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航飞行员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7-03-15 17:42肖坪芳
价值工程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证书培养模式制度

肖坪芳

摘要: 近年來,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迅速,通航飞行员需求量快速增长,飞行员短缺将严重制约该行业的后期发展。本文从我国通航飞行员现行培养模式着手,结合我国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航飞行员培养模式。

Abstract: Recently, general aviation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which leads to the market demand of pilot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the shortage of pilots will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eriously. Combined with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pilots training mode that is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关键词: 通航飞行员;培养模式;“双证书”制度

Key words: general aviation pilots;training mode;dual certificate

中图分类号:V323;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194-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空空域的逐渐开放,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我国通用机场超过300个,通用航空企业281家,在册通用航空器1874架,从业飞行人员2830名 (含中国籍飞行员2732 人,外籍飞行员98人)。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按照每架航空器配备2名驾驶员计算,到2020年通用航空飞行员需求量将达到10000人,通航飞行员缺口达7000余人,通用航空飞行员短缺却严重制约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

如何通过科学的培养模式为通航业输送理论扎实、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身心健康的通航飞行员,满足飞行员需求的快速增长,是通航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通航飞行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素质良莠不齐

近几年,民航飞行员需求快速增长,根据波音公司预测,在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10万名飞行员,通航薪酬福利体系相比于民航飞行员也稍差,素质较为优秀的学员优先选择去民航航线飞行,导致通航飞行员生源素质良莠不齐,学习能力的差距,导致部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够扎实。

1.2 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我国通航飞行员培训尚属于发展初期,特别是针对直升机飞行员培养的教学资源异常匮乏,部分开设直升机驾驶技术专业的高校和直升机飞行员培训机构多采用自编讲义或者翻印《飞行员航空理论教程》的直升机相关章节,其内容、质量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也与民航局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另外市面上关于直升机的教材更多偏重于理论研究的专著或者译著,公式和原理的叙述较多,难度很高,不适合飞行学员的初期学习。

1.3 飞行队伍年轻

从民航局公布的2015年通航飞行员的年龄结构数据(图1)来看,飞行员出生年龄峰值在1989年,成熟飞行员断层严重。现阶段国内直升机飞行员平均飞行小时数在500飞行小时左右,飞行经验相对较少。通航飞行作业任务要求高、高度低、受环境影响明显,因此,通航发生飞行事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航线运输。截至目前,2016年国内已发生16起通航事故,致22人死亡。近几年国内通航事故频发,也给通航企业敲响了警钟。

1.4 部分公司安全训练、安全教育欠缺

通航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其高产出比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市场。部分培训公司为尽快盈利,招收飞行经验不足的飞行员带飞,年轻飞行员作为教员带飞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相对不足很难教学生处理好紧急情况,甚至不做自转、涡环等特情训练,学员的应急处理能力较为薄弱。

2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

我国通用航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适当借鉴通航产业成熟国家的发展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通航飞行员培养模式是现阶段的必然要求。中国民航局在相关文件提出,我国要推进培养方式改革,完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1 完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通航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加速高素质飞行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未普及的国情下,通过学历教育体系可以规模化输出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双证书制度,也是值得探索的问题。相关院校可与民航局、通航企业等单位合作,借鉴航线飞行员培训经验,结合通航飞行员培训的特点,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满足行业标准,符合通航实际情况的的人才培养方案,利于学校为企业保质保量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截止2016年12月,全国共有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15家高职院校举办了直升机驾驶技术专业。直升机驾驶技术专业培养飞行员多采用“2+1”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航空理论学习和基础实训,为期两年;在通航企业进行飞行执照训练,为期一年。学生毕业时将取得“双证书”: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飞行员驾驶执照及学历证书。,现阶段学历教育模式培养的通航飞行员占总飞行员人数比例较小。

2.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飞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后期安全飞行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推进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改革,与院校共同开发适用于通航培训的教学资源,邀请成熟飞行员与学员交流,教授学员飞行技巧,形成飞行经验的可持续发展,突破成熟飞行员的断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解决企业与学员供求信息不畅的问题,公司也可以为经费困难的学生提供学飞经费,拓宽飞行学员的选拔空间,选择具备优良素质的学员,达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目的。

2.3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没有市场就没有飞行量,没有飞行量飞行学员的成长就无从谈起。通航飞行员的培养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通航公司飞行业务方面相对单一,飞行量相对不足,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以前从未遇见的问题。因此,适当加大对通航企业的扶持及引导政策,有利于破解通航公司的困境,也能为飞行学员的成长提供一定的空间。

纵观美国通航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美国成熟的通用航空业并非一日之功,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航飞行员的培训及成长都有充分的市场空间。在其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曾推出了《通用航空振兴法案》、《小型飞机复兴法案》等对于通航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政策。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学习其发展经验。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在飛行员数量(飞机、直升机)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私用驾驶员执照上的人员储备较少,在我国的飞行员总数中的占比也较小。因此,私人飞行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让私人飞行飞起来,也是政府与通航公司需要不断突破的难题。政府也需进一步开放低空,简化飞行计划申报程序,建设机场等基础设施,保障航空燃油供给等,让更多人更方便地“玩”起飞机,释放市场需求,拓宽飞行培训市场,同时也能提高我国飞行员的储备量。

另外,局方也可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组织相关安全讲座,组织国内外有经验的飞行员到培训公司进行交流等,方便经验的传播。但对于不遵守安全规章的培训公司已与坚决查处,优化培训市场。

2.4 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安全观念

“安全第一”是航空业发展的底线和生命线。作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应具备良好的安全观念和优良的飞行作风。在飞行员培训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加强包括职业道德、民航文化在内的人文素养教育,及时疏导飞行学员的心理问题,使学员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养成严谨、优良的飞行作风,有利于保证飞行安全。

2.5 普及航空文化教育,增加人才储备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雏鹰计划”为100万名8岁到17岁的青少年提供了免费飞行的机会,作为美国航空启蒙教育,“雏鹰计划”对航空发展影响巨大。我国可借鉴美国相关经验,与国民素质教育相结合,为青少年普及航空文化教育,增加人才储备,逐步解决航空人才的缺口问题。

总的来说,随着国家对于通航产业的大力政策支持,基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航业的春天即将到来。但在我国较为薄弱的通航产业基础上发展,需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通航业输送理论扎实、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身心健康的通航飞行员,满足通航产业对于飞行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15).

[2]高启明.以高等职业教育构建我国通用航空飞行员培养主流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3]柏艺琴.我国通航飞行员培训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民用航空,2014(04).

猜你喜欢
双证书培养模式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州高职教育园区 “双证书”制度研究
试论“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规范化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