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策略刍议

2017-03-14 16:07田春艳纪义国葛兴国
科教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氛围军队院校人文素养

田春艳 纪义国 葛兴国

摘 要 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由教育的目的出发分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对比清华大学分析了军队院校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现状,提出深化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旨在倡议营造文化氛围,促进学员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军队院校 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氛围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0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正在阔步迈向一个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时代要求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具备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其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在实践中,往往单纯把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理解成素质教育的全部,这里一个重要的干扰就是来自于对“专业化”或“职业化”的过分追求。同样,在受到“功利化”严重束缚的今天,军队院校也必须要突破功利主义导向,开创文化素质教育新局面。

1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教育的目的,蔡元培先生曾经有过这样观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所谓大学生素质教育正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坚持科学信仰、勇于开拓创新,与人和谐相处,对社会有责任感。而军校学员的文化素质教育,更是要培养出合格的国防事业建设者和坚定的国家安全捍卫者,事关重大,甚至可以说关系到民族的崛起和祖国的兴衰。

2 对比清华大学,分析军校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各项人文活动蓬勃开展。学校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报告、展览、演出,营造了浓郁的人文环境,直接促进全校师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另外,清华大学良好的体育传统,齐备的体育设施,为同学们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单是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一万人的队伍,其中6500人是清华学子……这些都是清华大学作为参与推动和实践文化素质教育的高校试点,形成的以理念为先导,以课程为主线,以校园活动和文化实践为平台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具体表现。

科學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功利主义的驱使,出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1948年,梁思成先生批评了文理隔阂对立,主张大学文理交融,走出“半人”时代。1959年查尔斯·伯西·斯诺先生曾做出“两种文化”的论断,指出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分裂是危险的,而分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育专业化的狂热信仰”。同样,在军队院校的教育过程,也普遍存在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和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呈现“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现象。

军事院校普遍片面强调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 以“制器”为教育目标,对于学员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学员“实战实用”为最终目的,以获取知识的多少或者知识的准确程度作为检验学习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学环节过满,课程门数过多,就业导向过强,使得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缺乏必要的空间时间和精力财力的保障。教员在讲解、授课时,更多地是按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来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对学员的人文素质关注度几乎为零,所谓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模块形同虚设。另外,大多数军队院校在学员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单纯追求理想信念教育,更有甚者将院校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单纯地归结为是否忠诚,因而严重忽视了军校学员的文化素质教育。

军队院校的招生渠道多,所以,往往学员的文化素质高低和知识储备种类差异都相当大。但总的来看,大多数人都存在着理论文化素质增强,人文素质知识面窄、奉献意识淡化等问题。距离我们“适应新世纪需要,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的新型军事人才”这个理想的培养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 加强军校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的策略

3.1 构建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

人文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必须加强对学员人文课程的指导,提高人文课程的质量。作为青年学员,单纯依靠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获得人文素质的提高,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构建科学的、系统的人文课程,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捷径。具体地说,为了使学员兼顾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设置的课程体系必须能够为学员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持,这样通过正规渠道使学员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势必使学员人文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将科学构建的人文课程作为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相关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重点开设艺术、历史、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是提高学员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名家讲座、艺术欣赏、影视评论、体育竞赛、歌咏比赛、名著赏析等精彩纷呈的业余课外活动,由此构成第二课堂,可以进一步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多角度品格熏陶,全方位修养提升,学员的人文素养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3.2 增强专业教员育人意识,专业、人文教育相融合

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员,教员对学员素质教育肩负着育人使命,甚至说教员的文化素质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学员文化素质,因为在专业教学中和科研实践中对学员文化素质的培养,看似虚无缥缈、风轻云淡,实则滴水穿石、润物无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员处处要自觉提高修养和素质,不仅自律一言一行,而且时刻展现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员。

另外,学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单单是人文课程教员的职责,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脱离专业教育的配合,仅仅依靠人文课程的说教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不现实的,孤立、单一的人文素质教育几乎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相对大多数学员都对专业课程较强烈的学习需求,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往往不被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漠视,曾经有学员说学习专业课是“正业”,人文课程是“副业”,可以想象,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都是较少的。因此,如果在专业学习中融入人文教育,学生吸收和接受起来就会更容易,教育效果也会更明显。

通过开展富有专业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实践活动,学员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沟通探讨的范围一定是远超专业局限的,几乎是一定会涉及到人文思想领域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员在探索知识、平等交流、共同进取的氛围中,不仅拓宽知识基础与加深专业研究,而且一定间接提升人文素质。另外,学员跟随指导教员实践学习时,也会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导师自身不断求索真知、不懈追求创造,由此散发的人格魅力势必影响和教育了学员,而这种人文教育具有特殊性,与课堂上枯燥的说教、空洞的理论不同,它不会引起学员抵触,因而能产生极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这种特殊人文教育对于指导教员的素质有了相对更高的要求。

3.3 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人文课、德育课相整合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上,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内容上二者既有交叉重叠但也相辅相成的,而且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大抵相同的。然而,长期以来,军校学员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宣传部门负责,而思想政治教育由政治课教员来承担,这两部分人马,各自为战,缺乏沟通。问题是,二者的教育内容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以及法纪教育等,这些都是全面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而学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则是针对由地方入伍青年学员思想意识薄弱,心理敏感脆弱等特点,加强培养坚定的献身国防意识和敢打必胜的戰斗精神。实际上,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很多文学、历史、哲学等内容,而人文教育也包含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内容,梳理整合这两种教育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设置,节省人员配备,都能够切实提高二者教育效益,达到教育目的。

3.4 调整管理人员教育方式,军事素养、人文素养相融合

军队院校的学员四年生活、学习的时间、空间与学员队干部的时间、空间是重叠在一起的,学员队干部对于学员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战斗精神的培育、人格品质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等都影响至关重要。新时期,军校教育的特殊性对学员管理教育者——学员队干部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员队管理干部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全面的能力素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严肃纪律作风,生活中体贴关怀,鼓励开拓创新。学员队的管理教育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地改进,鼓励学员个性发展,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员综合素质。

4 结束语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塑造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军队现代化建设呼唤人才,院校教育肩负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发挥军事院校的优势,由此,军事院校必须注意引导学员关注天下大势,提升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交融能力,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吸纳理性的文化精华,做好理性的文化选择,进而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为学员创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环境,使学员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全面发展文化素质和提升文化品位。可以说,坚持育人为本与文化育人,不但是军队院校领导要考虑的,也应该是全体军校师生的任务,还应该有社会和学员家长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李玲.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2015(6):51-52.

[2] 张彤璞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68-269.

[3] 姜金平等.陕北高校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其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15(6):63-64.

[4] 张大良.坚持不懈,大力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7):5-8.

[5] 洪丹如.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策略[J].高等教育,2015(8):35.

猜你喜欢
文化氛围军队院校人文素养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在军队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6所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1.2万名
加强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探究
弘扬民族音乐促使民乐走进学生心灵探究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艺术理念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