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成因与对策

2017-03-15 21:21孙寅生
关键词:话语权舆论话语

孙寅生

(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郑州 451191)

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成因与对策

孙寅生

(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郑州 451191)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从改变大国弱“语”状态、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实施文化战略等角度对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对策:掌握主动权增强建构引领世界话语权的能力;建立覆盖全球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体传播系统;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汇聚多主体联动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强大合力;推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转向。

习近平;话语体系;话语权;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对于我国更好融入国际社会和赢得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问题的提出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一次提出了“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7这一重要课题。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改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实力不相称的状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重要任务和时代使命。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揭露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的险恶用心,以正视听,需要有引领世界潮流的文化与价值观以及与之对应的被世界所认同的话语体系,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所谓舆论环境,就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媒体表达的。大多数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形成对该国的舆论,并产生影响,这就是舆论环境。在意识形态的较量和斗争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证明了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和操纵舆论环境的巨大能量。可以说,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整体安全。在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的今天,美国文化冷战就是“长期有组织的通过互联网制造方方面面的谣言,其目的就是形成文化包围圈,架空中国的政治自信和道路自信,并最终通过推出造虚假政治谎言来神话美国体制、丑化中国体制,以达到引发暴乱及和平演变的目的”[2]。在此背景下,只有增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进攻和建构引领世界话语权的能力,打破强词夺理的话语霸权,引导国际舆论,才能树立和维护好中国的国际形象,营造出对我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为什么要提出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这一课题?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的GDP已排第二位。与经济建设相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与竞争中,我们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在文化建设上,我们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我们的国际话语权,我们驾驭国际舆论的传媒和能力,还是“短板”,还不能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在中国发展行至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蜕变”跨越的关口,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我国改善自身国际舆论环境的需要,也是扭转全球传播失衡状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畅通人间正道、让真理发出声音、让公正发出呐喊的国际责任所在。

二、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实施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改变大国弱“语”状态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系统工程。

1.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是改变大国弱“语”状态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加剧,多种思想文化交流、接触、交锋日趋频繁。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新媒体穿越了空间限制与国家疆域,构成了当下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新语境,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24在中国发展的紧要关口,如何改变大国弱“语”的状态,如何解决“挨骂”的问题,如何解决被“误解”的问题,如何解决在重要国际舆论场合“失语”、“失声”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国在国际舆论中“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是关系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系统工程

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世界许多国家更加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国家形象是一定历史阶段某个国家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稳定的、呈系统的印象,具一定的思维定式性。“随着各国对本国形象的重视,国家形象管理逐渐成为一种有策略的政治传播,出现了放大本国正面形象,夸大敌国负面形象的现象,直至操纵公众舆论”[4],而国际舆论又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能赢得更多国家及其民众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为我们赢得更好、更大、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并获得更多的友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是必需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必需的。无论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还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还是应对西方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都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及其重要载体——话语权建设,增强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

3.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才能增强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就是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让国际社会接受一国的思想和主张,并使之成为世界性的理念和主张,增进世界对该国的认同率、支持率,进而影响国际社会的发展与格局。“中国的崛起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军事实力的增强,而应伴随中华文化的弘扬。”[5]在文化建设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不仅需要有发达的自然科学,而且需要有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进攻和建构引领世界话语权的能力,是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挑战中,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与竞争中,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赢得市场、赢得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所必须突破的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为什么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这是因为:国际话语权问题是关乎国际影响力、关乎国际舆论、关乎国家形象的战略问题,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和依托支撑。中国崛起的伟大实践是西方话语所不能诠释,或者是不愿公正、客观诠释的,这种实践呼唤中国建立贯通中国与世界的话语体系。在解读中国实践、构造中国理论上,我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应该借鉴世界一切有益经验和知识,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主心骨,一定不要失去自我,坚决不做西方话语的“传声筒”和“鹦鹉学舌者”。为了更为有效地防止西方的话语忽悠,我们必须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4.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实施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话语体系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表述工具,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纵观古今,横览中外,伴随国家崛起的进程,在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时无不以自己的文化传播影响着世界。“唐人街”让人记起的是中国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丝绸之路”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而且见证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影响力。17世纪崛起的荷兰,以新的金融规则影响世界商业潮流。19世纪,英国所奉行的自由贸易体制和资本主义民主理念,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观念。20世纪,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规则、理念至今仍在影响世界,并且借助各种媒体、媒介掌握世界舆论霸权。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实践表明:强国需要向世界贡献影响世界发展的理念、思想、文化,这既是大国的责任,也是大国发展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在不断地向世界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比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为国际关系准则,“求同存异”被许多国家所接受,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世界格局的认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加入WTO、走向世界、融入国际体系,但主要是在接受国际体系既定的规则、话语和议题。随着中国日益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随着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走向全世界,随着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关注,中国在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质疑、污蔑和责难。中国需要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理念,回应世界各国所关切的迅速崛起的中国将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需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表明,中国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胸和情怀开辟世界和平发展光明大道。

三、全面布局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掌控世界舆论的能力,打造话语体系,是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如何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还是“短板”这一事实,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布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

1.掌握主动权增强建构引领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在当今世界,文化阵地是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是国家安全的“软肋”。在网络舆论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已先下手为强,在新媒体空间,其国际话语权处于强势地位。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要赢得斗争的胜利需要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提高引领世界话语权的能力。在国际思想舞台上,“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1]24。同时,要增强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技巧,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增强国际话语权,除了在理念和机制上引入“战略传播”,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还应积极主动地开展有效的“议题管理”。要“以理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提出问题、设置议题,对我们面临的重大事件课题发出决定性的声音”[6]。针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分阶段、有步骤地采用合适的传播策略,借助于纸媒、电媒、网媒传播引发全球的关注,形成“话题”效应,再通过深度阐释和讨论上升为“议题”,继而施加影响,进行引导,从而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舆论氛围。

在保持重大国际热点问题不“失语”的同时,我们的国际传播应增强议题设置的主动性,掌握引领世界话语权的主动权,不“跟风”、不“学舌”,警惕一些国际议题设置背后的玄机。针对“抹黑”中国,针对西方一些媒体、社会组织扭曲中国形象,面对充满敌意的舆论攻击要敢于“亮剑”,进行论战,戳穿谎言,注重揭露问题的根源。比如,针对世界的难民增多,要注重揭露其由于霸权主义所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的根源。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上,中国应从创设国际新秩序、新规则和新的行为模式的大格局着眼,旗帜鲜明地提出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公平正义全球治理理念,通过主动参与议题设置和解决路径的设计,来赢得话语权和影响力。

2.建立覆盖全球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体传播系统

文化传播和宣传思想工作要不断加强和覆盖全球,宣传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要全方位启动,在差异传播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立体化传播效应,不断提高国内国际舆论引导力,赢得舆论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比如:对外广播电视,频道要多起来,内容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包含在有趣的故事中。对外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语言种类也要多起来。因为对于使用不同语言的各个国家而言,不能等到他们的公民学会了汉语才对他们进行宣传。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等方面,要系统地推出力作,邀请外国专家、学者开发布会、研讨会、交流会,作为外国在华研究生的教材,传播自己原创而富有影响力的概念和话语,以扩大我们的学术影响力。要把握文化与舆论传播的内在要求,开展对各国受众的心理和文化研究,打造传播中华文明文化而又适合他们心理“口味”的文化“菜肴”。

3.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7]因此,我们的舆论宣传,要同时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8]。同时,要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导权,提升对外传播的品质和效果,强化差异传播,运用多国语言,增强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片面性、虚伪性。揭露西方政治家精心设计诱骗社会主义国家青年“变质、发霉、腐烂”的战略图谋;揭露他们以自由及人权卫士自居却疯狂监听本国和他国人的私密通信的“双面”嘴脸;揭露他们挥舞人道主义大旗却在南联盟、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制造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造成难民遍地的骗人把戏;揭露他们自称“文明人”一边美化自己一边抹黑贬低别人的险恶用心。使我们的青年和人民清醒明白:那种所谓“躲避崇高”、“拒绝壮烈”、“告别革命”一类误导青年的低俗的、反历史的说法,是文化冷战的有机组成部分。

4.汇聚多主体联动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强大合力

在话语权建设中,需要发挥国家领导人、政府、媒体、智库、民间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多主体联动的强大合力,建立由大众媒体、正式渠道和民间交往构成的全方位、全平台、全介质、全覆盖传播渠道,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媒体,增强中国传媒参与中国话语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在更多更广更高层次的国际话语平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为此,“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1]24。一个国家的对外话语影响力与智库发展程度密不可分,许多影响广泛的国际话语都是知名智库的思想产品。西方一些媒体之所以在涉华报道上存在巨大偏见,除政治体制观念上的差异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传统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西方对东方的顽固成见。对此,一方面“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1]24,与西方理论主流展开对话与交流,以促进学术理论交流,展开争锋,凝聚共识;另一方面,要拓展主流声音传播途径,扩大主流媒体覆盖范围,占领新兴舆论阵地,种上庄稼,覆盖杂草。

5.推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转向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要以“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9]的博大胸怀,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提供中国方案,进而推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转向。学术话语从理性层面影响人们的思想。针对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要打破国际上的话语霸权,拥有大范围覆盖快速有效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又易于为世界所理解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概念和理论范式,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并为世界所认同的理论、原理、定律、效应等,梳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理论渊源,打牢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学术支撑基础,以影响思维模式和塑造思维定式,增强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事实的优势转化为舆论优势。这就需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能够融通中西、贯通古今、通晓世界,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蕴含文化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使命,责任重大。

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需要进行话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理支撑,“构建包括民间话语、学术话语和国际化话语在内的全面覆盖的话语体系,构建能与世界各国人民易于沟通的、有学术含量的、能与国际社会进行沟通和对话的崭新话语体系。总而言之,在全球化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5]。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既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要让中国了解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24为此,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把复杂问题通俗化、简要化,考虑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分析受众的心理倾向和接受习惯,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增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为此,“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1]17。当中国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能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同,并成为世界性的理念和主张时,当我们的舆论宣传挟裹着真理的力量、咆哮着正义的雷声在世界上回响时,当中华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沐浴全世界之时,当中华文化如汹涌澎湃的浪潮风靡世界、影响世界之时,文化软实力就会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强有力的组成部分,就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周小平.美国对华文化冷战的九大绝招[EB/OL].(2014-07-14)[2016-12-26].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7/14/c_1111606163.htm.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4]季乃礼.国家形象理论研究述评[J].政治学研究,2016(1):104-113.

[5]孙寅生.关于宣传思想工作要体现出“四个讲清楚”的思考[J].求实,2014(4):83.

[6]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法论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2):5-11.

[7]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20)[2016-12-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0/c1024-281 36187.html

[8]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9]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01).

2016-12-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17-ZZJH-076);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学者资助项目计划(2017-YXXZ-11)

孙寅生(1967-),男,副教授;E-mail:democracysun@163.com

1671-7031(2017)02-0103-05

D616

A

猜你喜欢
话语权舆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