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17-03-12 08:21王红晓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职生校企心理健康

王红晓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漯河 462000)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王红晓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漯河 462000)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要让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新的台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必须顺应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校企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顺应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这是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陈旧,缺乏“三全”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是全程、全面和全员参与的育人新理念。[1]传统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基础,教师给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学知识,大多以学生自我心理调节为主,心理疏导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心理教育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创造良好的“三全”育人氛围,学校、家庭、企业通力配合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只关注高职实习生能够给他们创造多少利润,高职院校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提升,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倡导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却很少。

(二)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职生既要进行相关技能的实训,又要接受学校和企业所进行的各方面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实习企业不重视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只追求经济利益,所以很少有企业配备专门的心理专家。虽然个别企业也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但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高职生更容易受新事物吸引,致使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形同虚设,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不配套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在时间安排上,过去理论课和实践课相对集中,现在则是交替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 只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咨询知识进行学科渗透等,与校企合作下的其它课程体系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显得不够灵活,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也比较单一。高职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由于少了来自老师的管束,以往在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指导等已经不适用。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增大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生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大大缩减,专业实践时间增多,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影响和顶岗实习的压力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使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度大幅增加。[2]实习期间,除了辅导员和实习带队老师对学生顶岗实训期间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限的管理和教育外,其他方面鲜有管理,这给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令工作难度加大。

(五)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背景要求不协调

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院现有学生1万7千多人,但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仅有4人,专兼职辅导员20余人。他们不仅要承担校内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承担校外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外实习生由于很难监控和集中,致使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少数辅导员和几个专职心理教师明显人力不足。[3]另外,很多教师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认为学生在实习单位就应该由企业和实习带队老师负责,与自己关系不大。同时学院也没有给实习生制定配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和措施。

(六)学校和企业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上衔接不合理

“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使得实习生既要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又要服从学校的管理。学校和企业应做好各方面的配合和衔接,共同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实习企业的管理制度一般很严,缺乏弹性机制,而且要求实习生和一般员工一样必须服从公司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般比较被动,很难与企业协调,只能用学校纪律来要求学生服从企业的管理,只要学生不出现安全问题就万事大吉。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促进校企之间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上的有效衔接。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创新教育理念,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全”教育环境

校企合作下,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逐渐转为开放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班级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课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新理念。首先,要充分调动全体人员树立每个人都有义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即无论是学校、企业、企业指导老师、辅导员还是一般老师,都要有无论何时何地主动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并进行教育和疏导的意识;其次,必须想方设法促成良好的全程育人氛围,多渠道多途径对高职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从各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无论是教学、教育管理还是后勤服务,都要营造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即要求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心理咨询师等资格。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一批“双师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除了具备心理专业相应的教师资格以外,还应有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指导师等资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人员,更应具备至少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高职院校应多鼓励辅导员和其他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不断进修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同时通过奖励等形式鼓励相关教师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只有这样, 高职院校才能真正组建起一支“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持续、有效地开展。

(三)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体系

校企合作要求摆脱传统的传教模式,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4]心理健康教育是校企合作模式良好运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与校企合作模式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体系。

首先,可以成立一个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既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还应关注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针对高职生在新模式下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找出心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体系。校企合作理事会可以参与或负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以更好地指导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共赢”是校企长期亲密合作的前提。要实现校企共赢,学校和企业就必须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给对方“让利”。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并能为企业盈利,必须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关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并为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实习生举办心灵对话、心理讲座等活动,同时个别解决顶岗实训期间的特殊心理问题,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高效地实习、工作。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会碰到很多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例如实习期工资普遍偏低,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不公平,干一样的工作,正式员工为什么就要拿较高的工资等,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经常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再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校企双方要找出共同点来培养学生。学校主要是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则是帮助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共同培育心理健康的应用技能人才是双方的共同目的。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实习生的心理多样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时仅靠学校来处理,难度较大,但若校企共同配合进行心理教育,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故此,学校和企业都要关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实习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第四,还可以建立校企远程互动教育平台。学生在实习之前,可以从校企远程互动教育平台上了解企业和历届高职生在那里的实习情况,也可以和学哥学姐进行交流沟通,提前了解将要实习的单位和实习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提出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老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可以从不同侧面给予答疑和帮助,在校老师也能借助这个平台及时了解实习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及时地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以使问题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四)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体系之中,创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

高职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负面影响也接踵而来。如:离开熟悉的校园环境,感到不安,缺乏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对顶岗实习的工作适应能力差;实习中嫌脏怕累;不愿意到基层艰苦的岗位工作;不愿意加班;有些学生理论和技能都不会,还不肯学;责任意识差,面对挫折选择逃避,有不打招呼就离职的现象,难以融入企业大环境中好好提升专业技能等。[5]因此,为了高职生顺利地适应实习工作,可以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对学生顺利适应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经常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和企业老总等为学生做讲座,给学生介绍参加工作需要准备的相关知识、自己成功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等;另外,为了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相关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等,还经常组织学生亲自去企业参观考察,或者是短期实习、见习,使学生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快速融入企业环境。

(五)利用现代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迅速传播,伴随着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冲击着高职生的心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6]如今网络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平台,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积极利用好这个平台,如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班级主页等,专业教师、辅导员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博客等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校管理人员和企业人员在这个平台进行即时沟通交流,学生实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学校教师倾诉、寻求帮助,教师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各种动向,答疑解惑,有效地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

随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深入开展,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单靠一人或一方面来进行,只有在学校、企业、家庭、学生自己等多方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成效。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进行探索,找寻出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途径。

[1] 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新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陈长生,商冬梅.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

[3] 赵晖.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心理困惑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4] 甘齐顺,严军.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专业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5] 何霞红.校企文化融合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

[6] 黄金来. 校企远程互动可视化教学系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3(3).

[责任编辑 孟蕴华]

2017-03-11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L-2015-2447

王红晓(1977-),女,河南漯河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高校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4.001

G712

A

1671-7864(2017)04-0001-03

猜你喜欢
高职生校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