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的相关性分析

2017-03-14 22:55黄程珍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脑梗死

黄程珍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痰证组、血瘀证组及其他证型组,应用彩超分析颈动脉斑块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斑块检出率、斑块稳定性方面痰证组、血瘀证组高于其他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管狭窄率方面,血瘀证组高于痰证组、其他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症、血瘀证相关,痰、瘀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增加斑块不稳定性,血瘀证与颈动脉狭窄相关。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特征; 痰证; 血瘀证

doi:10.14033/j.cnki.cfmr.2017.4.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4-0118-0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基本的致病因素。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病机为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痰、瘀形成所致[2]。研究表明,血瘀证和痰证也是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因素[3]。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证、血瘀证分别作为脑梗死的中西医重要的致病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症、血瘀证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为脑梗死中医痰证、血瘀证提供客观辨证指标的同时,亦能为中医药在脑梗死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及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经影像学(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其中,男66例(55.0%),女54例(45.0%),年龄36~77岁,平均 (62.9±3.3)岁。

1.2 纳入标准

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 [5];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其中,痰证判定标准为单纯痰证者、多型并见但以痰证为主者,血瘀证判定标准为单纯瘀证者、多型并见但以瘀证为主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脑出血、TIA发作、腔隙性脑梗死、非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者、出血性脑梗死;排除腦梗死合并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者;排除严重精神症状、重度认知障碍的患者;排除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及恶性肿瘤等各种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及高黏血症的疾病;中医辨证证型复杂主次不分者也予以排除。

1.4 方法

应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D11XE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检查,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主要观察指标有斑块的有无、斑块性质、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专人操作。

1.5 观察指标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视为增厚,斑块为内膜-中膜厚度>1.2 mm。另外,根据彩超表现,将斑块分为扁平斑、软斑块、溃疡斑、硬斑块。其中,硬斑、扁平斑属于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则属于不稳定性斑块。血管狭窄判断标准采用管腔内径法:(血管原有内径-残存内径)/原有内径×100%。主要分为:(1)轻度狭窄(<50%);(2)中度狭窄(50%~69%);(3)重度狭窄(70%~99%);(4)完全闭塞(100%)。患者入院时,应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判定患者中医证型,由2名固定中医人员进行评价,商议后决定其证候。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中,中医辨证为痰证者最多,共47例(39.2%),血瘀证42例(35.0%),其他证型患者31例(25.8%)。在斑块检出率、斑块稳定性方面比较,痰证组与血瘀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其他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管狭窄方面,血瘀证组血管狭窄率最高,与痰证组、其他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组颈动脉血管狭窄率高于其他证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其致病因素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痰瘀致病”理论。王永炎教授认为痰瘀互结是中风的主要病机,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过程。临床上也常采用化痰、活血化瘀法来治疗脑梗死,收到良好效果[6]。西医学认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进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造成供血区域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中医痰、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临床上,常应用颈动脉彩超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脑梗死患者中医痰证、血瘀证与颈动脉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对脑卒中中医辨证理论的研究很有意义。

本研究纳入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0.0%,与文献[7]报道相符。其中,中医痰证、血瘀证者居多,共89例,占74.2%。李志君等[8]研究表明脑梗死急性期证候分布以痰浊、血瘀证素居多,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痰证、血瘀证在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方面均优于其他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表明,痰证、血瘀证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在血管狭窄率方面,血瘀证者居高,与痰证组、其他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瘀证与颈动脉血管狭窄有关。这也符合中医学对动脉硬化的病机认识,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而形成痰证、瘀证等,痰瘀互结,壅塞脉道,脉络受损,脉道痹阻不畅,而成动脉硬化[9]。痰瘀互结,日久病重,也正符合中医学病久必瘀理论,与本研究血瘀证组血管狭窄率高的结论一致。

目前,脑梗死的防治工作是医务人员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医药在脑梗死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辨证是中医药治疗的前提,是保证中医药疗效的关键。本研究认为脑梗死中医痰证、血瘀证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血瘀证与颈动脉狭窄有关,从而为化痰、祛瘀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客观的依据,同时也为脑梗死中医痰证、血瘀证提供了客观辨证指标。

参考文献

[1]丁士芳,张运,张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8):597-598.

[2]王平平,高利.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2):125-127.

[3]杨立.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17-19.

[4]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379-38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l):55-56.

[6]张敏,丁砚兵.痰瘀同治法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0):32-33.

[7]刘亚平,张莹,王从旭,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2(4):13-15.

[8]李志君,邵宏敏,张东东,等.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02-103.

[9]李春丽,张杜平,郝琦.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4):420-421.

(收稿日期:2016-10-22)

猜你喜欢
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保守治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对于脑梗死,你必须知道的
脑梗死怎样治疗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