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蹊田夺牛”之讥看包拯的性格

2017-03-12 14:56何杉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包拯欧阳修性格

何杉杉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从“蹊田夺牛”之讥看包拯的性格

何杉杉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包拯卓尔不群, 特立独行, 为人刚正不阿, 廉洁奉公,讲话直言无忌; 做事以身作则, 处理果断, 弹去张方平、 宋祁三司使职位后,不顾“蹊田夺牛”之讥,取而代之; 关心民众疾苦。 关键词: 包拯; 性格; “蹊田夺牛”; 欧阳修

包拯以“铁面无私”著称于世, 同一时代的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欧阳修却撰文讥其“蹊田夺牛”, 批评他“素少学问, 朝廷事体, 或有不思。 ……所谓蹊田夺牛, 岂得无过?而整冠纳履, 当避可疑者也”[1]137, 意指他相继弹劾张方平、 宋祁罢三司使而代之是存有私心、 为己谋利的, 包拯对此未做任何回应。 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褒之者谓“自道曲直,吏民不敢欺”[2]267,“常恶俗吏苛刻,务为敦厚”[3]268,“包希仁笑比黄河清”[4]249,“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5]。 贬之者, 言“今拯并逐二臣, 自居其位, 使将来奸佞中者, 得以为说而惑乱主听, 今后言事者, 不为人信, 而无以自明。”[6]当今学者对此也多有探讨, 代表性成果有孔繁敏的《包拯在宋代的地位及影响》(中华书局2008年版)、 舒炳麟的《析包拯历千年而不衰的历史地位——兼评欧阳修的“蹊田夺牛”之议》(《政法论坛》1995年第5期)、 刘思祥的《略论欧阳修与包拯相知相违关系》(《安徽史学》1996年第3期)、 杨高凡的《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兼论包拯稳立宋仁宗朝之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 年第2期)等, 有的学者认为:“从包拯的为人、 地位和他做官的原则看, 该不会贪恋这一官半职的。 ”[7]83当然质疑者也有。 鉴于此, 笔者重点探讨一下包拯的性格。

一、 为人刚正, 从政清廉

(一)为人正直

《宋故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载: “宋有劲正之臣, 曰包公。”[2]273“劲正之臣”即指“清廉之臣”。 1973年,合肥包公墓出土的《包拯墓志》说“其声烈表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 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 由此也能看出人们对包拯的敬重。

“拯性峭直, 然奏议平允。 常恶俗吏苛刻, 务为敦厚。 虽疾恶甚, 至人情所不及, 必推以忠厚, ……不作私书, 至于干请, 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 人多惮其方严”[8]337, “包希仁, 知庐州。 庐州即乡里也, 亲旧多乘势扰官府, 有从舅犯法, 希仁挞之, 自是亲旧皆屏息”[3]100, “孝肃刚正峭直, 俨有廉棱严凝之所钟也, 是其体皆天地之塞, 其性皆天地之帅”[9]734, “世之论孝肃, 第以刚正敢言, 辨忠邪, 诋权幸, 犯天子颜色”[10]232。 故史载包拯生性峭直、 忠厚, “不作私书”, 不避亲旧, 辨别忠邪, 敢于动怒天威, 使人多惮其方严,故有清廉、 刚正之称。

包拯在任期间, 为人刚正不阿。 “臣以极陋制庸之质, 过叨甄擢, 猥参近侍, 仍预谏职, 才微责重, 何以云补?……容纳愚直, 此诚臣百千载之一遇也”[1]131, “臣尝披肝沥胆, 冒犯威颜, 是忌讳之不知, 曷怨仇之足避, 滥当所职, 既竭乃心, 然才无所长, 愚有不逮”[1]132, “才微责重”, “滥当所职”, “才无所长”。 这体现出包拯在求外任时的坦诚, 敢于提出自己的缺点, 请上调任。

(二)为官清廉

“徙知端州, 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 前守缘贡,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11]10315欧阳修曾赞誉包拯, “清节美行”“谠言正论”[12]1381, 《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载: “况如拯者, 少有孝行, 闻于乡里, 晚有直节, 著于朝廷。”[1]137包拯的清廉之风符合历史事实, 欧阳修虽对包拯有所讥刺, 却对他不贪财、 不收礼大加赞赏。

包拯以身作则, 虽官至三司使、 枢密副使, 但其日常生活依然俭朴。 《宋史·包拯传》载: “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 故人、 亲党皆绝之。 虽贵, 衣服、 器用、 饮食如布衣时”[11]10318, “孝肃渐贵, 夫人与公终日相对, 亡声伎珍怪之玩, 素风泊然”[2]346。 在繁华的宋代东京, 包拯既不与人苟合, 又不以辞色悦人, 虽有歌舞升平, 他却情操自守, 不悦“亡声伎珍怪”, 闲暇时悦于同夫人交谈。 他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 “自奉简约无异, 布衣诫子孙不得犯脏罪”[8]326, 并立下《家训》一则: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 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 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 非吾子孙”。[1]136使后世子孙牢记家训, 秉持孝肃之风。

包拯公开其为人处世及从政为官的准则, 在端州府壁上他写下诗一首: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 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 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 毋贻来者羞。”[1]136包拯作此诗, 希望能够以此为借鉴, 使清廉之风延续后代。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 贪者,民之贼也。 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摘发,无日无之, ……虽有重律, 仅同空文, 贪狠之徒, 殊无畏惮。”[1]40包拯心系天下黎民百姓, 极力推崇“用人之道”, 患在不得重用, 无“高卑之差”之分, 要“中外各得其人”, “协心以济”[13]204, 贪官污吏是百姓的公敌, 更要严惩不贷。

(三)关心民众疾苦

包拯经常暗访民间, 亲视疾苦, 主张救荒赈灾, 在《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折》中载: “臣访闻江浙、 荆湖等路自去秋亢旱, 田苗一例灾伤, 即日米价甚高, 民食不足。 若不速令救济, 必致流亡。”[1]90包拯请求免除额外征敛, “臣勘会凤翔府造船厂, 每年额船六百只, 其方木料, 并是本府并陇州量支官钱收买, 及于秦州采斫, 所差衙前例各赔钱一二千贯, 前后人户破荡家产不少, 每户锢身者不下三两人, 经年未得了当”[1]93。 包拯指出额外增收, 使前后人户家产减少, 直至破产。

包拯主张从百姓利益出发,认为“国家有天下,当以恤民为本”[13]132, “果为国者,岂不以爱民为心哉!”“贪于宠利者,惟务聚敛”,“陛下有忧民之心,而无繇知”[13]145-146。 因而,他在多种场合要求除害安民,“善为国者,必务去民之蠢,则给阜而财丰”[3]43, “安之之道,惟在不横赋,不暴役”[13]99, “重困疲民,于国未有小益,于民乃为大害”[13]100, 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今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 包公祠内写有一副对联: “理冤狱, 关节不通, 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 慈善无量, 依然菩萨心肠”。 开封包公祠里也载有世人对包公类似的评价。 包拯秉持清廉之风, “开封府, 故有包孝肃公祠……惟功之在开封府, 刚毅不阿, 贵戚宦臣, 笃之敛手, 犹若居御史谏议之论, 而且开门听讼, 吏不敢欺, 即广其知天长时, 断割牛舌, 讼之明也, 刻毁势家, 侵惠民河园榭, 摧其转运河北时, 请以牧马地赋民之惠也”[8]326, “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 为之敛收。 闻者惮之……拯开正门, 使得进前陈曲直, 吏不敢欺”[12]10318。 包拯力求公正, 清廉刚毅, 怀有菩萨心肠, 处处为百姓着想。 因此, 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二、 直言无忌, 处事果断

(一)不畏权贵

包拯性格“峭直”“敦厚”“嫉恶”, “虽甚嫉恶,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11]10315。 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对那些仗势欺人、 阿谀奉承的官吏绝不心慈手软。 七次上书宋仁宗, 痛斥王逵作恶多端, 主张贬其徐州知府, 宋仁宗最终罢免了王逵的官职。 “臣伏以陛下凡事克己, 鲜有过举, 止于张尧佐, 不无众口交非。 若厌物情, 理须降抑。”[1]65在弹劾张尧佐期间, 包拯敢于直陈皇上过失, 不顾周围权势干扰, 敢于毅然抉择。 此外, 还多次弹劾张方平、 范宗杰等人。 据杨国宜教授统计,现存《包拯集》留下奏议187篇文章, 10余万字,其中55篇指责了当朝人物, 被指明道姓批评的多达64人。

“伏自陛下绍隆丕构, 已逾三纪, 仁孝恭俭之德, 格于上下, 孜孜求治, 未尝一日少怠, 兹固群臣仰望清光之不暇, 但以东宫虚位已久, 天下之心忧危至切”, “夫万物皆有根本, 而太子天下之根本也, 根本不立, 祸孰大焉”。[1]5包拯在担任御史中丞兼理检使期间, 关于太子之事, 指出“根本不立, 祸孰大焉”, 不趋炎附势, 不惧怕天威, 为天下大计殚精竭虑。 北宋当时类似包拯的官员并不多见。

(二)爱惜人才, 不计较个人得失

为朝廷惜人才, 包拯不顾个人得失, 直言上奏, 陈明事因。 “缘吴奎荷陛下不次擢用, 孜孜言事, 不避权势……伏望圣慈且令依旧供职。 臣区区之心, 非焉吴奎, 所昔者朝廷事体, 盖不欲使奸邪者得计, 则臣之责塞矣。”[1]81包拯借提吴奎“孜孜言事, 不避权势”, 暗指自己也是这样, 愿为朝廷惜才, 不计个人得失。

《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载: “近闻有臣僚上言, 欲议罢去, 是未之熟思尔。 且国家推典之典, 其弊尤甚, 因循日久, 训择未精……则务学者日以怠惰, 一旦俾临民政懵然于其间, 不知治道之所出。”[1]28包拯担忧官员素质日益低下, 不怕触犯权贵, 上书皇帝, 指出北宋考试弊端, 学习者一天天变得懒散, 不知民间事务, 不知治道的来源, 请求得到统治者重视, 尽快革除弊端。

包拯为官20余载, 有多次仕履经历, 精通治国理政之道, 秉公执法, 抉择果断, 体恤百姓, 热切为国家寻求贤能才俊, 关心国家政治形势。 “臣闻法令者, 人主之大柄, 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 不可不慎”, “法令既行, 纪律自正; 则无不治之国, 无不化之民”[1]14。 包拯在治国理政过程中, 做到了铁面无私, 立朝刚严。 上至皇亲国戚, 下至亲朋故友, 不徇私情, 一律公断, 赏者必当其功, 不可以恩进, 罚者必当其罪, 不可以幸免。

直至今日, 天下士民仍敬包拯“危言直论”, “处事果断”, “明不可欺”, “刚不可挠”, “公不可干以私”[1]147。 为此, 张田在整理、 编著《包拯集》时感叹, 包拯“其心亦无他, 止知忠于君而为得也”[1]5, 包拯所作所为都是心怀上体, 为朝廷事体献忠心。

三、 结语

包拯为人刚正, 从政廉洁, 直言无忌, 处事果断, 卓尔不群, 特立独行, “性不苟合,未尝伪色辞以悦人”[1]144, 弹去张方平、 宋祁,不避 “蹊田夺牛” 之嫌,不顾外界的舆论压力,就职三司使一职, 取而代之。 出土的相关墓志、 州志、 县志和《仁宗实录·包拯附传》《隆平集·包拯传》《东都事略·包拯传》《宋史·包拯传》《包拯年谱》《孔繁敏包拯年谱题记》等大量文献资料以及部分建筑遗迹都印证了包拯耿直的性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包拯在履职过程中, 也的确做到了执法严厉、 不徇私情。 欧阳修仅据弹劾张方平、 宋祁一案, 就认定他“蹊田夺牛”明显有失公允。

[1] 包拯.包拯集[M].张田,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杨国宜.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

[3]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M].影印文渊阁全书.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36.

[4] 沈括.梦溪笔谈[M].张富祥, 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5] 司马光.涑水记闻[M].邓广铭,张希清, 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6] 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M].李逸安, 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7] 张基民.读读历史悟悟人生[M].北京: 研究出版社,2014.

[8] 徐自明.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M].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包恢.敝帚藁略:肇庆府学二先生祠堂记[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36.

[10]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庐州重修包马二公祠堂记[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36.

[11] 脱脱,等.宋史:包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 余冠英,周振甫,启功,等.唐宋八大家全集: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13] 杨国宜.包拯集编校补[M].合肥:黄山书社,1989.

[责任编辑 湛贵成]

Character Analysis of Bao Zheng

HE Shan-shan

(SchoolofHistoryandSociety,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 ,Anhui)

Bao Zheng was a man of strong character, eccentric behavioral pattern and integrity. He was honest and straightforward in his words, leading by example and resolute in his deeds. After removing Zhang Fangping and Song Qi from the position of three-ministry-chancellor, Baozheng took over this position despite the sarcastic accusation saying “confiscating the bull because it trampled the field”. And Bao Zheng cared about people’s sufferings.

Bao Zheng; character; “confiscating the bull because it trampled the field”; Ouyang Xiu

2016-08-26

何杉杉(1990—), 女, 河南开封人, 硕士研究生。

K244

A

1009-4970(2017)03-0041-03

猜你喜欢
包拯欧阳修性格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猫的性格爪知道
欧阳修快马追字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勤奋的欧阳修
铁面无私
——包拯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