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经费标准化管理

2017-03-16 19:56林家安刘二伟何俗非
商业会计 2017年2期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科研经费协同创新

林家安+刘二伟+何俗非

摘要:在国家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鼓励政府、企业、高校开展合作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以应对大规模的科技合作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文章借鉴标准化管理的模式,探讨高校科研经费标准化管理的路径,希望能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关键词:协同创新 科研经费 标准化管理

一、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及背景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已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旨在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国外科研機构的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协作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必然有大量的科研经费流入大学等科研机构,那么如何管理好这些科研经费,使其既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又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是高校今后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目前的科研经费政策比较宽松,主管部门管理不严,课题负责人财务法规意识淡薄,使得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可操作性差,实行执行与预算存在很大的差距;科研经费报支失范,款项滥用现象层出不穷;通过冒领劳务费、虚开发票、伪造合同等方式套现科研经费;缺少对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案,管理不严格,一些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混用”的器材设备在结题后没有交回学校管理部门,或者相似或相同的设备仪器大量重复购买,资源不能共享,浪费严重;项目结题不结账,剩余科研经费不上缴,长期挂账报销等,因此科研经费应该实行标准化管理。

三、标准化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1988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90年4月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对我国各行各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指为在一定的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标准化管理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按照以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思想,将“计划—执行—检查—处置”的过程周而复始的进行,使组织的管理工作阶梯式上升,实现业绩改进的目的。

科研经费标准化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科研活动中,对现实或潜在的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持续改进科研管理水平。

科研经费标准化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有利于将科研项目转化为科技成果后,准确地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四、构建科研经费标准化管理的程序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标准化

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出台的各种经费管理办法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另一方面是单位制定的科研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近些年来由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或修订了很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例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等,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应及时查阅相关文件,以国家文件为政策依据,制定符合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对课题经费进行严格而精准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科研经费预算标准化

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遵从科学性、合理性和客观性,预算编制是否准确,是预算执行合规、合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应从过去随意编写变成按规定标准化编写。

高校应组织相关人员,结合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在充分了解各类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费用、预算项目的分类和含义及预算项目和会计科目二者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力求将科研活动中产生的所有费用都能全面、科学、合理地与预算项目对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预算体系。再根据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项目的特点,结合以往课题验收的经验,制定出各预算指标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参考范围,这将有利于项目申报时科研管理人员的审核、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执行以及财务人员准确进行会计核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用款进度应按预算分解、按年度执行。总体上应把握,在预算中没有列示的项目不能列支,预算执行期以外的项目不能列支。但是考虑到科研工作的不可确定性,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做出预算调整。课题负责人可根据合同任务约定和项目执行预算的进展情况,按规定程序和权限调整预算。在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按规定可以调整的预算项目如需调整,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批。但是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费用的预算数一般不予调增,调减应按上述程序审批通过后用于课题其他方面的支出。此外预算科目之间的调整比例也应有所规定。

(三)科研经费到位和落实标准化

课题经费的来源有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和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所以课题经费的到位时间关系到项目的整体运行。对于上级或同级单位拨付的资金,应由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相关的立项手续予以立项;对于单位配套的课题经费,课题负责人应按照预算批复和合同任务书的要求,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财务部门及时将资金注入项目经费里。对于一些重大专项,应按照重大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特设账户并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户管理。

(四)科研经费支出标准化

依照国家财务制度及重大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制定各项科研支出的标准,做到支出的目标相关、政策相符和经济合理。预算是前提,执行是核心。因此按照标准化的要求,严控支出,可防止资金的乱用及违规使用,也为课题结题的财务验收工作打好基础。应确保设备费、材料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等主体费用的开支,其支出比例应占到总经费的一半以上。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涉及“三公”经费,应严格按预算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主要涉及会议费的会期、会议数量、会议等级、开支标准等;出国的审批手续,交通、住宿的标准,伙食和公杂补助的标准等;招待专家的用餐标准等。差旅费按照国家公布的差旅费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具体规定,制定出差人员乘坐的交通工具、住宿费及补助的标准,严控超标支出。专家咨询费等向个人发放的款项,应严格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執行。绩效奖励的支出比例应控制在间接费用核定的比例和预算数以内。

(五)政府采购标准化

项目开展过程中需用的并已列入预算的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项目,由课题组履行校内资产采购审批手续,报请采购部门实行政府采购,包括购置车辆、设备、设备维修、会议、基建等。高校应按照国家印发的年度政府采购目录及标准及时更新。政府采购货物或服务的项目,单项采购金额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必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对于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购置的实验材料,应在政府统一的网上平台进行购买。

(六)资产管理标准化

固定资产购入后,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分类,统一编号,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和卡片。由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资产的维修、安全与完整,由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以掌握固定资产有无丢失、毁损或未列入账的情况,并填写“固定资产盘盈和盘亏表”,列明原因和责任,保证资产账账、账实、账证相符。固定资产报废停用,由课题组负责人向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资产管理部门予以核实,批准后报财务部门销账。对于低值易耗品,由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存货管理制度,设立购销存辅助账,做好出入库手续,对存货定期盘查,保证存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差错和舞弊。

(七)无形资产管理标准化

目前高校教师更注重论文和著作,虽然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但是大多停留在专利的申请和保护上,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和动力,无形资产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旦没有在短期内转化为生产力,将造成无形资产价值的消失以及科研资金的浪费,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适时进行无形资产的管理跟踪和价值开发,形成产学研创新产业链,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能力。高校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提高服务效能,并提高高校自身的无形资产评估能力。由相关管理部门设置无形资产账簿和卡片,账簿反映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卡片包括登记无形资产的名称、证书编号、有效期限、资产编号等内容,对无形资产的生产、分配、使用、转让和处置等进行明细化管理。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将成果转化收益的相应比例用于人员激励支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潜能,最大限度挖掘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

(八)合同管理标准化

合同管理,涉及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服务合同等,合同管理的工作流程应进行制度化的规定:合同起草,合同审核批准,合同生效,合同文本归档、分发管理,合同履行管理,合同监控,合同归档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应负责合同从起草到履行的全过程管理,财务部门应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如遇合同变更、解除的,项目负责人需按照原合同的签订审批程序报批,财务部门按合同约定完成收、付款工作,并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合同履行、变更中的相关工作。合同履行完毕后,合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将合同及有关材料整理归档。在合同管理的各个流程中都应有相关部门管理和监督,确保合同的有效实施及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九)财务核算标准化

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财务核算时应与科研预算科目严格对接,遵循规范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如水电暖费,房屋及设备的使用费等,财务核算时应计入科研支出,不能计入学校的事业经费,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成本,防止这部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具体来说,一是财务上应合理设置会计科目,并设立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可使发生的每笔科研支出都能对应到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一些科研预算独有的项目,会计上没有对应的科目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确保每笔科研支出都有账可查,并且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也更有利于课题绩效考核。二是财务上应合理设置项目额度,按照项目预算书对每类科研支出设置额度,可及时发现各类经费使用超支情况,以通知课题负责人调整预算或停止超支项目的开支。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是科研经费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十)课题结余经费管理标准化

课题验收结题后应无结余经费,确有结余的,高校应按规定妥善处理结余经费。财政性资金需按国家规定退还国库,其他国家不收回的科研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可按一定比例在高校和项目组之间分配使用,也可全部归课题组使用,科研管理部门或相关负责人审批后,明确经费使用比例、权限及范围,并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使用收归学校所有,统筹再安排。

(十一)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标准化

在项目验收后一定期限内应编写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的概况,绩效评价的指标分析,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效果和影响,总结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等。绩效评价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有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专家)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根据科技计划总体目标,结合课题任务和特点及其预算支出内容,科研管理部门应设置共性考评指标,例如项目预算执行率、资金结转率、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等,以考核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谷香.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标准研究[J].科研管理,2016,(4).

[2]李晓冬,赵娟.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3).

[3]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标准化管理科研经费协同创新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临床护理路径在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层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不要把院士的科研经费变成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