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导向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15 17:05蔡玉静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蔡玉静

摘要:立足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创业经济的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与知识型创新创业深度融合。高校、社会、政府协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响应。创新创业教育契合了社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成为知识产业的创新创业者。本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系统性地搭建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深度探究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构建与模式拓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人才自主性、实践性、开创性的多层次培养,形成社会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供应良性互促的均衡态势,不断契合新常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需求;河南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校教育的战略发展与模式革新

纵观社会的发展进程,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或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1]。社会需求以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生产的“创新组合”,实现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化,创新驱动由创业组成,创业活动由知识劳动者实现。创业是一种知识再造的表现形式,与高校教育密不可分,大学生是知识型创新创业的主体,将知识结构与环境属性相融合,利用知识、技术、智慧创新性地挖掘创业切入点,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造高知识型价值的新财富。

河南省高校教育的战略发展与模式革新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提高人才培養质量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与结构是对传统教育的革新与创新,重塑了教育理念与人才定位,转变了知识的内容体系、受教育者的学习观念、就业与创业的意识形态、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对高校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性失业就是社会需求改变和高校教育不变而引发的“用工荒”“就业难”问题,应用技术型人才高薪难求,而大学生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结构性失业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大规模创新创业型实践人才,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已高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校不仅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精英教育,也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大众教育,学生不仅是象牙塔中的学者,也是社会中的实践者,应根据社会和地方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深化河南省高校教育的教学革新,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教育科研的忽视,知识的产业化、资本化始终依靠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职能是创新、创业的基础,教学型内部培养与应用型外部实践相结合。

在倡导万众创新、大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省高校教育的战略发展与模式革新必然会经历解放思想、革新理念的蜕变过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地方特点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扩宽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环节,将知识转化并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知识的践行技能与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多层次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

社会需求导向从生产要素数量到创新创业质量的转化,需要更多具有创新力、创业力的个体与群体。河南省高校教育应在特定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中,跨专业融合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人才定义、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师资建设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映射。

以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跨学科的将专业课程、创新通识课程与创业课程相结合,在专业学科中融入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让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开展并纳入教育研究和实施体系。1.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善于抓住机遇,勇于直面风险,提升适应力与竞争力,挖掘创新创业潜力。2.增加创新创业通识性课程的开发和数量,以公共课的形式传授,扩大创新创业知识的的覆盖度,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创业需求。3.结合学科属性针对性推进创新创业核心专业课程的开设,将创业内容和技能构建为专业课程,由单一知识转变为综合知识的学习。4.鼓励教师认同、支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内容、过程应与时俱进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轨迹,实现发展教育、终身教育。5.增加创业项目,鼓励师生将创新性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性实体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生成性知识教育”,遵循区域差异、学校特色让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其多元化特性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更易于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吸收、转化和应用,让内部的文化价值在外部领域中表达、拓展,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增加转变了学生的创业认知,有效提升了创新意识与技能,提高创业成功率,多层次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兴起,信息科技创业企业增加,创业者年龄在30岁左右呈年轻化,大学生对新领域、新技术的高接受度和敏感性,提升了创业的宽度和广度。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构建与模式拓展

(一)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力图将教育、科研、开发、中试、生产、销售集为一体,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结合[2]。鼓励、引导学生到企业中接触、交流与实习,在现实情境中检验、践行知识的学习成果,为知识的再创造提供实践平台。在实践中研究各行业内部战略现状和外部发展趋势,树立创新意识,学会创业方法,明晰创新创业方向,避免过剩领域中的盲目创业。在学校中建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传授创业的成功经验。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建设

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能力、实践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要求老师既要有宽广的理论素养,也要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建设任重道远。

培养双师型教师,利用各平台、组织、研讨会即时地掌握创新创业信息,通过“请进来”,邀请具有丰富学术背景的专家、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到校授课,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创业动态、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校企合作让老师“走出去”挂职实践学习,深入企业管理与生产实践,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的综合素质。建立多元化、层次化的师资结构,专职和兼职老师良性互促,专职老师负责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组织与管理,兼职老师负责实践教学难题的攻克,是校内与校外沟通的联系者。

(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提供最新创业政策、创新概念、创业项目、创业资源等信息咨询;结合校刊、宣传栏、广播等媒介,传播、普及创新创业知识与讯息;通过创新创业社团、沙龙、论坛活动让学生了解、接触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模式;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到校讲座,讲述创业经验,树立榜样形象。形成既尊重科学又崇尚创新的知识型创业校园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创新创业为动力,信息、知识、技术为基础,社会发展轨迹与职业变迁的产物,是河南省高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不仅是实践教育更是全面教育,依据河南省区域资源优势、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特色,从教育模式、专业建设、课程结构、师资建设等方面,将创业教育广泛融入专业教育,构建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扭转人才培养“供”应与市场职业需“求”存在的非均衡性状态,完善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培养通识性和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自主性、综合性、开创性的全面发展中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与革新,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知识资本化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534.

[2]付晓茹,陈敏东,方华.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浅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18.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