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2017-03-11 22:17曾晗杨淞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家庭

曾晗杨淞婷

(1.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2.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中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曾晗1杨淞婷2

(1.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2.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生的孝文化教育,首先,有利于促进建设和谐社会;其次,有利于提升中学生道德层次,促进全面发展;另外,孝文化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渠道。为此,提出了三条实现路径以保证中学孝文化教育的强化:提高孝文化教育意识,丰富教育内容;重视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孝文化教育模式。

中学;孝文化教育;重要性;实现路径

中国的孝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历史乃至今日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由一代代炎黄子孙沿袭而成的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的赡养、尊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的复合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内化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心灵深处,其表征着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行为规范、道德生活乃至礼仪、风俗习惯等[1]。以孝道伦理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包含了诚、礼、敬、善等诸多优良美德,对中学生完善自身人格、健康自我心灵等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孝文化促进建设和谐社会。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于家庭,继而扩散到整个社会、国家。这是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仁”、“爱”是最大的孝行,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精神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孟子所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营造,要求加强中学生的孝文化教育,培养“爱”的能力,不仅是爱父母、爱亲人,还要爱同学、爱老师,更要爱人民、爱国家。帮助每个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中学生的孝文化教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提升中学生道德层次,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的功利主义使得老师、家长过分关注学习成绩,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道德发展的失衡,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如今,社会上也不乏道德滑坡的现象。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盛行,违背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不利于个人、集体、国家的发展。立身修身是孝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个人身心的陶冶,德性的涵养。“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曰:“受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年段,教师必须抓住中学生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加强中学生的孝文化教育,让智育与德育并行,提高个人道德层次,促进全面发展。让孝文化提倡的感恩、尊重、关怀等情怀成为个人道德发展的起点。

最后,孝文化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渠道。孝和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文化的基本元素。学会感恩是人人需具备的个人修养,是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加强孝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中学生对感恩教育实质的认识和心理认同,激发个人的感恩意识、培养感恩态度、塑造感恩行为。学会感恩能激发出责任意识,认清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家庭中,对家长的尊重,是一种最基本的责任,而现在,由于长幼互动的缺失、亲子沟通的减少,这一责任逐渐被忽视,长期以往,不利于中学生个人责任感的培养。另外,如今,中学生自杀现象严重、犯罪率攀升,这都体现出中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以及感恩意识的薄弱。因此,通过孝文化的传播,强化感恩教育,让中学生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责任,学会感恩他人,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质。

2 中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2.1 提高孝文化教育意识,丰富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是加强孝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各学科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孝文化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提高孝文化教育意识,要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孝文化教育理念,丰富孝文化教育内容,拓展学生孝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孝文化意识。在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贯穿传统优秀的孝文化人文精神,从学生思想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孝文化的传递。例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第七课是有关亲情之爱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充分把握章节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孝文化教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孝敬亲长,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等等。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孝文化典故、名人名言,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督促下,自觉学习孝文化知识,并在生活中予以实践。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当地教育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挖掘和收集孝文化教育内容,深化学生孝文化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更全面、更广泛的孝文化知识。

2.2 重视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

孝文化的教育必须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除了说教模式外,教师应该将孝文化融入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巩固孝文化的知识,强化对孝文化的认同感,体悟到孝文化的重要价值。学校应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中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切实感受尊老爱老的重要意义;组织观看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影片;开展孝文化征文活动;举办孝文化知识竞赛等。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形式,提高对孝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觉行孝的良好品德。教师要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认真做好活动反馈评价环节,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生实践的成果和收获,运用不同方式对活动过程进行针对性评价。另外,还可以开展班级、学校“孝之星”评选活动,扩大榜样影响力量。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这样,可以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出良好的孝文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孝文化的传播。

2.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孝文化教育模式

学校不是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唯一阵地,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孝文化教育推进模式。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等校园传播载体,做好孝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营造浓郁的孝文化学习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孝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密切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定期开展家长会、孝文化专题学习、组织亲子互动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明确自身的责任,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另外,还要加强与社会机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孝文化的强大魅力。例如,在敬老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丰富的志愿者活动,强化中学生的敬老观念和孝亲意识。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孝文化教育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不仅提高学生的孝文化思想,还有助于思想向行为的转化。学校、家庭、社会,在孝文化教育中各自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三者应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出教育的最大功效。

[1]余玉花,张秀红.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7(2):68-73.

[2]A.班杜拉(美).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燕.中学德育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5.

G631

A

2096-4110(2017)02(a)-0017-02

猜你喜欢
中学生道德家庭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