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体育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7-03-17 12:39张玉萍
运动 2017年7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艺术类毕业生

张玉萍

(兰州文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实验与调查

基于社会需求的体育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张玉萍

(兰州文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教育改革脚步的日益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专业越来越丰富,综合型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的今天,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量急剧扩增,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目前,我国一些体育院校也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但国内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缺陷,从而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了社会需求的体育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体育院校;艺术;培养

艺术是才艺与技术的统称,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国拥有悠久的艺术文化历史,艺术在我国有着较坚实的群众基础。现阶段,我国拥有大量的艺术类院校,这些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质的艺术人才。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体育院校也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与传统的艺术类院校相比较,体育院校较缺乏艺术教学经验,校内艺术气息不够浓烈,在与艺术高校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为了提升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要调查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社会需求角度来研究体育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

1 调查与研究

1.1 ××体育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及就业情况的调查

我国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表演、舞蹈等艺术行业的待遇较丰厚。笔者通过调查××体育学院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该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不过随着调查的持续深入,发现××体育学院舞蹈专业的就业率虽高,但是一次性就业率不容乐观。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高校的知名度与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体育学院的艺术类专业缺乏社会知名度。近年来,××体育学院舞蹈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在2015—2016年短短的一年间,该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了近3倍。为了提高大众化教育质量、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国家实施了高校扩招政策,而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持续推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每一年的高校毕业季,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严重不对等,从而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2015—2016年,××体育学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在2015年,毕业生主要集中于私人单位,而2016年,毕业生大量涌入了诸如国企、部队及政府等机构,“有需求便有市场。”目前,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人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西部,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生响应政府的号召,前往西部就业,对西部的经济开发、文化发扬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2 社会对艺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了明确体育院校艺术类人才的优势与缺陷,笔者走访了部分用人单位,了解体育院校艺术毕业生在相关用人单位的工作状况。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态度端正,能够完成上级下发的工作任务,由此可见,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尚属合格,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获得有用的知识。据了解,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是其他能力有所欠缺。一些用人单位向笔者反映,部分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重视与同事进行沟通与交流,难以与同事建立和睦的工作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化的社会,高校毕业生应当掌握一定的交际本领,如此方能确保职业生涯的一帆风顺。某种意义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即是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通过调查走访相关用人单位,一些用人单位表示,他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不仅要能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艺术本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会包容同事、团结同事,一心一意地为单位谋发展、作贡献。部分用人单位建议体育院校升级艺术类专业的师资配备与硬件教学设施,如此方能最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体育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2.1 设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院校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最终要进入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硬性要求就是艺术类人才培养工作的最高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关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标准,其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核心。相关体育院校应仔细研究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结出毕业生的去向规律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依据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特点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体育院校需要做好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通识教育应引起院校领导的重视,这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大有裨益。目前,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难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了一批批“专业知识满分、其他才艺不及格”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育院校艺术教师应当秉持“兼容并包”的精神,积极应用通识教育手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当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契合、能够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倡导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学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艺术人才素质教育力度。应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品”指的是学生的精神风貌与人格品质,要求学生能够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学”指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本领,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能歌善舞。

2.2 优化教育理念

教育界将人才培养活动所推崇的教育原则与观念统称为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活动的发展方向与性质作出规定,其是一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与理论基础。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理念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教育应面向市场,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工作的层次与类型,从而使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育理念必须要考虑社会需求与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而调整和转变,促使学生成为令社会满意的人才。

2.3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就目前状况而言,部分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难以有效地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强化和专业知识的累积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促进教学工作的进步,必须要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艺术教师。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针对教师的专家讲座与业务技能培训活动来扩充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其专业能力。应在校内成立教学探讨小组,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探讨等工作创造条件。学校应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及时表彰兢兢业业、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师,处分忽视学生、不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教师。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身体力行地开展教学工作。在讲解较难的艺术动作时,应亲自向学生演示,耐心地解答学生的困惑。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构建完善的培养制度

应重视搭配工作,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高校应结合体育艺术类人才社会需求来设计相应的课程要求,确保艺术类专业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人才。现阶段,大部分体育院校艺术类课程由专业类课程、文化类课程、艺术实践类活动及选修类课程构成,相关高校必须协调好以上4类课程的关系,确立合理的课程比例。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程主要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思想道德修养等。文化类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高校应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合理安排各文化课程的教学时间。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力求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要求的人才。学校应号召广大师生对人才培养制度提出建议与意见,从中采纳有用的信息,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最大程度地提高艺术教学工作的质量。

2.5 采用分层、分类教学方法

大学生普遍拥有较强的个性,因此,高校应采用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力求既抓牢艺术专业学生的共同点,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与特点。依照个体特点的不同,可以将艺术专业学生分为理论类、综合类与技巧类3大种类。理论类学生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扎实但专业能力一般;技巧类学生的特点是专业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扎实,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参加了许多赛事并获得了奖项;综合类学生的特点是专业水平一般,但是其涉猎诸多艺术领域,对其他艺术专业有着较深入地了解。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教学手段,开展有目的、针对性的教学工作,致力于解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对艺术专业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促使学生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3 结 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体育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艺术人才。为此,有关高校应当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 1 ] 许铭.体育院校体育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 J ].体育学刊,2011(4).

[ 2 ] 余学锋,王芳,赵京慧,等.高等体育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6).

[ 3 ] 冯爱云,李建臣.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J ].运动,2013(15).

[ 4 ] 吴鲲,贾丽娟.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师多维绩效考核研究[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

[ 5 ] 于业成,岳志刚,王顺堂.高等体育院校在线实习共同体的构建[ 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G807.4

A

1674-151X(2017)04-06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7.032

投稿日期:2017-01-10

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ST201622)。

张玉萍(1967—),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艺术类毕业生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场馆资源整合优化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