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乐的年度盛会

2017-03-13 20:00沈兴
人民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管乐演奏家

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民乐系承办的上海音乐学院第三届民族管乐周于2016年10月9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10月1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圆满落幕。在开幕仪式中,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作曲家王建民教授为大家介绍,作为2016上海高校高峰高原新型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重点项目,本次活动汇集了海内外二十余位民族管乐前辈和专家教授,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集中推出六个单元的专题讲座与工作坊,三场专题研讨会和五场主题音乐会。可以说,本次活动堪称中国民族管乐高等教育专业领域的年度盛会。

中国民族管乐在20世纪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器乐表演艺术形式,首先得益于专业音乐院校将其纳入专业行列,使得大批的管乐专门人才培养得以保障。上海音乐学院自1956年正式成立民族音乐系到今天已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沧桑,学院为现当代民族器乐艺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民族音乐系管乐教研室主任、2016上海高校高峰高原新型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民族管乐重点项目首席教授詹永明表示,值此之际策划举办这次活动,根本的宗旨在于进一步推动与促进中国民族吹管在高校的传承、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具有意义的是,也借本次活动的举办,回顾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乐学科专业自身六十年来的历史与成就,向先贤前辈致敬。

传承管乐艺术流派,阐释艺术人文内涵

建国初期,在多次全国、全军规模的文艺汇演中,涌现出一批笛、笙、唢呐、管子等民族吹管乐演奏家。他们陆续被邀请、容纳到专业音乐院校和表演团体中担纲教学和演奏任务。这些演奏家往往一专多能,掌握多门乐器的演奏技巧和绝活,并且熟稔不同地域风格的传统音乐语汇,在传承教学与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赵松庭与任同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二位已故管乐大师在笛、唢呐领域具有全国性影响力。本次活动通过纪念音乐会、专题研讨会和讲座的形式,缅怀他们的艺术成就与人格,纪念他们对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乐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10月9日上午,坐落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赵松庭纪念馆举办落成开幕仪式,当日晚于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笛子宗师赵松庭纪念馆落成名家名曲音乐会”。10月11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松庭流芳——纪念笛坛宗师赵松庭先生名家名曲”。音乐会以委约作曲家周成龙为本次活动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松庭流芳》拉开帷幕,接下来由赵松庭的嫡传弟子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杜如松、吴樟华,赵派笛乐传承者刘凤山、张红阳、王建元演奏了《醉苍穹》《幽兰逢春》《忆故乡》等十余首曲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缅怀和追思赵老在笛乐创作、乐器改革、教学传承等不同方面做出的贡献。

在杭州及上海分别举行的“赵松庭竹笛艺术学术研讨会”和“笛坛宗师赵松庭笛子艺术与教学思想对21世纪笛乐发展的影响”研讨会上,演奏家胡志厚、詹永明、张维良、吴樟华、蒋国基、杜如松、袁征、陈惠龙、高纯华、赵逊以及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作曲和理论界代表朱晓谷、于庆新等就浙派笛乐的学术研究和传承,笛乐艺术的教学体系以及赵松庭对“上音”竹笛专业发展的贡献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由赵松庭所开创的“浙派”笛乐艺术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遍布海内外,不仅因为他的笛子演奏艺术根植于深厚的传统音乐根基和广阔的中华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勇于创新且博采众长。在“任同祥唢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探讨会上,任同祥的家人、唢呐演奏家任秋华,演奏家刘英、左翼伟、龚怡、吴安明、杨礼科、刘炳臣、焦杰、杨会青等先后就任同祥唢呐艺术成就、艺术品德以及如何系统研究和继承发扬任同祥唢呐艺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演奏家们纷纷表示,任老的唢呐技术之高超,艺术境界之绝妙,让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为之折服。在座的老中青三代唢呐演奏家和大家分享了追随大师学艺时的点点滴滴。与任同祥多年保持密切交往的作曲家朱晓谷先生提议,应该将“任派唢呐”作为一个学术范畴提出来,更加透徹地研究他的演奏与创作,并且以专著的形式系统呈现其艺术成就。

深入挖掘传统音乐语言,探索多元管乐语汇

作为一门不依附于其他形式而独立存在的音乐演奏艺术,必须要同时具备独特的表演体系、美学取向和形态特征。现当代中国民族管乐,是以中国南北各地的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曲、宗教音乐、民俗音乐等传统音乐资源为基础,广泛吸收借鉴不同理念和技艺,从而创造出的一种不同于传统音乐体裁和风格的、全新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把目光投向当下的社会人文风貌,以捕捉与反映时代精神本质作为最高艺术追求。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折损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质,无疑会在当下多元音乐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迷失自我。唯有实现传统根基与当代精神的高度融合,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贯注到新的创作中,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历史。同时还要以新的举措深入挖掘中国民族管乐传统元素,探索更为多元的音乐语汇。

在本次活动的“大师讲座与工作坊”板块,分别邀请了笛和唢呐专业的六位民族管乐专家,就不同的内容开设专题讲座和现场授课。老一辈演奏家杨礼科、刘炳臣、焦杰、吴安明等诸位先生,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唢呐艺术传承人。他们既有在民间学习的经历,又熟悉专业教学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他们受邀分别就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的传统唢呐音乐演奏风格进行细致的讲解,并毫无保留地为青年学生倾囊相授独特演奏技巧,收效良好。笛箫演奏家林文增先生,作为2016上海高校高峰高原新型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重点项目管乐团队引进专家,开设排箫演奏艺术工作坊,为管乐专业多元化发展增添了新的特色,并吸引众多排箫爱好者前来切磋技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院长贺绿汀就曾将丁喜才、任同祥等民间艺术家吸纳到专业院校中来,同时鼓励学习民族音乐的学子走向民间,为“西方建制”的音乐学院增添了一份来自田野大地的质朴和清新。在今天,再一次“走出去、请进来”的新举措,让我们仿佛又嗅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进一步完善专业民族管乐人才培养机制,

系统开发高等教育管乐学科教学资源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民族管乐专业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不断朝向专业化与艺术化的历史新阶段高速迈进。从本质上来讲,以学院式的教育来取代沿袭了上千年“口传心授”式的自然传承,是20世纪中国民族管乐艺术向前发展的必要路径。近几十年来所涌现出来并一直活跃于舞台上的优秀管乐演奏家,绝大多数都曾在专业音乐院校中接受不同程度的系统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教材建设与专业技术训练以及全面综合的课程设置和音乐素养培养,是民族管乐人才得以成才的根本保障。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音乐会、演奏会与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的参与,也已经成为培养机制的常态化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民族管乐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如何系统开发高等教育管乐学科教学资源,是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一直需要探索的主要议题。

在本次活动中,围绕这一议题,举办了“如何系统化开發本科民族管乐专业课程资源”研讨会。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党支部书记张文禄和徐超铭、詹永明、刘英等管乐团队教授以及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党支部书记张津波和管乐教研室的杨会青、赵鸿宾、高晓鹏、高纯华、张亚楠、赵逊等诸位教授与老师,就各自的专业特点与学科历史、教学模式和培养机制、人才梯队建设等诸多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长安乐韵梦江南——西安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乐团队交流音乐会”以演奏交流的形式,促进了两院民族管乐专业教学的互动。西安音乐学院坐落在六朝古都长安,加之三秦之地的民间传统音乐资源极为富饶,以地域色彩浓厚著称的秦派民乐在民族管乐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而上海音乐学院地处江南,在包容开放、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笛、笙、唢呐等民族管乐在当代新作品创演、乐器改革、教学机制探索方面占有优势。相信本次交流互动定能对两院的民族管乐学科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将日渐显著。

“百鸟朝凤——纪念唢呐大师任同祥先生暨刘英教授唢呐师生音乐会”以纪念对上海音乐学院唢呐专业教学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唢呐大师任同祥为主题,集中展现了本院唢呐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音乐会包含了唢呐独奏《风入松》《六字开门》《正月十五闹雪灯》《一枝花》《黄河谣》等13首曲目,最后由刘英教授带领所有学生集体演奏《百鸟朝凤》,掀起音乐会最高潮。近二十位青年唢呐演奏家在音乐会中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目前大都已经就任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一线专业教学岗位,并活跃在海内外不同的艺术舞台上。另一场“天乐——王昆宁唢呐协奏曲专场音乐会”,以《敦煌魂》《树魂》等四部现代大型唢呐协奏曲的演奏,体现出我院在当代唢呐作品创作和诠释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探索以及在唢呐学科的前瞻性与学术性发展进程中的引领地位。

本次活动的意义也许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再勇在开幕致辞中所期许的那样,要利用好高峰高原新型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这样的平台,将中国民族管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置入更广阔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积极以各种手段充分发掘笛、唢呐、笙等每一件吹管乐器的表现力,让中国的民族管乐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采绽放得更加绚丽!

沈兴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管乐演奏家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演奏家
2022第二十届上海管乐新年音乐会举行
管乐合奏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另类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