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小镇的拟生物群落研究

2017-03-15 13:58王佳良王艳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温泉小镇旅游

王佳良 ,王艳平

(1.佐治亚大学 遗传系, 美国 雅典30602,2.东北财经大学 a.萨里国际学院b.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温泉小镇的拟生物群落研究

王佳良1,王艳平2a,b

(1.佐治亚大学 遗传系, 美国 雅典30602,2.东北财经大学 a.萨里国际学院b.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阶段性认识温泉小镇的建设过程,同时强调历时性研究视角,类比于生物群落,从结构与功能方面来认识温泉小镇。研究了小镇一词的哲学含义,给出了温泉小镇的阶段划分,最后总结指出温泉小镇各成员间应互赢互利,和睦共处,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温泉小镇;生物群落;认知步履;旅游发展

一、温泉小镇的思考

在最近20年里,中国温泉旅游建设异常火热,温泉小镇作为一个概念乃至于旅游标的,深受目的地政府与旅游规划界的广泛认同与赞同[1]。

温泉小镇作为一个概念,已被谈论了10余年,随着建设进度的推进,热度渐高。在参与过的诸多温泉旅游规划中,作者深感温泉小镇理论指导价值所在,但学术界对此还缺少研究深度,系统性的研究论文不多,其原因在于,一是说透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二是如何应用于旅游实践,更有难度。温泉小镇到底是什么,该怎样建设,即使在业界,依然不十分清晰,能形成目前的认识,也是经历了若干“小”阶段。温泉小镇概念起源于零散的文献材料,得益于在日本的考察,再加上前往欧洲的多次调研实践,总结出温泉小镇的3大特性:资源管理、社会福利与生态自然[2]。温泉小镇内容丰富,至于显现出哪种特性并受到关注,却又取决于规划地的现状,以及社会形势背景。经历长期实践与思考,笔者在最近1~2年里,觉得可以用生物群落思想指导温泉小镇建设,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只要温泉小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自身充满活力,以健康为目的,有自在性,不以规模取胜,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会吸引旅游者前来。

二、生物群落概念分析

生物群落即是指生物地理的一个集中分布,其以不同种类及种内数量为组成,共享一个具体时空,是一种稳定的群体生命状态,也可称为地段上的生命共同体。它们共同抵御或防御外部的环境变化,而在内部讲究秩序,其中也存在竞争关系,彼此间或有“吃与被吃”的利用关系,但“被吃者”可以依靠数量分布,或者团结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这种利益冲突。

至于如何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虽然目前尚无准确的定论,但人类还是知道了很多,即在群落内多种法则是并用共存的,包括数量法则、时间法则、放弃法则与速率法则等[3],即成员在冲突中协同适应并一同进化,但要确保生物多样性和保证各物种的存在价值,这些观点已成为生物学界关于群落的共识基础[4]。在生物群落内以及在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互动,群落内平衡关系很类似于相生相克原理,也有用负熵流来解释生态系统的进化秩序。同时生物群落为实现自身的安全性,也在执行着自疏法则,类似于作物耕种的间苗[5]。

目前生物群落原理有引入到经济社会中的研究案例,如要给中小企业以适度的发展空间[6]。市场中的空挡与夹缝,适用于中小企业发展,好比小微生命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一种大量存在,而单体大生命只能是少数的,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单数。生物群落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如果他们都想着做消费者甚至是掠夺者,那样的群落是不可持续的。又譬如在植物界或动物界内各有分工,从大类而言,动植物两界的生命意义也不同,植物制造氧气,而动物却要消耗氧气。

三、人类生态群落:小镇的文化与哲学

当人类在各个地点集中居住,便形成了一个个生物群落。有人类参与的生物群落,与自然生物群落相比,除了注意自身安全、考虑食物和繁衍之外,还有一份思想意识的存在。小镇是一种人类聚落,对什么才是小镇,既是个文化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社会、科学等的思考。

镇,最初蕴含着大之意,是文化、人口、制造与商业的积聚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拥有浓厚的文化密度。镇在汉字里,还有武力维持安定,镇远镇边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繁衍变迁,镇的数量越来越多,有大有小,但与城市发展相比较,镇子相对地变小了。城市是一个经济概念,市乃买卖地方,古代城还有防御功能。但从文化的纯正性而言,城市已不如小镇,城市经济大于文化,而小镇是聚落文化的最高级,小镇一旦发展为城市,意味着规模做大,经济性猛增,经济一旦比文化大,其文化密度便开始下降。

从文化维度上讲,由小镇发展到城市,或可认为是一种文化过错,因过而错。但城市在经济维度上是正确的,经济也是一种人间文化。在现实的城市中,往往东城人不认识西城人,熟人或可能就是指街道里的邻居,但也经常是连对门都不认识,或只认识与自己工作有关的那些人,这些熟人有多少简直根本没法与城市的总人口相比。因而在城市里,存在很多的文化松弛地带,或曰无亲情关系的公共空间。再如,城市居民在其一生中,为了工作、孩子上学与改善居住条件等,可以多次变更居所,这也说明城市文化远不如小镇及乡村文化的根植性。即城市居民的土地意识较弱,群落或聚落的那个“落”字意味,受各种功利驱动被弱化了,由“落”走向了“移”和“动”。

比小镇规模更小的,则是村子。现实村子中,利益关系较为明显,经常发生冲突,本能性私利欲望在增强,那里的寸土寸草或都可成为争夺对象,六尺巷的故事就暗喻了村里故事的起因。可以说,村子里的文化性不如镇里,不仅因其中掺杂着很强的小农意识,规模和文化密度上也不如。

小镇可能意味着小中之大,引领乡村发展;大中之小居谦位,其在坚守传统文化,接盘城市化过程中被留下来的遗产。因而小镇虽不大不小,但却是文化中最强者,是文化密度的最大,文化与经济的性价比最高,是过去的大而现在的小,过去的显赫,而在当代属于很隐逸,类似于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7],也很类似于在其中孕育着一种张力而不张扬,不是那种一直向前冲的感觉[8]。因而小镇是文化密度保持增长前提下的规模最高级,是一个文化极点与拐点,而如果规模再继续增加,必然要以牺牲文化密度为代价。

四、温泉小镇建设的阶段性*重庆箱根温泉机构一直致力于温泉小镇的研究,在与公司高层长期的接触中,特别是通过与王捷先生近10年的学术交流,不断地丰富与推进了作者对温泉小镇的认识,其中有些想法与信息就直接来自于与王捷先生的交流。

在温泉小镇的建设实践中,人们的认识也是与时俱进的,呈现了某种认知上的阶段性。并非以前的认识就是错误的,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看待认识演变,作者觉得认识的发展其实是变得更加全面了,也是在做突破,过往观点在如今依然有效,只是目前的认识更为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更为丰富与灵活。

1.建筑形态:画面感要像

在最初阶段,建设者或规划者希望作品在外观上能像温泉小镇,视觉逼真,与经验的小镇印象相吻合,最基础的便是在单体建筑和建筑群上,形态要像,比如要有镇公所,要有教堂或寺庙,要有大户人家等。换言之,此阶段关注的是硬件,讲究空间分布,人们常用一核几带几节点概括,那属于物理规划范畴。规划者与投资方依据自己的小镇印象,或在互联网上寻找温泉小镇图片,或者出国考察,然后在成果图中规划出宾馆、别墅、浴场、广场、社区、游客接待中心、宽窄巷子、夜市区等。

2.水量决定规模:量级上的小镇尺度

虽说要建设温泉小镇,但甲乙双方往往越考虑越多,结果是摊子越铺越大,把小镇相对城市之小的意境做没了,小镇变成了一个名称而已,没了初心时的温馨,最后以宏大取胜,名实不符,甚至干脆换名为温泉城。在资本快速积累阶段,这也是资本方经常出现的问题,忘记了最初想法,把做大事当成了占地面积要大,投资额要大,要国际化等,行进中也缺少反思与调整意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旅游专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基于生态学思想,担心资源保护问题。魏小安就提出了对温泉进行深度认识的具体思想:水量决定规模,水温决定成本,水质决定品质,气候决定差异[9]。

3.小镇业态:品质、品味与产品

为了深入独到性地认识小镇,让温泉性格扎根于所在社区之中,业界曾对业态与产品给予关注,思考此地最适合“种”什么。业态(type of operation)一词来源于日本,主要指对某一目标市场、体现经营者意向与决策的营业形态[10]。作者觉得,业态便是指可以做成实体的经营形式,可以持续下去的运营方式,有名有实。丰富各种业态,以顾客可以接受的文化形式,不单为了快速致富。再换言之,以实实在在的产品,却难以做成新业态,而若以实实在在的生活,却可以做成温泉小镇的新业态,如温泉小镇里的民宿——汤宿。汤宿即是居民旅馆,但要求有温泉设施。除有重大技术或思想突破之外,业态意识多适合于零售市场[11],或者指将零售小店集合起来而成新的大业态。

4.温泉综合体:很高的内涵体量比

温泉综合体的体字,有立体感意象,是指功能与视觉上的立体化建设,如走进小镇会发现那里各种业态,特别是餐饮、娱乐、洗浴等店铺云集。这就体现小镇的建筑体量看起来很大,但更富于内涵。

历史温泉小镇除外,新建者往往由一个开发商建设,统一规划和发展,但经营业主可多样化,采取业主与产权人分离形式。如此建设与运营的结果,不再是那种平摊“大饼”的样子,因而不再是那种低密度建筑景象,因而节省了土地资源,这种考虑很适合于城市温泉,或者适合于在城边造一个温泉城,如此在一日之内也可以拉长客人滞留的时间,增强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性。如此建设看似也在对环境造成冲击,单位面积内的投资额和施工量较大,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除了节省空间之外,餐饮业与购物的发达,步移景变,每步有思,实质性提高了温泉资源利用。

5.主题化:业有专攻的符号化

综合之后不是再综合,更不是所谓的升级,而是可以进行主题化建设。主题化有利于形成印象,便于形象传播。许多事物的演进其实就是专题—综合—专题这样交替进行的,这一点就如知—行—知或行—知—行,那种情景也很类似于退二进三,也可谓历史发展并非一路高歌,中间会有反复与转折。如日本人酷爱啤酒,在温泉地饮啤酒是常见的现象,最近他们就发现,啤酒之苦味可以预防健忘症。或也正因为这个原理,据重庆箱根温泉机构的考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一家温泉会所就设置了啤酒水疗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温泉小镇建成后,也运营了一定时间,接下来可以打造遗产、鲜花、啤酒、养生等专题,形成有专题的温泉小镇,其很类似乡村旅游中的一村一品。

6.反省阶段:三思而再继续

作者认为,当下或已进入到了反思阶段,至少有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反思了,本文在此仅提出三点,以引起探讨。

第一,要有源元意识:饮水思源,不能只要果,不要源泉。同时要意识到元与源的不同,源或许更远,而元更为重要,更为基础、基本,是大本营的意思。即便是有了源头意识,也不能把源与元混为一谈,元是逻辑起点,而源更远,当然两者有时是一致的。因而元不应该只是与素搭配,元素说法被说久了,往往会淡化对根基的认识,以为小镇是“化合”出来的,元还可以组成单元、次元等词,元可以做归属而成为词根。

来到温泉地的旅游者,从文化角度上讲理应首先来到汤元处参观,生成一种历史心情的敬畏感,饮水思源。这一点就如同到大数据储存中心参观,去体验与一台个人电脑之间的差别。而泉源只是源头,很有可能是涓涓细流的感觉,途中或可以添加,是慢慢汇集、蓄积做大的,当然也有涌出量很大的泉源,那就是汤头了。

第二,要有演化意识,温泉小镇建设应留下演化的时间,努力去功利化,去高速化。当然该快则快,快慢有律。要增加其中的生活功能与氛围,形成可自组织的生活系统,不能把小镇活下去的希望全部押在旅游上,旅游化与生活化之间要有平衡,可以让两者交替引领社区发展,也即要夯实发展,形成阶段,允许有徘徊期、夯实期。

第三,要有小微企业的集聚意识,努力形成可以居家的旅游接待业,那是集合之大,要有营生意识,而非是要建一个超大的单体,因为多主体会带来活力,尤其是生活兼营,以提高温泉小镇的文化多样性。

五、结 语

中国温泉小镇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还缺少演化意识,功利性强,急进与冒进现象严重。作者认为要像生物群落那样建设温泉小镇,不能只是单指标地只为经济利益,不可只是模仿既有既成的历史温泉小镇的文化,要多方位全面地从深层次上开始建设,生活与生产相平衡,要深入思考每个温泉地的个性、品格,将小镇作为具有家性质的社区而挚爱。在小镇成员之间要形成互助互利关系,形成“互借、联姻与彼此关照”那种邻里关系,可拟合生物群落性质,成为一个有关温泉的命运共同体,共享建筑环境、文化与信息,但也允许彼此间在秩序的框架内有竞争。

就一个个具体发现而言,本文倡导要研究温泉小镇的周期律,要意识到小镇是地域文化的巅峰样态,村子与城市级别的文化都有所欠缺。也要有关于温泉的元意识,敬畏源头,选择历史与汤路上的上游之大而尊,除保留传统简易的温泉设施外,那可以是简单的一个池子,还要保留过去就有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温泉接待设施。要形成集合之大,而非一家温泉机构排他性的独大,但总规模还是个镇子。要珍惜地利用与开发温泉资源,要在小镇中增加生活气息,每个产品生产者其实也是一位生活者,每个温泉企业都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而是介乎于企业与生活机构之间的一个存在,事业性与福祉性很强。

[1] 朱萤,刘云.昆明近郊旅游与旅游地产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星河温泉小镇为例[J].价值工程,2012(23):165-167.

[2] 姜莉,李永洁,陈中颖.欧洲温泉地区的概况与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4(6):53-57.

[3] 王德利. 植物与草食动物之间的协同适应及进化[J].生态学报,2004,24(11):2641-2648.

[4] 姜隽.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7):131-133.

[5] 黎磊,周道玮,盛连喜. 植物种群自疏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密度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2,32(13):3987-3997.

[6] 李渝萍.基于生物群落视角的中小企业衍生演化发展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2):48-52.

[7] 史晨暄.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J].风景园林,2012(1):58-62.

[8] 王文斌.矛盾修辞法的张力、成因及其认知消解[J].外语教学,2010,31(3):7-12.

[9] 李敏.国内外旅游专家热议温泉旅游转型升级[N].亚太经济时报,2012-12-6(A04).

[10] 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6):135-138.

[11] 夏春玉.零售市场的特点与竞争结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4):14-20.

(责任编辑 董邦国)

Construction of Hot Spring Towns through Simulating Biological Communities

WANG Jia-liang1, WANG Yan-ping2

(1. Department of Genetics,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USA 30602; 2.a.Sur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b.School of Tourism & Hotel Management,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stages of hot spring towns from a diachronic approach. Like biological communities, hot spring towns have their uniqu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word “town”, the stage classification of hot spring towns and concludes that all members of a hot spring town should enjoy mutual benefits,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construct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hot spring town; biological community; cognitive steps; tourism development

2017-03-03;最后

2017-04-22

王佳良(1989-),女,辽宁大连人,美国佐治亚大学遗传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物遗传基因研究。

王艳平(1962-),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与温泉地理学研究,email:wangyanping6@hotmail.com。

2096-1383(2017)04-0387-04

F590.1

A

猜你喜欢
温泉小镇旅游
KAI BEPPU温泉酒店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铭湖温泉
铭湖温泉
旅游
露天温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