是最新的一部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论文选集,共选收29篇论文,每篇都分别由导读、原文和延伸阅读目录三部分构成。作者在导读方面独具匠心,选文方面也颇具史识,因而具有许多特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论文选集。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研究;导读;论文集

2014年,乔治忠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一书作为《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丛书》的六种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次年,该书即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①“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是由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国大学出版协会主办的,在百余家中国大学出版社所出版图书中设置的最高奖项,每隔两年评选一次。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该书的编者是史学史大家杨翼骧的得意弟子乔治忠,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此领域的很多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和卓越的见解。其四卷本的《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于2013年问世后,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好评如潮。《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需要选择一位对史学史领域有深厚功力的专家来选编,乔先生是很理想的人选。

早在1934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先行者姚名达就提出他理想中的中国史学史应该至少由六部书构成:《中国史学通史》《中国史学年表》《中国史学史论文总集》《史学家列传》《史学大辞典》和《史籍考》。经过中国史学界的共同努力,姚名达的这个设想除《史籍考》外,其他基本上都已实现了。尽管姚名达所说的《中国史学史论文总集》指的是将中国“古今有关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文章,抄录为一书”②姚名达:《中国古代史学史遗稿》,罗艳春、姚果源选编:《姚名达文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目的是方便学者阅读,省去翻拣的功夫,属于资料汇编性质,与《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一书所收现代学者论文的性质有些许不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术的变迁,这些论文本身又都成为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也成为现在的史学史研究者所审视的学术史对象,因此说它是姚名达设想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也未尝不可。

在该书之前,台湾学者杜维运和黄进兴主编的《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第一、二册由华世出版社于1976年出版。大陆在结束了十年“文革”之后,也随后跟进。1980年,由吴泽主编的《中国史学史论集》第一、二册,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而台湾《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第三册也于同年出版,改由杜维运和陈锦忠合编。其后,吴泽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论集》上册于198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三种书由于问世较早,对推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但这些书的缺点也是极其明显的。杜维运主编的论文选集除了极少数大陆学者外,其他都为港台学者。而吴泽选编的论文集则只收录1949年以后留在大陆的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的编选宗旨不同于前几种文集,策划者及编选者的标准是:(1)文章必须是在2000年之前发表的;(2)所选之文必须在学术上过硬,堪称“经典”,存在争议者不收;(3)主要面对初涉史学史研究的学人。其中第二点标准,需要精准而独到的学术眼光,是对编选者学识的考验。

该书共收有29篇论文,体例严整,每篇都各自独立,分别由导读、原文和延伸阅读目录三部分构成。下文即就此前两方面予以简要评介。

一、导读独具匠心

近些年来,出版社往往会约请著名学者为一些经典名著做导读,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莱阁丛书》。但是,为论文做导读的虽不敢说前无古人,也可以说是相当罕见。而该书最有特色的还是编者亲撰的导读部分。编者在每篇论文之前,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位作者的生平、主要学术成果、治学经历,并对每篇文章的结构框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每篇文章的特色和优缺点。如果单独将这些导读抽离出来,连缀成篇,无异于一部2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小史。此外,导读还有如下一些值得称道的特色:

第一,编者对每位作者的治学特色都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恰到好处的勾勒。如编者指出金毓黻的治学特点是注重史学和时务的结合,也就是说强调史学的经世致用,而所选的《论史官制度及其任用法》就是金毓黻在试图为当时的国史馆组建提供借鉴的背景下撰写的。又如编者指出白寿彝的《漫谈史学传统三事》一文的某段论述“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虽然标题名为“漫谈”,论文也“不像正式论文的形式”,但是“漫谈”也不是“随意闲聊,可能外示轻松,实则经过很久的体会和严肃的思考”。①乔治忠主编:《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0、140页。其实,这正是白先生文章的一大特色,他的很多文章通俗易懂,有的近乎大白话,但是往往不少真知灼见就隐藏在这些浅显的文字之间。对白先生的文章,初看者的眼睛往往容易轻轻划过,但等到具备一定功力再回过头来看时,就会禁不住击节称叹,因为这些论述入木三分,非对中国传统史学有深厚的功力和深入的思考者所不能道。

第二,编者还简要描绘了每位作者的治学路径和学术经历。如编者指出瞿林东的治学历程是从探讨唐代史学入手,在取得丰硕成果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又将自己的治学范围向上下左右拓展,逐步扩展到全盘的中国史学,因此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又如编者分析仓修良的治学路径最初是从研究章学诚入手,因为研究对象本身涉及多个领域,于是他锲而不舍地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章学诚研究进而扩展到史学史、文献学和方志学等多个领域,并且最终都取得了可观的研究业绩。这样就给在史学的茫茫大海中不知所向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学习对象和治学门径,即可以效仿这两位史学家的治学历程,或从研究某一朝代的断代史学开始,再逐步扩展到整体中国史学,或从研究某一史家开始,随着对史家各方面成果的深入研究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学术视野。

第三,编者对每篇文章都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一一详细介绍了各文的结构框架。如对陈其泰的《论近代史家对传统史学的扬弃》一文,编者逐一解读了此文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立论主旨和学术意义,并且指出该文“在论述架构及撰写方法上,都达到了娴熟的地步”②乔治忠主编:《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0、140页。。这样无异于教授读者学习如何谋篇布局,从何处入手来写作论文,从而指示出治学的门径。

另外,在每篇导读的末尾,编者往往还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问题,指出该文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可以改进之处,以引起读者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葛兆光的《明代中后期的三股史学思潮》一文,总结了明代中后期兴起的维护史学的客观性、异端思想、经世实用三股史学思潮。编者虽然在导读中对此文大加称赞,但也指出了该文遗留的一些问题:原文交代第二股异端史学思潮被第三股经世实用的史学思潮所取代,但是第一股维护史学客观性的史学思潮的后续如何?是一直持续还是中途停止?怎样判断属于经世实用史学思潮的著作?如何定位史学思潮?编者连续提出相应的问题,就会引导读者继续思考和讨论,以深化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力度。这样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使读者得到无限启发。

二、选文颇具史识

作为一部论文选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进行取舍,即决定哪些论文入选,评判的标准如何,这一点特别考验选编者的治学功力和史学见识。与同类书相比,该书在选文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从选录的论文作者来看,先就他们所经历的时间跨度来说,既有民国的著名学者如梁启超、金毓黻等,也有老一辈学者如白寿彝、杨翼骧、吴泽等,同时还有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学者,如瞿林东、施丁等,以及改革开放后培养起来的葛兆光、黄爱平等中青年学者。再从地域上来说,既有内地学者,也有杜维运、王德毅、汪荣祖等港台学者。可见该书汇集了中国几代史学史研究专家的学术成果,基本上厘清了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大致脉络。

第二,从选文的内容来看,既有对中国古代史学进行贯通式考察的宏观性论文,如梁启超的《过去之中国史学界》、白寿彝的《漫谈史学传统三事》、施丁的《中国史学经世思想的传统》、吴怀祺的《论中国封建史学的二重性》等,也有关于个别史家和史书的微观性研究论文,如钱穆的《袁宏政论与史学》、周一良的《魏收之史学》、杨翼骧的《刘知幾与〈史通〉》、谢保成的《试解〈贞观政要〉成书之“谜”》、乔治忠的《论清高宗的史学思想》等。另外,还有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对某一时期和朝代的史学思潮与流派等史学现象进行探讨的论文,如葛兆光的《明代中后期的三股史学思潮》和胡逢祥的《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等。虽不能说该书包括了所有史学史研究的内容,但可以说大体上反映了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演进历程。读者阅读此书,就可对中国史学史的基本脉络和核心问题有大致的了解。

第三,从论文的代表性来说,这些论文基本都是最能反映作者治学特色的文章。如仓修良一生致力于章学诚研究,也以此蜚声国内外,因此编者选收了仓修良的《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一文。又如杜维运对乾嘉史学,特别是对赵翼有精到的研究,编者选收了杜维运的《赵翼之史学》一文。可见,编者对收录的论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沙中淘金的,选取的都是论文作者各自擅长领域的代表作。而且这些论文大都曾发表于《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等著名期刊,不仅具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力,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从而为该书的整体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由上可见,编者在选文方面确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另外,该书其他值得称道之处也甚多。如该书的选文数量适中,颇便入门者阅读,体现了编者明确的读者意识。编者还挖掘了被史学史学界遗忘的学者,如郑鹤声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贡献很大,但为后来研治郑和等中西交通史的巨大声誉所掩盖,人们就忽略了他早年在史学史方面的成果。所以编者特意选收了郑鹤声的《正史总论》一文,以提示人们不要忘了这位史学史研究的先驱。

总之,该书在选文方面体现了编者颇具史识的治学风格,导读也凝聚了其不少苦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精品论文选集。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诸家各自的知识结构和选择取向的不同,总有一些重要的文章因为篇幅所限或其他原因而最终无缘进入定本。编者在前言也特别说明:“本书对于近代史学史论文,选取数量较少,且更少涉及对近代史家的直接评论,即除了一篇评论梁启超之平实论文外,其他暂不涉及,余下的内容且待后日。”①乔治忠主编:《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第10、8、528页。这显出编者对迄今研究近现代史学史的论文,总体上持保留态度。当然,作为一部字数有限的论文选集,不可能面面俱到,正如编者所说的“只能示例而无法求全”②乔治忠主编:《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第10、8、528页。。编者相信对这些文章进行精读和思考,“定可增强认识复杂历史问题、剖析历史观念的思维能力”③乔治忠主编:《中国史学史经典精读》,第10、8、528页。。作为一部给初入史学史领域的年轻学子提供治学门径的入门书,读者结合导读,对这些论文反复阅读,细心涵咏,慢慢品味,必将收获无穷。

A Guiding Book Benefiting Young Students:A Review of Classics Reading of 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by Qiao Zhizhong

XUE Yan-wei
(School of Histor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Classics Reading of 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ompiled byQiaoZhizhongwas published byRenmin UniversityofChina Press in 2014.This book is an anthology ofthe 29 latest papers of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Introductions and extensive reading lists are attached to each paper.The introductions are original and the anthology is excellent for its great historiographic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QiaoZhizhong;Chinese HistoriographyStudies;introduction;readingguide;selected papers

K092

A

1674-3210(2017)02-0106-03

2017-02-13

薛艳伟(1988—),男,山西吕梁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猜你喜欢
治学编者史学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分期付款
编者语
编者语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恩格斯军事治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