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汉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对比研究
——以起源和构成为中心

2017-03-11 22:17于媛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韩国语同义成语

于媛媛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 山东日照 276800)

韩国语汉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对比研究
——以起源和构成为中心

于媛媛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 山东日照 276800)

本文旨在以韩国语汉字成语和汉语成语的对比研究为中心,从起源及结构方面阐述其异同,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给予韩国语学习者一定的帮助。

汉字成语;汉语成语;对比

中韩两国的语言中都包含大量的成语,这是两个民族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韩国语汉字成语是汉字、汉文传入韩国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过来的,是韩国语中长期使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能用汉字转写的韩国语成语。韩国语汉字成语中有很多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在形式或意义上表达出与汉语成语的相似性,在音义关系上具有很多共性特征。但它们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以它们又有它们各自的民族性特征。

本文旨在以韩国语汉字成语和汉语成语的对比研究为中心,从起源及结构方面阐述其异同,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给予韩国语学习者一定的帮助。

1 成语的起源

成语比一般的词汇具有更加丰富的理性含义和文化含义,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特点。许多成语从产生起一直流传到今天,被人们争相传用,原因就在于成语是在语言实践中经过了长期的提炼已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意义的整体性。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它的每一个词一般都失去了自己单独的意义。二是结构的定型性。成语是约定俗成而固定不变的词组,不能随意更换或插入别的字。

1.1 汉语成语的来源

汉语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从古代的寓言中来的。如“愚公移山”这一成语,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个寓言。“刻舟求剑”这一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在我国古代,先秦寓言是比较丰富的,出自这个时期的成语就比较多。

第二类是从历史故事中来的。如“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只有了解这一历史典故,才能正确理解它是“下决心干到底”的意思。

第三类是从神话故事中来的。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成语出自神话故事《山海经》。“一枕黄粱”出自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世外桃源”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第四类是出自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名言名句。如“一刻千金”这一成语,就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春夜》诗。“集思广益”最早出在诸葛亮《诸葛丞相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文中。后来,明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英宗》里写下了“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的名句。

第五类是来自佛教、道教的。如“修身养性、浩然正气、顺其自然、邪不压正、六神无主、大慈大悲、不即不离、心花怒放”等。

第六类是来自白话文作品中的。如“水涨船高、水泄不通、单刀直入、弄巧成拙、七手八脚、七上八下”等。

第七类是从民间俚语、俗语中口口相传而来。如“信口开河、虎头蛇尾、南腔北调”等等,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还有一部分成语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新创造出来的。如“一穷二白、奋发图强、新陈代谢、买空卖空”等。

1.2 韩国语汉字成语的来源

1.2.1 韩国语汉字成语多数来源于汉语

韩国语汉字成语由于绝大多数出自书面语,所以书面成语主要有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名句这四个类型。如:寓言故事韩国语中有“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画蛇添足”(《战国策》),“卧薪尝胆”(《史记》),“焚书坑儒”(《史记》)等成语;借用文学作品中诗句的成语有“兢兢业业”(《诗经》),“虎视眈眈”(《周易》)等很多。

1.2.2 韩国语汉字成语少数自创

除了对中国书面成语的借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韩国社会也产生并流传下来一些经过改良或根据韩国社会实际自创的成语。

2 成语的构成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它从产生到定型,经过多次的筛选和锤炼,形成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特定的语义内涵。在中国长期锤炼定型的一些成语随着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进入了韩国语,在特定的环境中有的汉语成语保持了原有的结构,沿用到今;也有一部分汉语成语被韩民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根据其自身文化特点、环境影响、语言习惯把它们改变成韩国语中长期使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能用汉字撰写的韩国语成语,即韩国语汉字成语。

下面,将在同形同义、同义异形和同形异义三个方面对汉语成语和韩国语汉字成语进行系统的比较。

2.1 同形同义

同形同义指汉语成语没有丝毫变化,原封不动地在韩国语中使用,这类成语对韩国语学习者来说,记忆和使用都是比较简单的。

如:青出于蓝 一举两得 沧海一粟

赤手空拳 诚心诚意 轻举妄动

络绎不绝 百战百胜 自暴自弃

以身作则 魂飞魄散 一网打尽

袖手旁观 半信半疑 千篇一律

2.2 同义异形

同义异形是指语义相同,但其构成要素不同。不过基本上是由同义或相关、相似的语素构成。形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原因构成的。

(1)汉语传入韩国后,韩民族人民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对汉语成语进行了改造,使其适应韩国语的表达习惯。如:汉语成语中的“千钧一发”,韩国语汉字词中没有“千钧”一词,于是用同一意思的汉字词“危机”代替,变成了“危机一发”。

(2)对汉语典故的不同概括。同一来源,同一事情,可以派生出不同形式的成语。韩国语中的一些汉字成语也来源于汉语典故。汉语成语中的“世外桃源”来源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韩国语中借用了地名“武陵”形成了新的成语“武陵桃园”。

(3)对汉语的重新概括、组合。汉语成语中有“解铃还须系铃人”,韩国语对解铃系铃重新概括,变成了“结者解之”。同样,汉语成语“挂羊头卖狗肉”被重新概括为“羊头狗肉”。这一类成语主要分为:同义异素和同素异序两种情况。

同义异素。

虽然有所变动,但都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之间的变换,不改变成语本身的含义。

危在旦夕 -- 危在朝夕 坐而待毙 -- 坐而待死

快马加鞭 -- 走马加鞭 不计其数 -- 不知其数

铁石心肠 -- 铁石肝肠 如坐针毡 -- 如坐针席

惨不忍睹 -- 惨不忍见 恩重如山 -- 恩重泰山

同素异序。

①一些汉字成语同汉语成语形成同素异序的现象,一般为意思相近或相似词语之间的调换,这种调换并不改变成语的内部结构关系。

山穷水尽 -- 山尽水穷 行尸走肉 -- 走尸行肉

眉来眼去 -- 眉去眼来 生死关头 -- 死生关头

②仅仅排列顺序不同。

不屈不挠 -- 不挠不屈 一草一木 -- 一木一草

不知其数 -- 其数不知 不省人事 -- 人事不省

③另外还有一些成语改变了其内部的结构关系,主要和韩国语的语法顺序有关。韩国语语序为“主-宾-谓”,而汉语的基本结构为“主-谓-宾”。

情投意合 -- 情意投合 不得要领 -- 要领不得

衣锦还乡 -- 锦衣还乡

2.3 同形异义

这一类成语为数不多,虽然字形相同,意思却不一样。

百尺竿头(汉)— 百尺竿头(韩)

汉语:字面意思为高杆的顶端。比喻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韩国语:指困难或危险达到极至。

言语道断(汉)— 言语道断(韩)

汉语:原为佛家用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语言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韩国语:非常不符合事理,荒谬之极。

横草之功(汉)-- 横草之功 (韩)

汉语:如同踩倒小草那样的功劳。比喻功绩很小。

韩国语:在战场上立了大功。

七颠八倒 (汉)-- 七颠八倒 (韩)

汉语:形容十分凌乱。

韩国语:经受多次失败或非常艰苦。

素昧平生 (汉)-- 素昧平生 (韩)

汉语:一向不认识,不了解。

韩国语: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度过一生。

3.结语

本文对韩国语汉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虽然多数汉字成语来自汉语,但也有很多是韩民族独自创造的,而且汉语成语传入韩国后其形式和语义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不能笼统地把韩国语汉字成语和汉语成语混为一谈。

[1]崔奉春.朝汉语语汇对比[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

[2]林丛纲.韩国语词汇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3]李洙甲.韩语文中的汉字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相关词语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H55

A

2096-4110(2017)02(a)-0089-02

于媛媛(1979-),女,吉林集安人,硕士研究生,中专讲师,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朝汉对比。

猜你喜欢
韩国语同义成语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韩国语不完全词特征探析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拼成语
猜成语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