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7-03-17 12:39
运动 2017年7期
关键词:竞技俱乐部动力

曹 磊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

曹 磊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的融合是我国成为体育大国的必然趋势。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既源于体育运动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来自政治经济新局面下的新要求。竞技体育的引导激励与大众对运动需求是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内部动力,而政府政策的牵引扶持与民间资本的投入是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外部推动力。内部动力是二者相结合的基础,外部动力是二者结合的条件。

竞技体育;健身产业;动力机制;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位居首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之后,随着国家体育发展方向的调整,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确立,在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指引下,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研究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1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1.1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的天然耦合度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是高度紧密联系的。竞技体育要想长期、稳定、高水准地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群众基础。如果把竞技运动比喻成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全民健身、大众体育就是金字塔的“塔基”。健身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各种体育项目的参与面与普及度,增加我国青少年体育人才储备的厚度,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与此同时,在竞技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顶级的优秀运动员与教练员又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虽然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体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构成要素、功能作用及评价的标准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都是通过重复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与体能。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

1.2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的互补共赢性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与渗透性,两个产业之间互有交叉,这也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运动员在世界大赛每一次获胜的消息都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对振奋民族精神与培养爱国主义热情起到积极的作用,还能明显推动民众参与此获胜项目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影响力大、成绩突出的项目的强烈的参与意识,在范围与人数上显著增加。例如,李娜、姚明、丁俊晖等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带动了与其相关的运动项目在全国的发展。与此同时,体育赛事的承办,主办方必然会加大并改善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普通民众有机会亲身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条件,在外在硬件方面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对体育认可与参与的提高势必会带动健身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竞技体育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竞技体育。我国职业足球中超联赛,各队都有相对稳定的球迷,除了赛事转播权、赞助费、门票与相关衍生产品,如球队的球服、围巾及其他各类纪念章等都是职业球队的重要收入之一。竞技体育的发展对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示范和导向的作用,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提供了相关运动产品;而大众健身产业发展则是竞技体育得以维系的基础,为竞技体育提供了人员储备与市场空间。因此,二者互惠互利、互动双赢,共同促进。

2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动力,既源于我国现阶段对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源于对将来迈进体育大国行列,促进国民健康的新要求。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动力有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主要源于大众对体育的认同及迫切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而外在的动力主要是政策导向、健身市场的驱动等。由此产生的相关的价值体系与利益体系,并推动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改善和发展,满足人们休闲方式的多元化的需求。

2.1 竞技体育的引导激励与大众运动需求的双驱机制

2.1.1 竞技体育的引导激励 竞技体育的发展伴随着媒体高速扩张,使高水平的

运动影像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大众体育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竞技体育中优势项目经常会成为大众体育参与的项目。其次,长时间的“荧屏体育”,使人们耳濡目染,在其影响下不知不觉地会形成对某种体育项目的兴趣,对项目了解得越多,兴趣就会越多,也就会进一步激发人们参与的动机,而参与其中更会使人们体会到不同与观赏体育项目的另一种情趣,进而激发起长久运动并持之以恒。

2.1.2 大众的体育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及相对余暇时间的增多,大众渴望在工作之余有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强身健体的休闲娱乐项目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而体育运动的特点和功能恰恰迎合了大众的这一需求。同时,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受学校体育与当前职业体育的影响,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对体育运动有更多的认同感。此外,虽然生活条件有更多的改善,但是由于缺乏适当运动而引发的一些“富贵病”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也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与关注,与花钱看病相比,参与体育活动无疑是更加经济和有效的方式,因而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老年健身人群逐年增大。大众自身对体育健身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

2.2 体育政策的牵引机制

同内部动力相对应的是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外部作用力。每一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一方面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必然受到本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金牌第一,达到竞技体育的顶峰之后,建设体育强国成为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发展大众体育,关注大众健康,加快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发展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09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尤其是强调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和监管责任。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各门类的协同发展,支持各地打造一批优秀的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营造体育健身氛围,刺激体育健身消费,推动健身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进一步明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近些年,在一些列政策指导下,全民健身有了较大的发展,政策调控和管理机制及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也更加完善。通过竞技体育的影响力来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同时在全民健身的过程中挖掘和培养体育人才,为竞技体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以形成良性循环。国家关于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为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导向和方向标。这种外部的牵引作用力,一方面带动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方面体育运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对竞技体育及健身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进行监管与调控,促使其有机的融合,为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2.3 民间资本的驱动机制

2.3.1 营利性组织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民间资本看到商机,各种项目、各种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这类俱乐部的出现主要目的是营利,获取高额利润,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俱乐部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非常好,有全方位优良的服务,有的甚至聘请国内外知名运动员作为指导,当然收费也会相对较高。营利性健身组织完全靠市场运作,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只要有需求能获利就会有投资者。营利性健身俱乐部创办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获取经济利益永远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些俱乐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推动了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

2.3.2 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不追求利润,它们把目标定位于特定人群,为那些相对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非营利性的健身组织大体分为2类:一类是某些喜欢特定运动项目的人自发自愿组织在一起的小型健身俱乐部,规模不定,人数可多可少。组织活动时通过收取较少的费用来支付运动场地及其他方面的开销,没有专人的管理和指导;另一类是政府扶持,民间资本投入的公益性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如社区体育俱乐部。政府提供场地设施,并承担一定的费用,通过免费或收取较低费用的形式供有组织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和普通民众使用。这类俱乐部有一定数量的管理者和志愿者,收取相应的费用不是为了营利而是维持俱乐部运作。民间资本投入非营利健身组织有多元的动机驱动,一方面是慈善心理,善良的愿望驱使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们把自己部分财富、时间、资源贡献给公共体育事业,也源于政府积极主动的态度为民间资本的注入提供的大环境。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入健身产业是为了满足社会承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然,投资者本身也有一定的利益追求,如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开拓市场,但是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的获得,这也是非营利组织建立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3 结 语

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内外部因素推拉作用下进行的,各动力系统之间互相影响与促进,共同发展。竞技体育的引导激励与大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是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内部动力,而政府政策的牵引扶持与民间资本的投入是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的外部推动力。在内外部动力的联系和作用方式上,内部动力是二者相结合的基础,外部动力是二者结合的条件,外部动力发挥作用要始终通过内部动力来实现这一基本规律。

[ 1 ] 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98.

[ 2 ] 张少兴,刑颖.探讨我国体育健身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 ].经营管理者,2016(9):211.

[ 3 ] 厉无畏. 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 4 ] 韩波,王舒,周文生.健身产业发展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关系[ J ].体育与科学,2015(1):117.

[ 5 ] 罗超毅.论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2.

[ 6 ] 曹磊.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发展阶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2-34.

G812.2

A

1674-151X(2017)04-00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7.002

投稿日期:2017-01-23

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竞技体育与健身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1609ZCRA012)。

曹磊(1977—),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竞技俱乐部动力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动力船
花与竞技少女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