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金十年”民营报纸的主要新闻传播思想

2017-03-11 22:17张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副刊申报黄金

张璐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 云南昆明 650500)

论“黄金十年”民营报纸的主要新闻传播思想

张璐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 云南昆明 650500)

1927—1937年的“黄金十年”的民营报刊是我国报纸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期的民营报纸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当时的上海《申报》和《新闻报》、天津《大公报》以及北京的“世界报系”等几份名声较大的民营大报,具有国际影响力。在这十年间,这些民营大报书写了各自的辉煌历史,它们的新闻传播思想具有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这一特殊时期的民营大报的主要传播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黄金十年;民营大报;新闻传播思想

在1927—1937年的“黄金十年”中,从报纸的影响力、销售量、发展情况以及报社的规模等情况来看,当时的民营报纸的表现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尤其是民营大报纷纷确立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和宣传宗旨,销量大幅度增加,其业绩可谓是相当引人注目。因而此阶段的民营大报的新闻传播思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深入探析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民营大报的主要新闻传播思想,文章结合了当时的《申报》、《新闻报》、《大公报》及成舍我的“世界报系”的新闻传播情况,对此加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侧重社会新闻

在新闻报道方面,这一时期的民营大报更侧重于社会新闻。民营报纸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一直以来就注重对各方面新闻的报道,更像一份专业的新闻报纸。如《申报》在早期的新闻业务改革中,就强调了要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加大对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而在汪汉溪的主持下进入兴盛期的《新闻报》,也要求大量报道社会新闻,以更加接近小市民阶层,争取更多的读者。如实行在会审公堂、巡捕房等处特约“报事员”,从而使报社能更快获得案件、灾祸、疫病之类的消息[1]。虽然,社会新闻历来就占据了民营报纸的大幅版面,但到了“黄金十年”期间,民营报纸对社会新闻的报道则明显更为突出。因受到当时国民党当局新闻检查制度的压迫,民营报纸为了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纷纷采取了侧重对社会新闻报道的方式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一点,在后来《新闻报》的记者陶菊隐的回忆录也得到了证实,“他(汪伯奇)对编辑部的指导方针在于迎合小市民的低级缺位,多登社会新闻。这也由于外因所推动,当时对于政治军事新闻控制较严,对于社会新闻则不多加干涉。[2]”

2 更注重对新闻的客观报道

这阶段的民营大报对新闻的报道,体现出了更为鲜明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外人报刊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办报模式和理念早已成熟,受此影响,国内的民营报纸的办报人士逐渐吸收了一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观念。于是,民营大报开始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更注重对新闻的客观报道。1926年,张季鸾和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了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并提出了著名的“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强调了公正性,要求在“客观”与“敢言”之间寻求平衡。另外,在史量才“史家办报”的新闻思想指导下的《申报》,也要求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虽然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国难当头的事实和民众救国的热情,其政治立场有所转变,一改之前保守、中立的态度,转向赞同全国团结抗日。但无论是其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以报传史”、“无偏无党”的报纸主张,还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的思想,都体现了《申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强烈追求。

3 重视副刊,争取读者

在“黄金十年”期间,我国报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民营大报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扩大发行量,以在报界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特别重视对报纸副刊的发展。如《申报》在1932年创刊六十周年之际,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而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对副刊《自由谈》的改革。史量才撤换了《自由谈》的主编,聘请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青年作家黎烈文为主编,希望彻底转变副刊的风格,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在改版第一天,其《幕前致词》就宣布,《自由谈》绝不是供“茶余酒后消遣之资”的报屁股,而是要立于“时代的前面”[3]。之后,更是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了包括鲁迅、叶圣陶、胡愈之、陶行知等在内的一大批进步人士为其撰写副刊。副刊的主要内容也由之前的旧诗词、言情小说和游戏文章变为与时代密切相关的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自由谈》上刊登的一些具有高度思想性的社会批评,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当时的另一位杰出的私营报业企业家成舍我,他在1924至1925年创办的“世界报系”,也同样相当重视发展副刊。如其中的《世界晚报》就“特辟《夜光》一版,揭载各种富于兴趣之文字。”还与《世界日报》的副刊《明珠》成为姊妹篇,均由张恨水来主编。副刊《明珠》也大量刊登极具趣味的文字以迎合读者的口味,故深受读者喜爱。由此可见,“黄金十年”的民营大报为了赢得更多的稳定读者,确实是在副刊上下了很大功夫。

4 开始强调报刊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此之前的报纸要么旨在传递各种消息,要么旨在宣传某些思想。总体来看,都只强调了报刊的传播功能。但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政府的软弱,使得报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报纸除了传递信息、发表言论外,还必须担负起警醒民众、教育社会的责任。因而,报刊兴办社会服务事业成为了当时的一股进步潮流。如史量才就在“九一八”事变后转变了办报思想并继续推进报社经济独立的同时,开始将《申报》的重心向社会效益转移。一方面,创办了《经济专刊》、《医药周刊》、《建筑专刊》等众多的专刊、专栏,既能适应不同读者的口味,还能达到普及知识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史量才较为关注教育,《申报》上向来重视刊登与教育相关的消息。而且,还借着六十周年庆的好时机,积极开创《申报》附属文化事业,连续推出了《申报月刊》、《月刊丛书》、《申报》流通图书馆、业余补习学校、读者服务部等,力求为社会服务,引起了社会热烈的反响[4]。而另一份民营大报——《世界晚报》,其特色之一也是“特辟专栏,揭载关于教育界之种种消息,以引起国民注意。”进而大量刊登学校和教育方面的消息,以老师和学生为目标读者群。到后来,教育新闻还成为了《世界晚报》的“生命线”。

5 结语

“黄金十年”期间的民营大报代表了当时我国报纸发展的水平,其影响力甚至远及欧美地区,其发展模式和传播方式也为之后的报纸树立了典范。且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每一个特定时期的报纸,其新闻传播思想都带上了那个时期的独特烙印。“黄金十年”民营大报的新闻传播思想也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色,其中也有值得当今的报刊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杨联宇.《新闻报》浅析——兼与《申报》比较[J].新闻传播.2009(4):38.

[2]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M].上海:中华书局.2005:34.

[3]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8.

[4]何晶.《简论鼎盛时期的〈申报〉(1931-1935)》[D].四川:四川大学,2002.

G219.29

A

2096-4110(2017)02(a)0000-00

张璐(1991-),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新闻学专业。

猜你喜欢
副刊申报黄金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黄金雨
盛逝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六连跌后,黄金何去何从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买入黄金好时机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