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色产业里尝到致富甜头

2017-03-14 18:30袁航
当代贵州 2016年44期
关键词:生姜统一贫困户

袁航

黄平确立以产业带动地方的发展思路,以发展中药材、稻田养鱼、精品水果、草地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为群众脱贫“输血”“造血”。

位于贵州东南部的黄平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贵州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份之一,现有贫困人口8.21万人。

面对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任务重的难题,黄平县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依托合作社帮助老百姓增產增收,用产业带动激发了发展的“一池春水”。

种好地上“摇钱树”

家住黄平县野洞河镇仁里村白果组的罗祖琴简单吃完早饭后,便赶往离家不远的地里查看刚栽种不久的元胡。

走在路上,罗祖琴唱起了一首苗族歌曲,罗祖琴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做起事来干劲足。”

喜事是什么?干劲从何来?

罗祖琴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每天有工资拿,年底还有土地入股分红,日子是一天好过一天”。

罗祖琴表示,加入合作社后,自己种了6亩多元胡和太子参等草药,按4000元一亩算,一年下来最少也能挣2万多元。她说,“遇到市场波动,合作社还会以不低于市场价来收购,让我们没了后顾之忧。”

罗祖琴坦言,两三年前大家都还在外面打工养家糊口,逢着过年才回家一次,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整天陪着父母子女,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合作社就像寒冬里的太阳,不仅给了我们温暖,也给了我们希望。”

据统计,2015底,黄平县尚有贫困乡镇7个;贫困村104个,贫困人口8.21万人,贫困乡镇发生率为50%,贫困人口发生率为22.98%。

面对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时间紧、担子重的难题,黄平确立以产业带动地方的发展思路,以发展中药材、稻田养鱼、精品水果、草地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的“输血”和“造血”。

2010年,本着“种药如做人,功到自然成;人品似药品,品正才是真”的发展理念,野洞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据黄平县扶贫办党组成员、药办主任陈青介绍,合作社主要为社员和合作者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中药材种植、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采取统一种子、统一生产物资、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运作管理。同时,不断鼓励村民以流转土地、投资入股等形式加入到合作社。

2015年,合作社社员由成立之初5户增加到531户,注册资本由20万增加到现在的248万,经营的太子参、元胡、前胡、桔梗等产品远销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四川荷花池、广西玉林等药材市场,深受药商和药企青睐。同时,合作社利用加工贮藏技术,回避了市场价格波动,为社员贫困户增加价值50万余元。

陈青说:“随着合作社的壮大,许多老百姓已经尝到了致富的甜头,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中草药种植正像‘摇钱树一样吸引着更多的贫困户广泛参与,不断增加他们的收入,助推当地精准脱贫。”

深挖地下“黄金宝”

10月中下旬,黄平县谷陇镇城溪村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生姜的产量大、价格好,种姜比种水稻划算多了。”城溪村村民廖仁前表示,“种水稻的话,亩产好的才有800斤,收入仅1200元左右,除去成本都没有了,还是种植大肉姜划算。”

受地理自然条件影响,城溪村长期以来没有支柱产业,作为贫困村,如何摘掉贫困帽子,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致富,一直是当地急需解决的难题。

而对于渴望发展的老百姓来说,不知路在何方?于是,当地年轻人外出打工谋生,但外出打工所带来的收入,不足以实现整体脱贫。

今年年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农委到城溪村帮扶调研时,结合当地土壤情况和温湿气候,建议发展种姜产业。

“以前种姜就是为了自家食用,很少卖。”城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杨华荣表示,这个想法提出来后,大家并不敢尝试,担心产量不高,卖不出去,愿意种植的农户很少。

在陈青看来,老百姓不愿意尝试的原因颇多。“一些地方的生产积极性比较低落,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还不够充分,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陈青表示,内在动力不足,再加上贫困群众实用技术培训不到位,导致很多群众担心投资后收不回成本,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边是渴望发展,一边是心有疑虑。为打消群众顾虑,黔东南州农委的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进村入户宣传种植生姜带来的经济利益,并到田间进行测土配方技术指导,一方面寻找生姜买家。

杨华荣告诉记者,城溪村最终形成“帮扶单位+农户+公司”的发展模式,由帮扶单位发动群众进行试点种植生姜,帮扶单位资助种子、肥料和提供技术指导,生姜成熟后再由公司进行保底价收购,也可以高于保底价卖出去。

有了销路和帮扶,一些村民开始大胆尝试,廖仁前就是其中之一。

“自己种了9亩姜,亩产平均5000斤,公司按照保底价每斤1元钱收购,全部卖出去的话,总收入共有4.5万元,除去1.5万元的成本,还能赚3万元。”廖仁前说,“我可以脱贫了。”

今年城溪村共有村民35户种植生姜,其中贫困户9户,全村种姜面积总共有103亩,仅种姜一项,就能增收一两万元,增收见效快,群众种植生姜积极性不断上涨。

“明年,我们将扩大种姜规模到2000亩,并新建生姜加工厂、生姜交易市场等。”杨华荣表示。

猜你喜欢
生姜统一贫困户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淝水之战
嚼生姜对付小感冒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巧用生姜防治猪流感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