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文学史》的编撰研究

2017-03-15 13:58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布依族编者文学史

唐 震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布依族文学史》的编撰研究

唐 震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分析了《布依族文学史》的成书源流、编撰体例原则、文学史分期、作品分类以及编者的文学史观等问题。《布依族文学史》是对前期两部同名文学史的综合,对布依族从古至今的文学历史进行一次梳理,从口头文学到近现代的作家书面文学,编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文学批评。

布依族文学史;布依族;文学史研究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97%聚居在贵州省,其他零散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布依族人口约为291 460人[1]1。“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带,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之一”[1]6。由于族源复杂,历史上对布依族的称呼很多。“布依族”这个族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贵州省民委召开会议,经相关部门协商讨论决定,并于1953年报批国务院,经国务院核准后正式确定的。

布依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布依族民间文学作品最早的出版物是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于1959年9月编印的《民间文学资料》。该书搜集整理了贵州省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布依族传说故事、苦歌、民歌等作品,相关作品的出版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此外,198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艺研究室共同编写的“布依族民间文学丛书”。这部丛书包括《布依族民歌选》《布依族民间故事》和《布依族古歌叙事歌选》三本。由于布依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这些民间文学的珍贵成果是前辈学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深入布依族聚居地辛苦搜集并整理出来的,为撰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布依族文学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成书源流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布依族文学史》有三个版本:甲本,1983年9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乙本,1983年12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由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大学中文系合编;第三个版本是本论文所研究的《布依族文学史》,它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中的一本,于1992年5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丛书本”)。这部《布依族文学史》是在前两部的基础上,遵循“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编写要求,结合新材料编写而成的。

甲本编撰工作于1979年2月正式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昆明召开了全国文学学科研究规划会议。甲本“后记”中记载:“这次会议把编写布依族文学史的任务落实给贵州省社会科学院”[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随即成立编写小组,编写小组在1980-1981年深入布依族地区开展调研,搜集了大量布依族民间文学资料。之后还与黔南州文艺研究室合编了上文提及的“布依族民间文学丛书”。该书的编写者们经过反复修改,参考“审稿会”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于1983年9月出版。

乙本编写工作由贵州大学中文系陈立浩拟定提纲,与省民研会田兵、罗汛河、黔西南自治州民委黄世贤等同志协同进行[3]。1982年出版内部资料,修改后于1983年12月正式出版。

198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的编写出版计划。1986年11月,又在北京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学术讨论会,决定《布依族文学史》的编写任务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贵州大学中文系共同承担,实行双主编负责制。主编由民研所何积全与中文系陈立浩共同担任,并与民研所韦廉舟、王清士、李子和、刘之侠以及中文系罗汛河、周国茂、骆礼刚、李印平等八人组成《布依族文学史》编写组。本次文学史编写人员是甲本、乙本编写人员的汇合与重组。通读三本布依族文学史发现:丛书本文学史的大部分内容源自前两部《布依族文学史》,在对前两部文学史内容再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材料,较之前两部又具有了新的内容。例如在远古文学部分增加了“竹王传说”一节;在古代文学部分加入了当时被视为具有封建迷信遗留的“摩经文学”一章;在现代文学部分增加“新故事”一节。总的来说,这部“丛书本”《布依族文学史》是集前两部的精华,又增加新的材料以及运用新的分析方法编撰而成。

二、《布依族文学史》的编撰体例

就全书体例而言,《布依族文学史》编写组对布依族从古至今的文学历史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阐述和评论了民间口头文学、近现代作家书面文学的发展。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学储量丰富,编者将其文学溯源至战国以前。在“绪论”部分对布依族进行了简要介绍后,探究其族源、历史,接着讨论了其文学分类、特点,最后简要地介绍了本书的历史分期。除此,全书的主干部分被安排为编、章、节、小节四个层次。

“编”以断代,编者把全书分为远古文学、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四个历史时期,主要通过一篇概述来完成“编”的表达。首先概述相关时期布依族的历史、社会发展背景信息,其次宏观阐述这一时期布依族文学的特点和产生的具体作品、文学现象,最后总结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

“章”的作用以文学分类为主,主要列其时代下的主要文学形式。如神话和古歌、古代民歌、近代民间长诗等;有的列经典作品,这样形式的仅有两章,即“安王与祖王”和“竹王传说”两章。

“节”的内容最为丰富,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节”主要包括:一、从内容构成、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等方面把握“章”;二、具体划分“章”的文学类型,如“近代民间故事”下再分“反映爱情生活的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两节;三、针对有特点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如摩经文学的形成、发展和断代问题等。

“节”之下的“小节”部分并非每一章节下都有,“小节”的作用主要对“节”的内容进行再讨论,如“摩经文学与布依族历史文化”这一节下有“物质和制度文化方面”“精神文化方面”“摩经文学对布依族文化的影响”三小节。如此详细的划分,表现出编者运用材料的广度、史论结合研究方法的深度。《布依族文学史》通览古今,尽可能地囊括布依族的文学形式,展现出布依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层次分明地介绍了布依族文学的发展轨迹,最终获得文学品评、美学分析层层深入的效果。

三、《布依族文学史》的编撰原则

编者在《布依族文学史》开篇“绪论”中说明了该书的编写目标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布依族文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有什么价值?有哪些规律可循?”[4]1。要知晓布依族文学如何产生、发展,就要对历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作家做系统地梳理。对深究其价值、总结其规律而言,就要做到史论结合,既要有梳理陈述,又要有深入的挖掘讨论。虽是两个层面的内容,却又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首先,一部民族文学史的编撰,应该是对这一民族文学作品、作家以及文学现象进行一次系统地梳理、阐述,从而为把握其文学规律、总结经验做基础。《布依族文学史》重视编写原则,在其“后记”中明确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史料的准确、全面、丰富,注重从文学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本质相联系,阐述、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的过程。”[4]492对文学作品等材料的丰富储备是一部文学史编写的基础和前提。历史上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就文学形式来说,口头文学占据了其文学作品的绝大部分,对布依族口头文学的梳理研究能从侧面揭示布依族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布依族文学史》的编撰首先就需要搜集、整理出丰富的口头文学资料,对材料做到丰富储备、科学筛选。

其次,一部成功的文学史,绝不仅仅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作品与作家,还应该揭示文学审美活动的规律,并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布依族文学史》较好地做到了史论结合,既有对历史的梳理,又有对现象的论述,突出表现在对众多具体的作品或文学样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艺术特色分析。如分析《安王祖王》艺术特色时,就细致地从人物传说、爱情故事、劳动歌等多方面进行把握。编者尤其注重论述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例如古代文学部分的“摩经文学”,编者单列一节来分析摩经文学与布依族历史文学,结合了物质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探讨摩经文学对布依族农耕文化、婚姻制度、宗教思想、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价值。最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众多作品的梳理、讨论,编者总结了布依族文学作品的总体民族风格呈现出“清丽、委婉的风格”[4]17。

四、《布依族文学史》的分期

文学历史分期的划分是把握一个民族文学脉络和发展规律的重要问题。在这个方面,《布依族文学史》的编者根据布依族社会历史的发展,结合布依族文学本身的发展情况[4]20,将布依族文学历史分为远古文学、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四个历史时期,其历史节点分别是战国、1840鸦片战争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目前,布依族地区众多的考古发掘表明:布依族先民“大约在战国以后,原始社会最后解体,逐步进入了阶级社会”[4]76。结合布依族社会历史进程,文学史分期确定了布依族远古文学是从原始社会时期到战国以前。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布依族社会形态的更替不够清晰。因此,远古文学部分选用较模糊的“大跨度”分期方法,以布依族进入阶级社会(中国历史为战国时期)作为节点。古代文学的时间跨度划分从战国到1840鸦片战争。结合布依族社会进程,编者认为这一跨度基本上包括了布依族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4]21的阶级社会特点。近代文学的时间跨度为1840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后,布依族文学史纳入中国现代历史轨道之中,定为现代文学。应该说,《布依族文学史》坚持了文学史与民族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布依族历史重大变革及其转折点为文学史分期的依据。这是一种文学史与民族史同治的方法。该方法较好地反映出布依族文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背景,既遵循了中华民族主体历史发展的进程,又结合布依民族发展的具体特性,探究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发展特色。

总之,编者把布依族文学史置于中国总体历史大架构之下,使其统一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进程之中,是一种从全局出发来治民族文学史的理念,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整体观。尤其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及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布依族文学史断代节点,使布依族近现代文学史与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相统一,体现出地方民族文学融入中国文学总体进程的历史发展特点。

五、《布依族文学史》的入史标准及文类

布依族口头文学丰富,作家文学不断发展。《布依族文学史》表现出编者选文入史的主要标准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一是内容方面,如关于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花溪等贵州地域的风物传说,布依族各种节日的风俗习俗传说故事;二是形式方面,如那些生动的劳动歌曲《刺绣蜡染歌》《栽靛歌》等,描写出布依族日常生产生活的状况,充满浓厚的布依族风味。“反映的是本民族的生活愿望,塑造的是本民族的人物形象,采用的是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而使布依族文学具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色彩”。[4]16

作为一部反映布依族文学历史与现状全貌的著作,《布依族文学史》对于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做了合理的安排。并没有因为口头文学多、书面文学起步晚而顾此失彼,而是在近代文学中专辟一章讨论书面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在现代文学部分又安排了很大篇幅详细介绍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作家、作品。

《布依族文学史》的编者集合前两部文学史的资料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材料,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和戏剧九种形式,并结合布依族文学的自身特点进行细分和论述。比如传说就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三类。民间故事部分根据题材进行不同的划分,有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反抗斗争故事、红军故事和新故事六类。歌谣则按照内容分为劳动歌、苦歌、反歌、习俗歌、情歌、红军歌和新民歌七类。每一历史分期下均进行多种文学形式不同类别的论述,同一文学形式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相关论述,如民歌类型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就有古代民歌、近代民歌和新民歌之分。如此处理,横向、纵向的分类方法结合运用,使得这部文学史前后连贯,划分清晰又凸显出布依族文学独特的魅力。

六、《布依族文学史》的价值及不足

《布依族文学史》编者注重布依族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在分析口传文本、评论作家作品以及考察文学现象时,多角度进行审视与把握。不仅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关注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同时,十分重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对其文学诸形式的影响。这与丹纳的艺术思想相吻合,结合时代、地域去勘察文学的发生发展,分析文学在文化生态中与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例如对布依族苦歌的分析,编者把其放在奴隶制与封建制之下进行分析,阐明“苦歌,就是布依族人民对这种野蛮的禁锢的残酷压迫的真实记录”[4]192。又如在论述布依族书面文学的产生原因时,认为:“应当从布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来探讨”[4]385。

民族文学关系也是编者重视的元素之一,特别重视布依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一,受汉族文学的影响较多,如汉族人物历史故事在布依族文学中多有体现,包拯有《包公断松树》,鲁班有《鲁班传富经》,孔子有《孔子与刘仙子》等,强调布依族文学“与汉族、壮族文学保持着密切的关系”[4]17;其二,与壮族文学交流较为广泛,布依族和壮族历史渊源深厚,“地域相连,语言相近”[4]17,因此文学交流较多,布依戏就是吸收了壮戏中的一些好东西而形成的的别具一格的民族戏剧。

《布依族文学史》的编写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贵州大学中文系合作完成,该书是站在之前的两部文学史书稿的基础之上,运用新材料和新的理论打造出来的布依族文学史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贡献。在资料方面,保留了布依族文学的珍贵材料;在理论方面,对布依族文学的发展、文学分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符合布依族文学发展实际的分期、分类研究,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基础。不过,《布依族文学史》(初版)于1992年出版,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一些材料需要进行补充,分析方法也显得比较传统,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因此,对《布依族文学史》进行修订、重编,十分必要,对布依族文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布依族文学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453.

[3]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大学中文系.布依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1.

[4] 《布依族文学史》编写组.布依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赵环宇)

O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Buyi Literature

TANG Zhen

(College of Ethnic Culture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4,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book, the principle of compiling style, the period of literary history, the classification of works and the editors’ views o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HistoryofBuyiLiterature.This book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previous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same name. It combs the history of Buyi literatur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recent time.From oral literature to written literature of modern writers, the editors have presented a detailed elabor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book.

history of Buyi literature; Buyi people; study on literary history

2017-06-08;最后

2017-06-2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21)。

唐震(1992-),男,河南商丘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古籍研究。

2096-1383(2017)04-0324-05

I209

A

猜你喜欢
布依族编者文学史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
编者语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