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北管牌子的物质构成情形概览

2017-03-13 20:01林雅琇
人民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工尺唢呐牌子

北管音乐,是台湾传统音乐中的特色乐种之一。“北管”一词之由来,至今仍各有说法,从广义来说,北管音乐是指“南管”(或称“南音”)之外的其他音乐;再局限一点的说法则是,“南管”以外、由福建以北传入的音乐的通称;狭义的说法则是专指乱弹音乐。本文结合文献阅读及田野工作的观察心得,试图说明台湾北管牌子的物质构成情形。

北管的音乐分类于过去有诸多不同说法,现行较常见之划分法是分为:牌子、弦谱、戏曲、细曲等四大类。前二者以器乐为主要演奏形式,后二者是以歌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演唱语言为正音夹杂闽南语而成的“官话”。

其中,北管牌子是以唢呐及打击乐组成的鼓吹乐队,除了唢呐吹奏旋律以外,还有锣鼓作画龙点睛之效,因其具有指挥及穿插在乐曲中、让吹者休息的功能。弦谱则为丝竹类乐曲,以提弦为主奏乐器,其与北管牌子皆可独立演奏或应用于戏曲的后场伴奏之中。

从整体而言,北管音乐的各种形式之间各有其趣又互相借用,从大范围来看,北管包含声乐与器乐形式,属于综合性乐种;但单就牌子的部分,它以唢呐为主,打击乐器为辅,则属于乐种学下属的唢呐系乐种的范畴。

从乐种学的角度考虑,北管牌子的主奏乐器为唢呐,除了唢呐以外,还使用有小鼓、通鼓、板、扣子、响盏、小钞、大钞、小锣、大锣等乐器。

一、主奏乐器—唢呐

唢呐在北管音乐圈又称为“吹”,一般用于牌子演奏的是二号吹,俗称“大吹”{1}。北管唢呐的乐器形制与国乐唢呐不同,乐器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簧片、戗管、管身及碗。北管唢呐的簧片,乐人称为“吹印”,是由芦苇制成的双簧片,戗管为连结簧片与管身的小管,长约八厘米,中间嵌入两个直径分别是约两厘米及三厘米的小圆片。木制管身长约二十七厘米,凿有8个音孔(前7后1),按七声音阶排列;碗的部份与一般嗩呐无异,且与戗管皆为铜制品。

与南音相同,北管的定律方式也称为“管门”。唢呐作为牌

子的主奏乐器其筒音为固定音高。北管工尺谱为首调记谱,调名是依唢呐来定,关于调名现在通用的有两种体系和称谓,一为学界说法{2},分为大工管、六字管、凡字管、小工管、五马管、上字管、乙字管等七个调{3};二为民间说法,分为翕上、翕乂、翕工、翕凡、翕合、翕士、翕乙等七个调。“翕”为闽南语状声字,指唢呐演奏者将管身的孔全部按住的动作,所演奏的音称为筒音。因此,“翕上”的意思即为全按当做“上”音,也就是学名上的大工管。根据笔者采风经验,一般北管子弟多以闽南语交流、唱工尺谱,当提及乐曲的调名时,习惯以“翕某音”称之;或是以上管、乂管、工管、凡管、合管、士管、乙管称呼。以指法来确定管名是北管子弟的惯用说法,因此各个北管乐社间对此类管名都有共同认知。

筒音部分,北管唢呐的调高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时有二律的移动,单就筒音的音高定音及记谱,过去不同学者有不同记法。根据笔者调查,现今北管唢呐的筒音普遍以#F音为基础音④,显示北管唢呐的实际演奏的确都在二律之内游动,一般不会超过此范围。

从乐种学的角度来看,宫调系统是由主奏乐器的调高、调名与指法间的相互关系来确立,“传统乐种中的宫调,其指法(或弦法)的意义是绝对的;调高的意义是相对的;调名在历史过程中往往是变异的或重叠的”。⑤由此来看北管牌子的宫调体系,其本调为大工管(上管),调高、调名与指法的关系应如表1所示⑥:

二、乐队

北管音乐的展示场合囊括室内与户外,不同的音乐形式有不同的场域。排场作乐为北管馆阁的大事,每逢神明生日

等岁时祭仪,或馆阁间的拜访交流之时,会以排场方式互相观摩学习。排场内容包含北管音乐的四种类型,因各类型的表演张力不同,有其安排逻辑:先热闹后安静。前半部分以锣鼓喧天的牌子宣告演出的开始,戏曲清唱为演出的主要内容,会择取北管戏的数个片段或一折戏进行演唱;后半部分以清雅的丝竹弦谱作为引子,接着演唱细曲做为结束。

北管牌子除了用于排场演奏及北管戏的后场伴奏以外,也用于民间庙宇活动中的出阵及部分道教仪式。因此其演奏形式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方式,行乐为北管牌子最常见的演出形式,在戏曲使用的后场伴奏,则是坐乐形式。在排场作乐时,乐队位置在一开始便摆好。乐队位置普遍有两种摆法,共通点为以头手鼓(即 “北鼓”)为中心,呈半圆状排列;第一种是旋律性乐器(弹拨乐器、擦弦乐器……)统一坐一边,另一边则为节奏性乐器(大、小钞,锣……);第二种则是锣及钞分列于鼓的两侧,唢呐坐在两侧的前端,与鼓相对应,例如嘉义县新港乡舞凤轩于西秦王爷生日时的排场作乐图{5},(图3)

图3括号内的乐器为乐手在牌子以外的其他乐曲中兼的乐器,由于北管子弟不会只学一种牌子以及单一乐器,而是由简单的小件打击乐器学起,逐步进阶,到能登台演出时,大多可以操作数种乐器。是故,在排场作乐时,常出现换乐曲时也换乐器的情形,因此上述之座位图只能看做是一种大概对应的座位,而非绝对如此。

乐器的使用及数量多寡会依不同的场合而有所差异。单就牌子而言,北管牌子出阵时为行乐的方式,戏曲伴奏则为坐乐,其编制可大可小,视情况弹性调整。

北管牌子的基本使用乐器为唢呐与皮类乐器、铜类乐器;作为戏曲后场伴奏时,习惯以较为精简的编制演出,如唢呐1—2只,加鼓、锣、钞各1人,且常有一人身兼多项乐器的情形。当牌子做为排场或出阵使用时,人数则是越多越好。如彰化梨春园参加(温爷文化、大汉称颂:台湾北管子弟汇演踩街大会师){7}活动的出阵队伍(见图4),除了领队团长、负责宫灯、彩旗及其余工作人员11人之外,负责乐器的子弟19人,整个踩街队伍多达三十人,热闹非凡。

下面以彰化梨春园北管乐团的一次正式排场演出为例(2014年11月22日彰化市南北管音乐戏曲馆),说明北管不同音乐类型使用的乐器及数量概况。其中,戏曲演出的部份,依演出的类别会有不同的主奏乐器(壳仔弦或吊规仔),倘若演出里需要使用牌子时,则会有后场乐师兼吹唢呐。弦谱与细曲为相对安静的音乐类型,打击乐器的择取,仅使用双铃;丝竹乐器的使用有时也会依演奏团员的擅长乐器而有不同的组合,其他常使用的乐器还有月琴、秦琴等。

1.牌子[大灯对]

使用乐器:通鼓、北鼓、大钞、小钞、响盏、小锣、大锣、唢呐(5){8}

北管的乐队组合包含了坐乐、行乐,也包含了丝竹乐、鼓吹乐以及其他后场伴奏,直接体现了北管能动能静、有高度弹性的多元音乐风格;此多元化的特征也证明北管是吸收了其他多种民间音乐演变而成,进而产生截然不同的乐队组合,这些乐队的各种组合直接反映了北管不同音乐类型的音乐性格。

三、乐谱

(一)工尺谱

北管乐人至今仍以工尺谱与总纲作为传承与教学的主要方式。工尺谱,北管乐人称为“工乂谱”;总纲(或称“总讲”)的作用类似现今的剧本,是记录北管戏的角色、说词、唱词、唱腔名、后场使用的曲牌名及鼓介名等戏曲本子。

曲牌及唱腔的纪录则另使用工尺谱,称为抄本、手抄本或曲簿,乐谱中包含谱字与板撩符号。北管音乐使用的音阶以五声音阶为主,兼有七声音阶。工尺谱的谱字有“上—乂—工—凡—六—五—乙”{9},乐谱的节拍称为“板撩”。板的符号为“。”、撩的符号为“、”;如遇切分音之时,则以“?驤 ”“ ?驢”分别代表板后音与撩后音。下列工尺谱字对照表可清楚看出北管音乐使用的工尺谱与西方音名、唱名的对应关系。(见表2)

在北管牌子谱中除了谱字以外,还会穿插出现“破”“弄”“番”等字眼。“番”是反覆之意;“破”“弄”是指“破开”“挂弄”,亦即主奏乐器唢呐演奏到此需将旋律破开、吹奏能展示演奏者个人技巧的片段,又可称为“弄吹”“入弄”。“弄吹”的手法因人而异,习惯以破开之前的最后一个谱字为主音,进行个人的润饰加花,并不断反复相同乐句直至头手鼓暗示出弄回到旋律。“破、弄”的手法会因每个演奏者所学、演奏习惯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的惯用手法,此举也考验主奏者的即兴演奏能力。

北管的抄本多为北管子弟将习来的乐曲手抄于直式小本子上(如图10),因此每个人会因所学内容、记忆不同而略有差异。北管工尺谱的谱字较单纯,一般只有从“合士一……仩伬仜”的谱字,由于多数音都没有高、低八度的谱字,因此学习北管音乐必须要由老师逐字唱给学生听,才能知道正确的旋律为何;此种方式与传统音乐过去惯用的口传心授方法无异。

(二)状声字谱

锣鼓谱的谱式主要有符号谱、状声字谱两大类{12}。北管乐人常以“打牌子”称呼锣鼓的演奏动作;北管语汇中常说的鼓诗即一般所说的锣鼓经,使用的是状声字谱一类。北管锣鼓的状声字谱,并非一个乐器对应一个状声字,以北鼓为例,作为北管牌子的领导者,其手势、位置等不同打法都有对应不同的字,以下以乐器为类,整理说明{13}鼓诗中常见的状声字。

1.北鼓

(1)大、啄:单击鼓心一下

(2)叭:双手同时击鼓心

(3)喥:轻打鼓心

(4)嘟嚷、嘟噜:双手轮奏

(5)啦:双手击鼓心,但右手比左手稍早

(6)扎:双手分别同时击奏扣仔(或拍板)及北鼓

2.通鼓

(1)咚、叮咚:通鼓击奏一下

3.扣仔或拍板

(1)咯:北鼓者兼击打扣仔或拍板一下

4.鑼

(1)吼、匡:通鼓、锣、大钞、小钞、响盏同击

5.响盏

(1)呆:响盏击打

6.抄

(1)采:小钞击打

(2)七:大钞击打

(3) :通鼓、锣、大钞、小钞、响盏闷击

7.虚字

(1)啊、哎、呢、哢、一、乙、叮、咚:无特定对应乐器,用以填补空拍或串连前后用

另外,北管锣鼓中另有“大介”与“小介”之分,大介为全体的锣鼓合奏,小介则只有北鼓、拍板、小钞与响盏,拍板可用来明显区分大介与小介,北鼓演奏者右箸击鼓、左手操持拍板,小介的音量明显小于大介,多用于旦角等细腻角色出场时。

上文从北管音乐的类型谈起,再在乐种学的立论基础下,阐述北管牌子所指涉的物质构成内涵,包括主奏乐器的管门、乐队组合以及乐谱载体的现况,借以呈现北管牌子乐种的音乐风貌。

{1} 唢呐类乐器,依其形制可再分为大吹、小吹(嗳仔)、叭子(海笛)等,其中,在台湾传统音乐研究中所通称的唢呐,一般指大吹,其又根据尺寸的大小可分为一号吹、二号吹、三号吹,视演奏场合不同而有不同取舍,目前较普遍使用的为二号吹,即是本文论述乐器形制的对象,本文所指之唢吶,皆为此种。

{2} 此类管门名称,在学界、乐界中曾有不同说法,分歧之处皆为翕五、翕乙的部分,有关这方面的歧异,在刘美枝《台湾乱弹戏之腔调研究》一书中比对多个抄本已进行详尽论证,不同学者、乐人对于管门名称的界定,参阅:吕锤宽《台湾传统音乐概论·器乐篇》,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b,二版。潘汝端《北管唢呐的音乐及其技艺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刘美枝《台湾乱弹戏之腔调研究》,邱火荣、邱昭文编着《北管牌子音乐曲集》。

{3} 刘美枝《台湾乱弹戏之腔调研究》。

④ 笔者针对新竹竹堑北管戏剧团指导老师田文光(2014/11/15,新竹城隍庙)与台北灵安社指导老师蔡明龙(2014/11/13,台北灵安社)两人所吹奏的筒音,及其逐步放孔的音阶进行初步测音,测出从筒音开始七孔的结果分别是#F—#G—#A—B—#C—#D—#E以及#F—#G—A—B—#C—#D—E,两人吹奏的筒音的音高皆为#F,仅有第三、第七孔的音高可能因气息的控制而产生出入。

⑤ 袁静芳《乐种学》,华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⑥ 有关北管唢呐的换管方式,由于北管唢呐的每一孔皆有二律以内的音高浮动空间,过去演奏技艺较好的艺人能透过轻吹、重吹的方式来改变;现行还有前文述及的新式配孔法也能应对。

{7} 2014年07月13日,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

{8} 括号内的数字指该乐器的演奏人数,若未标明,则皆为一人。

{9} 北管牌子的乐曲以五声音阶为主,在引子部分较常出现二变音以 彩音,曲中也偶有使用,但数量相对少了很多。

{10} 2014年11月27日,台北灵安社,蔡明龙提供。抄本时间:1945年。

{11} 2014年11月27日,台北灵安社,蔡明龙提供。抄本时间:1945年。

{12} 袁静芳《乐种学》,华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13} 此状声字综合自邱火荣《北管牌子音乐曲集》以及彰化梨春园杨茂基版本。

[本文节选自《台湾北管牌子的构成脉络与现状》一文(2016/07/12,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会议发言)]

林雅琇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台湾艺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工尺唢呐牌子
假如在职场竖起“我想”的牌子
Never Give Up Dreams
又听唢呐
上海將造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工尺App” 以数字化为抓手助力工程管理增效
把人大代表的牌子擦得更亮
没听过的牌子才值得follw
浅析工尺谱
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工尺谱集成》(第一辑10卷)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