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

2017-03-11 22:17朱荣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数字化

朱荣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职教所 天津 300350)

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

朱荣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职教所 天津 300350)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渠道多元性、获取便捷性、受众广泛性等特点,学术期刊应改变传统办刊理念,找准定位,即自身角色定位和读者定位,以内容为核心,提高学术质量,树立期刊品牌;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促进媒体融合;着眼世界,探寻国际化之路,对内挖掘既有编辑人才潜力,对外吸纳引进具有媒体融合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顺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策略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广义的涵义是包括一切媒体及有关要素的汇集或融合,即是把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介)与互联网络、手机等移动媒体(介)的传播通道结合起来,使之集中共存,资源共享,从而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再通过不同的媒体(介)传送给受众[1]。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媒体融合已成为传媒界目前乃至未来新的运行模式,也是世界范围内媒体发展的新潮流。学术期刊作为媒体的重要分支,承担着传播科学技术创新前沿信息,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使命,如何应对媒体融合时代带来的冲击,并找到自身的变革之路,成为自身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和亟需解决的课题。

1 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的特点

首先,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和多样化,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易得。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继计算机互联网产生之后,出现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通讯,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传递信息,受众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很方便地获取信息,一改过去那种只能通过纸质阅读才能获取的状态。其次,信息传播的周期大大缩短,即时性、时效性大大增强。用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等传播信息不会延迟、时滞,且范围广大,只要联网,技术上没有信息阻隔的障碍,人人都能随时获得想要的信息。再次,信息的受众日益广泛和多元。由于媒体融合下碎片式阅读已经成为普遍的方式,受众既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任意选择媒体形式,又能够任意选择自己阅读的内容,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学历层次的人们都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这种局面是传统纸媒时代无法想象的。最后,信息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作为读者的受众,接受信息更加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互动性。自主寻找、各取所需已成为受众选择信息的主要方式,他们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信息主动的接受者,而且接受和传播不再泾渭分明,信息接受者往往也成为传播者,所谓“自媒体”即由此而来。

2 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

媒体融合不仅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也打破了各种媒体间的界线,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要想站稳脚跟,为自己的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应更新理念,融入新思维,在内容生产、出版发行、日常管理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要求。

2.1 准确定位,提升学术期刊品牌质量

一是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与报纸、广播电视、图书、大众杂志刊物等媒体相比,学术期刊由于主要刊载学术内容,作者相对集中,受众较少,传播范围有限。因此,在发展中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找到媒体融合背景下能够凸显自身优势的领域。笔者认为,在当前阶段,学术期刊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内容供给者,内容的质量高低,成为决定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2]。离开了内容,媒体融合的技术手段再先进,传播模式再多样也无济于事。因而,学术期刊必须自觉主动地创新内容及其生产方式,不断提高质量,抓住内容的牛脖子,在此基础上聚合其他出版应用平台,拓展媒体形式。媒体融合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学术期刊界面临优胜劣汰,只有牢牢把住质量关,用丰富的办刊形式和创新性内容吸引作者和读者,才能勇立潮头,不被时代所淘汰。

二是找准读者定位。在媒体融合、信息海量涌现、获取方便快捷的当下,学术期刊的读者群已不仅限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而是包含了很多对科研感兴趣或有意投身学术研究事业的人士,无论数量还是范围都有扩大,且趋于低龄化、高学历化。学术期刊只有准确定位这类读者群,掌握他们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吸引粘附他们,获得口碑效应。为此,应树立为读者服务的观念,在出版内容和形式上如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和信息链接等方面,不断创新,为读者创造阅读、下载、学习、交流的平台。首先,应结合媒体融合的最新成果选择适合学术期刊自身的新技术和平台,扩大优质内容的传播渠道和范围,增强与读者作者的交流互动。其次,创建特色栏目,这有利于丰富期刊内涵,也有利于将集约化的栏目呈现于数字化的网络各媒体,吸引读者作者,打造期刊品牌,更有利于专业学术期刊突破同质化巢穴,彰显自身鲜明的个性。最后,优化选稿流程,落实稿件同行评议制度,建立符合自身发展水平和学科特点的专家库,吸引优秀作者投稿,为读者呈现质量上乘的有价值的稿件。

2.2 加快数字出版进程,助推媒体融合

数字化出版技术是支撑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数字出版的技术发展,媒体融合就是一句空话。学术期刊要想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推进数字化出版。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始于1996年,当年科技部把科技期刊上网工作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自此拉开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序幕。但经过了30余年,由于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人才、资金以及观念等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仍停留在被动上网的初级阶段,即只是将纸质版的内容提供给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期刊数据库,由后者代为数字化在网上传播。这种局面与国际上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的发展进程差距甚大。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不断加大资金、设备和人才的投入,善于运用最新的传播技术和方法, 使出版的期刊能以多形态传播,并探索多种出版方式。例如互联网出版、移动出版、OA出版和语义出版等, 使学术期刊内容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此外,还应加强学术期刊内容的数字化转化,实现一次制作、多渠道发布。在内容加工方面,对期刊数字化内容进行结构化开发,使内容具备碎片化、语义化、可视化等特点,以满足各种形式载体、内容形态呈现的阅读需要,实现期刊数字出版所要求的“一种内容、多种载体、一次制作、多元发布”[3]的目的,使阅读终端能够多屏化和移动化,包括PC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以及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

2.3 放眼世界,探寻学术期刊国际化之路

学术期刊源于欧洲,在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刊、运作及盈利模式。进入21世纪,他们更是不遗余力地运用计算机、互联网、远程通讯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的纸媒办刊模式,使数字出版技术渗透到出版的各个方面,已全方位覆盖了如出版发行、销售支付以及具体的服务模式等所有环节。可以说,媒体融合信息新技术的运用,是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学术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学术期刊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发不力。为此,学术期刊办刊者应有紧迫感,在立足国内的同时,放眼世界,树立国际意识,认识到自身与国际知名期刊的差距,准确评估在媒体融合竞争中自身的实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同时,要借鉴国际著名期刊的媒体融合经验,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通过各种渠道逐渐“走出去”,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力争得到国际同行认可,最终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2.4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媒体融合打破了学术期刊原有的办刊模式,出现了很多新增业务和流程,如采编审稿系统建设、网站、多媒体资源开发、综合管理等,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既要精通传统的编校、出版、发行工作,又要完成与媒体融合有关的各项工作。而现有的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很多都一直从事纸媒编辑工作,对各媒体融合的形态、特点缺乏认识,也未认识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若学术期刊不积极参与适应,未来只能日渐式微,前景堪忧。编辑队伍若继续维持此现状,是无法完成媒体融合赋予学术期刊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因此,期刊的管理者应从期刊生存发展的角度改变传统理念,一是重新审视编辑人员结构,考察媒体融合下人才的优势和不足,找到团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编辑人员掌握媒体融合的新技术和特点,并有选择地重点培养具有新媒体技术或管理专长的编辑,不断优化团队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以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二是应围绕媒体融合新技术及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广纳具有媒体融合技术能力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并促使其尽早融入原有的编辑团队,形成人才聚集的优势。

总之,媒体融合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渠道,更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术期刊应找准定位,自觉汇入媒体融合的大潮中,推动数字化进程,探寻国际化道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媒体融合技术、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百度百科 [ED/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媒体融合/9469283?fr=Aladdin.

[2]庞亮,郭之恩.进程与变迁:基于媒介融合政策视角下的观察[J].现代传 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1):10.

[3]段艳文,秦洁雯.强化传播能力,扩大传播效力 “互联网 +”时代的学术期刊发展之路 [J].出版广角,2016(2):13.

C237.5

A

2096-4100(2017)02(a)-0072-02

朱荣华(1968-),女,河南延津人,硕士研究生,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数字化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