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云南自然灾害史研究述评

2017-03-11 15:09聂选华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灾害

聂选华

(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近三十年来云南自然灾害史研究述评

聂选华

(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复杂化和差异化使得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并呈现出种类较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重和危害强度大等特点。近三十年来,有关云南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既有专题研究,也有典型灾害个案探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时空背景下灾害爆发的成因、过程及影响,同时也就区域性灾害防治和应对提出了可行性策略。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探究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冀以从整体上推进云南灾害史的研究。

近三十年;云南;自然灾害;述评

云南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因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区域环境差异大,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频繁爆发,地震灾害及其它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云南历史灾害类型复杂,早期以自然灾害为主;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混杂;近现代以来,人为引发的环境灾害频次日益增加。”[1]近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交互影响下,云南自然灾害爆发的频次越来越高,灾害成因益加复杂,灾害呈现多元性、衍生性和集中性的态势。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云南自然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民国和近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个案研究多于整体研究,且自然科学界的研究成果更为突出。尽管学界对云南自然灾害的时间群发性和空间群聚性作了探究,但缺乏对长时段视域下灾害链条中各因素互动关系的探讨。

一、云南自然灾害史研究总述

自然灾害指的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其形成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以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云南是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各类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0%,加上半山区则占总面积的94%左右,[3]干旱、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爆发频次高。从明朝至清朝,官修正史和地方志中关于云南灾害的记载逐渐增多,诗歌、笔记、文集等文献中亦不乏有关灾害的记述。近现代以来,云南自然灾害详见于各类文献资料,这为云南灾害史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关于明清时期云南灾害的研究,学界在分析具体灾情的同时,还对灾荒赈务及救灾机制进行探究。孔坤林《明代云南灾害及救治》认为明朝政府采取禳弭、赈济、兴修水利和建设仓储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维护了明朝在云南的经营成果;[4]古永继《历史上的云南自然灾害考析》通过考辨文献,对历史时期云南自然灾害种类进行了探讨;[5]王水乔《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分析清代云南粮食短缺导致的仓廒亏空问题,并对仓储运行中的弊端及灾赈成效作了论述;[6]王明东《清代云南赋税蠲免初探》对清廷在云南推行赋税蠲免的种类和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清朝对云南实行赋税蠲免的政策与当时云南灾害频发相关;[7]谭志刚《清朝前期云南灾赈初探》认为清前期云南灾赈对当时抗灾救灾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8]田千来《清康雍乾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机制》对康熙至乾隆朝云南的灾害状况、原因和救灾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9]李新喜《清代云南救灾机制刍探》对云南荒政施行过程中的救灾机制作了全面探讨;[10]姚佳琳《清嘉道时期云南灾荒研究》对嘉道时期云南灾荒及赈济进行分析,并就文化、宗教对灾荒应对及影响作了考察。[11]

关于近现代云南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学界对灾害种类、致灾因素及应对举措关注得更多。吴光范等《云南灾害问题研究》认为云南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大、灾情持续不断,并就此提出减灾和减轻损失的应对措施;[12]吕拉昌等《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析》对云南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灾害区域组合类型作了分析;[13]田永丽等《近48年云南6种灾害性天气事件频数的时空变化》利用1961-2008年间云南123站暴雨、大风、雷、冰雹、雾、霜等6种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频数资料,对全省灾害性天气的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和周期进行探讨;[14]周桂华等《2012年云南自然灾害综述与减灾措施探讨》从自然和地理环境分析2012年云南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减灾措施;[15]马黎《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应对的研究》结合云南区域特点,探讨了边疆民族地区应对灾害的经验和不足;[16]李永祥《民族传统知识与防灾减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防灾减灾功能探讨》指出,云南各民族对周边环境脆弱性、致灾因子及灾象的观察基于对传统知识的认知,各民族的灾害知识是践行减轻灾害风险的关键;[17]王宁等《云南农业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对策初探》指出,干旱、洪涝、低温冷害、滑坡、泥石流、石漠化以及外来植物入侵等自然灾害威胁到云南农业生产,应当加强对各类农业灾害的积极预防和治理。[18]

此外,学界还通过举办以“灾害史”或“灾荒史”为主题的学术活动,对历史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史及灾荒应对进行详细的考察。2010年,“西南灾荒与民族社会变迁”暨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会议就“环境灾害史”“灾荒史文献研究”“环境疾病史”等议题进行多视角、跨学科的高水平讨论。会议将区域灾害史与整体灾害史研究结合起来,拓展了区域灾害史研究的新视角,并将其纳入全局进行考察,即在研究整体、宏观灾害史的同时关注地方和区域特色。2016年,“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在云南省社科院举办,与会学者就近年来灾害史研究理论和方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灾害风险防范、灾害应急、灾害与文化等专题进行研讨,总结当前灾害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对防灾减灾及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目前,学界立足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云南灾害爆发情况、影响及社会应对进行分析,研究内容除涉及灾害本身以外,还向荒政制度、仓储制度、赈灾思想以及灾荒与社会关系等层面延伸和拓展。就清代云南灾荒研究而言,尽管有过初步探索,但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既缺乏对清代云南荒政制度和灾赈体系演变历程的整体研究,也少有对边疆民族地区灾赈近代化及转型的探究。就近代云南自然灾害研究而言,尽管关注到全球或区域性自然异常变化引发的各类灾害,综合性和个案研究成果不断推出,研究内容涉及因灾伤亡、经济损失、资源破坏等系列现象或事件,但缺乏对自然灾害群发性机制的探讨,因而相关研究仅是截面或断面式的尝试,难以反映云南自然灾害史研究的全貌。

二、云南气象灾害研究不断深化

云南是全国气象灾害的重灾区之一,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象灾害在云南高原均会爆发。云南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冷害、霜灾等接连不断,与气象因素相关的次生性灾害往往也不期而至,对云南地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干旱是我国和世界农业生产上最严重和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因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19]云南高原气候差异明显,受季风气候影响,雨季或早或晚,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季风气候的推进直接相关。杨煜达《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一书以恢复重建高分辨率的清代(1711-1911年)云南雨季开始期、昆明雨季强弱和冬季平均气温序列为中心,对清代云南自然灾害进行相关方法上的探索;[20]程建刚等《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利用云南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强降水极端天气和高温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21]彭贵芬等《云南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采用变率和变差系数,并以此作为长期气候特征的定量指标,对低纬度云南高原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22]任菊章等《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云南干旱气候变化特征》指出,在全球变暖的态势下,云南雨季有气候变干的趋势,在干季大多区域均可能出现干旱灾害并有增强的势头;[23]范晓红等《近半个世纪云南持续数年干旱事件时空分布》对云南降水存在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和变旱变涝趋势进行了探讨;[24]姚玉璧等《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分析方法,对1958-2012年间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各季节时空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5]

除对云南气候特征与灾害事件关系的探讨以外,学界还就特定时段下典型干旱灾害事件进行剖析,并对灾害应急机制进行论述。极端干旱通常是在相对干季中叠加不利于降水生成等环境异常因素后的综合气象效应。西南地区受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每年12月份到次年4月处于干季,[26]“从1970年代以来,云南出现严重干旱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呈加重趋势”。[27]2009-2013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干旱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损失大,是云南历史上少有的极端重大自然干旱灾害,对云南的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周琼《环境史视野下中国西南大旱成因刍论——基于云南本土者视角的思考》一文指出,云南旱灾的形成与自然规律及自然界异常变动有关,且与历史上的移民及汉民族生存、生活方式在各民族地区的渗透扩张、明清王朝经济开发及政治控制导致的生态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危机等密切相关;[28]曾少聪《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南干旱——以云南旱灾为例》一文认为,云南干旱缺水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而人类行为则加剧了云南干旱缺水的程度,干旱的人为因素可为生态人类学提供研究空间;[29]琚建华等《MJO和AO持续异常对云南干旱的影响研究》一文认为,云南2009-2010年的持续性干旱是由MJO(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异常不活跃和AO(北极涛动)异常偏弱等极端异常造成的;[30]郑建萌等《2009-2010年云南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及成因》从云南干旱过程中关键时段的大气环流异常来分析灾害的成因;[31]刘红晋《云南历史旱灾及防控措施研究》总结云南历史时期旱灾发生的成因和规律,对旱灾的防御技术措施及社会影响进行探析。[32]

洪涝灾害是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33]云南洪涝灾害分布极具复杂性,受西南季风影响,每年雨季早晚不一,同一时期东西或南北气候各异,洪涝灾害频仍,旱涝交错现象也较为突出。谢应齐等《云南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对云南洪涝灾害的特点、分布规律、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4]杨子生《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洪涝灾害区划研究》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将云南金沙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分为3个洪涝灾害区和8个洪涝灾害亚区,并揭示出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地域差异性;[35]李永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一文认为,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与纬向通道的强度变化关系密切;[36]周德丽《近20a云南洪涝灾害损失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利用1991-2010年云南洪涝灾害灾情数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计算出灾情灰色关联度,对洪涝灾害进行定量评估,同时还就洪涝灾害的变化趋进行相关研究。[37]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季节性明显。云南是典型的春雹发生区,冰雹灾害多发生在2~4月,春季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日数的64%,其中以4月最为突出,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38]云南各地每年都可能会出现冰雹灾害事件,滇东、滇南、滇西和滇西北是多雹区,滇中、滇东北和滇西相对冰雹较少,空间分布不均和季节性变化较大。[39]戴龙辉《明代中后期云南雹灾的初步分析》通过对明朝中后期云南雹史料的分析,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趋势进行了研究;[40]李英等《湿位涡在云南冰雹天气分析中的应用》应用湿位涡理论,对1997年3月滇南频繁发生的几次冰雹天气进行分析,探讨了湿位涡及倾斜涡度发展与低纬高原地区冰雹天气的关系;[41]陶云等《云南冰雹的变化特征》利用1961-2008年云南120个监测站逐月的冰雹记录,分析近50年来云南冰雹区域分布不均、月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42]李蒙等《基于GIS的云南烟区冰雹灾害风险评价》立足GIS技术,从敏感性、危险性和易损性三方面构建了云南烟区冰雹灾害风险评价模型;[43]李磊等《“20110629”云南特大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分析》综合利用1°×1°NECP再分析资料、MM5数值模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11年6月29日云南特大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动力诊断、雷达回波和地闪特征分析。[44]

云南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多样,气温变化特征显著,学界对不同时期云南冷暖灾害事件有一定研究。云南低温冷害,泛指冬季强寒潮、重霜冻、春季倒春寒和夏季低温等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寒冷天气造成的灾害。[45]濮玉慧《霜天与人文——1925年云南霜灾及社会应对》一文对1925年云南霜灾成因、影响、社会应对及救灾过程中的近代化因素等作了详尽探讨;[46]陶云等《2002年8月云南低温冷害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对2002年8月云南大范围低温冷害天气进行研究,认为持续强降水阴雨天气和冷空气在云南北部的维持、补充及其向南推进,使区域降温幅度加大,灾害影响范围广;[47]陶云等《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一文指出,云南极端霜冻事件发生前气温偏低,云量偏多;霜冻发生时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造成严重霜冻灾害,这种霜冻属于混合霜冻(或称平流辐射霜冻);[48]沈修美等《云南高原临沧市霜的变化特征分析》利用临沧市气象局196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临沧近50年来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49]

气象灾害是云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损失最大的灾害之一,现有研究已关注到不同时段气象灾害爆发的规律及表现特征,特定时段的灾害事件也被纳入到分析的范畴,相关研究既注重云南气象灾害的周期性,也对灾害的连锁反应进行了尝试性的阐述和解释。但是,学界对云南各类气象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的集聚性及影响关注较少,气象灾害中的风灾和雷灾也鲜有学者关注。

三、云南地质灾害研究持续推进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双重属性,它不仅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环境灾害的范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受各种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影响,在孕灾环境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灾害发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即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具有随机性。[50]泥石流灾害常见于山区或沟谷深壑,甚至是地形险峻区,是由于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山体滑坡并携带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一般认为,导致泥石流灾害产生的内在因素是以活动断裂为表征,包含地震因素在内的地质因素,降雨在地质因素的控制下对泥石流的暴发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51]

长时期的地质构造和地质运动,使云南形成复杂且多层次的切割高原,加之受云南多样天气系统的影响,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高。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密度呈现滇西高于滇东,滇北高于滇南的基本特征,并有类型多、分布广、成灾快、灾害重、频次高、治理难、山洪常同滑坡和泥石流并发等特点。[52]杨子生《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研究》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将云南金沙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分为3个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和9个滑坡泥石流灾害亚区,并揭示了该流域滑坡泥石流的地域差异性;[53]解明恩等《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与监测》对云南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区域临界雨量指标进行分析,认为诱发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前期降水类型为暴雨型、中—大雨型和连阴雨型;[54]彭贵芬等《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精细化气象预警系统》基于对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天气气候环境和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滑坡泥石流与降水关系的研究,采用PP-ES模式,建立了以时间分辨率为12h、水平距离分辨率为30公里的精细化滑坡泥石流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系统;[55]万石云等《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区划》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区划模型,对影响滑坡泥石流敏感性的因子进行集成计算,并借助GIS工具完成云南滑坡泥石流危险区域区划;[56]万石云等《云南省滑坡泥石流与强降水的相关性和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以云南1961-2011年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和逐日降水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和小波变换分析法,对云南滑坡泥石流与强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特征和多时间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57]

学界对云南地质灾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影响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总体条件的探讨,而对以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核心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较少,宏观研究居多,个案及微观探究较少。因此,对云南地质灾害的研究,既要注重成灾程度和灾害变化总体趋势的探讨,也要对区域生态环境变迁引起的缓变性地质灾害予以高度关注,即相关研究应对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予以重视,并以此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要素和可控性指标进行综合性考量。

四、云南地震灾害研究趋向多元

云南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侧,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剧烈,是我国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征。学界通过对云南地震序列和强震震源机制的分析,揭示出云南地区地震类型的分区特征,总体上全区地震断层以走向滑动为主,地震序列以主余震型为主。[58]云南频繁的地震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较大,历次地震灾害都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多。

云南省地震局编《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收集了公元前26年至1982年间云南的地震史料记录;[59]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和西藏自治区地震办公室联合主编的《西南地震简目(川、滇、黔、藏)》,是西南四省区第一部地震目录,共收录云南省地震资料1439条;[60]童振藻编写的《云南地震考》一书,分总论、震因、震史、近年烈震状况、结论五个部分,对云南地震灾害做了第一次系统的研究;王景来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一书对云南地震灾害概况、特点、预报水平、灾害预测、地震设防、地震应急反应、地震救灾、地震经济损失评估、地震社会防灾、恢复重建、地震保险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61]李坪《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一书对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构造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62]刘祖荫等编著的《20世纪云南地震活动》一书集中对云南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强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及演变、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与强震的关系等进行探讨。[63]相关地震资料汇编及论著的问世,为推进云南地震灾害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肖雄《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地震及灾后赈济》以云南地方志为基础,对清朝至民国时期300多年间的云南破坏性地震(M≥4.7)进行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并对地震爆发后政府与民间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64]聂选华《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研究》对1833年嵩明大地震的灾情和官方与民间的灾赈活动进行了考察;[65]周炳荣等《云南地震烈度随距离的衰减规律》利用云南历史地震的等烈度线,通过统计法分别求出七个不同地震带区及云南地震烈度衰减的关系,并对不同方向和地区的烈度衰减特征进行了探究;[66]周光全等《云南地区地震灾害损失的基本特征》分析1992—2001年云南破坏性地震的灾害损失随时空变化的特征,对地震震级与受灾人口、人员伤亡和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等关系进行了探讨;[67]皇甫岗等《20世纪云南地震活动研究》对过去百年间云南地震活动的规律以及控制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的构造背景及相互关系作了重点阐述;[68]杨丽娥《20世纪云南震灾史研究综述》一文对云南震灾史的研究状况进行探究,提出了深化20世纪云南震灾史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任务。[69]

赵洪声等《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一文对云南震灾的基本情况及其时空分布差异和演变的特点作了论述;[70]施伟华等《云南地震灾害人员伤亡预测方法研究》一文结合云南历次地震人员伤亡统计资料,将地震动强度视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并以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等作为影响因子,对云南破坏性地震爆发后伤亡人数的快速预测方法进行研究;[71]张立等《洪涝异常与云南楚雄地区强震的相关分析》对楚雄地区的强震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揭示出该区域强震具有涝—震的特征及相关预报指标;[72]白仙富等《昭通地区地震灾害区域性特征分析》通过数理统计和横向对比定量、定性研究,对昭通地震灾害的区域性特征进行考察,并从地理环境因素对昭通地震灾害进行全面的诠释。[73]

学界对云南地震灾害的研究趋向多元化,既关注到各断裂带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的成因,也对灾害及损失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同时还对区域性地震灾害特征及应对模式进行了总结。但是,学界对云南地震灾害在灾前、灾后的预报和评估性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对损失性重大地震灾害的风险估量和政府及民间应急备灾能力等方面的探讨,对抗震救灾、预防措施和救灾能力等社会应对机制及成效也较少有深层次的剖析。

五、结语

云南自古以来就频繁遭受各类自然灾害的侵袭,尽管各类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以及不同区域灾害的成灾机理、破坏程度等存在较大差别,但无疑都对云南地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各类自然灾害作为人与自然矛盾和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固有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云南的灾害种类以及同种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最终呈现出各类灾害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云南自然灾害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特征,区域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灾害类型具有点状、带状、团状、片状或离散等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学界对云南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同灾种在不同时空差异上的分布、原因、影响及社会应对的探讨,但对一类灾害或是多重灾害爆发的机制研究较少,对灾害链和灾害集群性爆发的成灾机理研究也不够深入。

学界对清代云南自然灾害的研究,虽然研究内容涉及仓储建设、救灾机制及赈务活动等方面,但成果明显不足以反映历史上云南的灾害形态及救灾机制的历史变迁。尤其是秦至元期间的云南灾害鲜有学者关注,且研究成果少,这不失为云南灾害史研究中的遗憾。学界对近现代以来云南自然灾害的研究,所关注的灾害种类比较全面,但更多的研究成果仅限于自然科学界的话语体系对具体或典型灾害事件的探究,人文社会科学界仅对灾害成因及其影响作了简要分析,这难以适应灾害史研究长足发展的需要。云南自然灾害史的研究,不仅要对历史文献中的灾害史料进行整理和考证,而且还要对近现代各类灾害资料进行梳理和完善,形成区域灾害史料长编,以推动西南灾害数据库的建设。

云南自然灾害频发区、生态脆弱区域往往与贫困地区存在空间上的叠加,因灾致贫的困境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返贫效应长期恶性循环且难以消除,各类灾害的集聚分布和衍生性应当得到重点关注,且应成为云南自然灾害史研究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推进云南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应当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根据自然灾害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联系,协调推进云南自然灾害群发性与灾害链效应的综合研究,并且要借助相关理论和方法,探寻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害史研究路径,将生物灾害、环境灾害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建立、健全和完善云南高原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和防治体系,有序推进云南高原的防灾减灾工作的程序化和动态化发展。

[1]周琼.云南历史灾害及其记录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7-30.

[2]G.Bankoff, G. Frerks, D. Hilhorst. Mapping Vulnerability:Disasters, Development and People[M]. Michigan:Earthscan Publications, 2003.

[3]明庆忠.云南山地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1992(3):75-82.

[4]孔坤林.明代云南灾害及救治[J].科教导刊,2010(11):246,250.

[5]古永继.历史上的云南自然灾害考析[J].农业考古,2004(1):233-238.

[6]王水乔.清代云南的仓储制度[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59-62.

[7]王明东.清代云南赋税蠲免初探[J].思想战线,2010(3):131-132.

[8]谭志刚.清朝前期云南灾赈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4):1-2,5.

[9]田千来.清康雍乾时期云南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机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10]李新喜.清代云南救灾机制刍探[D].昆明:云南大学,2011.

[11]姚佳琳.清嘉道时期云南灾荒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12]吴光范,李常林.云南灾害问题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89(4):19-24.

[13]吕拉昌,骆华松.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析[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6):79-81.

[14]田永丽,张万诚,陈新梅,等.近48年云南6种灾害性天气事件频数的时空变化[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561-567.

[15]周桂华,杨子汉.2012年云南自然灾害综述与减灾措施探讨[J].灾害学,2013(4):132-138.

[16]马黎.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应对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65-168.

[17]李永祥.民族传统知识与防灾减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防灾减灾功能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10):1-6.

[18]王宁,胡杏,曲瑞伟.等.云南农业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对策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15.

[19]郑大玮,张波.农业灾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1.

[20]杨煜达.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1]程建刚,解明恩.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5):19-26.

[22]彭贵芬,刘瑜,张一平.云南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J].灾害学,2009(4):40-44.

[23]任菊章,黄中艳,郑建萌,等.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云南干旱气候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4(5):567-574.

[24]范晓红,沈才明,任宾宾,等.近半个世纪云南持续数年干旱事件时空分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1-78.

[25]姚玉璧,张强,王劲松,等.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4(9):1409-1417.

[26]秦剑,解明恩,刘瑜,等.云南气象灾害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9-21.

[27]张万诚,郑建萌,任菊章,等.云南极端气候干旱的特征分析[J].灾害学,2013(1):59-64.

[28]周琼.环境史视野下中国西南大旱成因刍论——基于云南本土者视角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2-141.

[29]曾少聪.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南干旱——以云南旱灾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11):24-28.

[30]琚建华,吕俊梅,谢国清.等.MJO和AO持续异常对云南干旱的影响研究[J].干旱气象,2011(4):401-406.

[31]郑建萌,张万诚,陈艳,马涛.2009-2010年云南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及成因[J].气象科学,2015(4):488-496.

[32]刘红晋.云南历史旱灾及防控措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3]解明恩,程建刚,范菠,等.云南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J].自然灾害学报,2004(5):40-47.

[34]谢应齐,黄华秋,赵华柱.云南洪涝灾害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S1):77-81.

[35]杨子生.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洪涝灾害区划研究[J].山地学报,2002(S1):57-62.

[36]李永华,徐海明,高阳华,等.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学报,2010(6):932-943.

[37]周德丽.近20a云南洪涝灾害损失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178-182.

[38]陶云,段旭,杨明珠.等.云南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成因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6):837-842.

[39]段玮,胡娟,赵宁坤,等.云南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其变化[J].灾害学,2017(2):90-96.

[40]戴龙辉.明代中后期云南雹灾的初步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5(1):25-28.

[41]李英,段旭.湿位涡在云南冰雹天气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0(2):242-248.

[42]陶云,段旭,段长春,等.云南冰雹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1(4):1108-1118.

[43]李蒙,朱勇,吉文娟,等.基于GIS的云南烟区冰雹灾害风险评价[J].中国农业气象,2012(1):129-133.

[44]李磊,朱莉.“20110629”云南特大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99-207.

[45]何萍,李宏波.云南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及防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71-73.

[46]濮玉慧.霜天与人文——1925年云南霜灾及社会应对[D].昆明:云南大学,2011.

[47]陶云,刘瑜,张万诚,等.2002年8月云南低温冷害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29-132,138.

[48]陶云,段旭,任菊章,等.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J].灾害学,2012(2):43-48.

[49]沈修美,何萍,查艳霞,等.云南高原临沧市霜的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3(4):16-19.

[50]刘丽,王士革.滑坡、泥石流区域危险度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6(3):51-59.

[51]狄君靖.云南山地地质灾害宏观控制因素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5):41-43.

[52]吴瑞良.云南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人民珠江,1994(5):32-38.

[53]杨子生.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研究[J].山地学报,2002(S1):88-94.

[54]解明恩,程建刚,范菠,等.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与监测[J].山地学报,2005(5):571-578.

[55]彭贵芬,段旭,张杰,等.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精细化气象预警系统[J].气象科技,2008(5):627-630.

[56]万石云,李华宏,胡娟,等.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区划[J].灾害学,2013(2):60-64.

[57]万石云,赵宁坤,段玮,等.云南省滑坡泥石流与强降水的相关性和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J].灾害学,2015(1):45-50.

[58]皇甫岗,秦嘉政,李忠华,等.云南地震类型分区特征研究[J].地震学报,2007(2):142-150.

[59]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60]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简目编辑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简目编辑组,西藏自治区地震办公室地震简目编辑组.西南地震简目(川、滇、黔、藏)[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61]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8.

[62]李玶.鲜水河—小江断裂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63]刘祖荫.20世纪云南地震活动[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64]肖雄.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地震及灾后赈济[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1-124.

[65]聂选华.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5(2):31-40.

[66]周炳荣,肖桂青.云南地震烈度随距离的衰减规律[J].地震研究,1983(4):673-683.

[67]周光全,施卫华,毛燕,等.云南地区地震灾害损失的基本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3(3):81-86.

[68]皇甫岗,石绍先,苏有锦,等.20世纪云南地震活动研究[J].地震研究,2000(1):1-9.

[69]杨丽娥.20世纪云南震灾史研究综述[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1):79-83.

[70]赵洪声,和宏伟,张立,等.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J].内陆地震,2001.(1):11-22.

[71]施伟华,陈坤华,谢英情,等.云南地震灾害人员伤亡预测方法研究[J].地震研究,2012(3):387-392.

[72]张立,赵洪声,杨沧生,等.洪涝异常与云南楚雄地区强震的相关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2(1):12-17.

[73]白仙富,戴雨芡,戴靖,等.昭通地区地震灾害区域性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2013(4):514-524.

(责任编辑 杨永福)

A Review of Reasearch on Yunnan Natural Disasters in Recent 30 Years

NIE Xuanhua
(Institute of Southwest Environmental Histor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Yunnan is located in low latitude plateau area,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because of the complex and different of Yunnan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so there is a prover “no disaster is no harvest, no great disaster is no harvest”.Due to the variation of Yunnan regional complex disaster system, disaster environment, disaster causing factors and disaster bearing bodies always maintained a state of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adjusting,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s,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the disaster gradually outbreak, some areas also facing disasters superposition and suffering disaster again. Therefore,Yunnan’s natural disaster showed more type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wide distribution, high frequency, severe disaster degree and harm intensity etc. In recent thirty years, the research on Yunnan natural disasters have produced many results,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related all research, to stud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study, can promote the Yunnan disaster reasearch on the whole.

recent thirty years; Yunnan; natural disasters; review

X43

A

1674-9200(2017)04-0013-08

2017-06-06

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KS161005)中期研究成果。

聂选华,男,云南会泽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时期西南灾荒史、环境史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泥石流滑坡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泥石流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