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新尝试

2017-03-17 12:39肖亚玲
运动 2017年7期
关键词:常态足球体育

肖亚玲

(广州航海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

理论与方法探索

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新尝试

肖亚玲

(广州航海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

根据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定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笔者对“新常态”下高校体育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新常态;高校体育;管理与创新

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指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定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高校体育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管理制度、实施方法及评价结果等内容,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的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体育的管理一定要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为核心,根据“新常态”下的国情、校情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清晰认清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适应新常态、落实新要求,真正将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抓紧、抓实、抓好。

1 突出高校体育管理的时效性

“新常态”一词是习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的。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首先就是要突出一个“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虽然“新常态”开始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提出的,但是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清醒认识今后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与走向,改变思维理念和管理策略,以管理促发展、用管理促改革和向管理要效益。

1.1 全民体育备受关注

早在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就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发〔2011〕5号),强调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46号文)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所有这些文件的发布和实际举措的出台,都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体育发展要走市场化、产业化和大众化的新路子。这也是我国自2008年奥运会以后,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个明确的解析,标志着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发展的清晰走向。高校体育肩负着增强学生身体健康,提高综合素质的艰巨任务。高校每年都会给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会运动的“新鲜血液”。因此,高校体育的工作方针和管理手段必须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快速转型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调整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用产业化、群众性的新思维去重新定位管理核心,下移管理重心、减少管理职能、面向全校师生和提高服务意识。

1.2 校园足球如火如荼

教育部2015年1月27日发布《关于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3月16日印发的《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将足球产业发展提升至“国策”高度,规划目标预计到2025年,大陆将建成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在校生达5000万人,引发校园足球风潮,以及产业界重视。2015年8月17日《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所有这些有关足球的利好消息均预示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校园足球将成为今后我国群众体育和校园体育的一个风向标和领头羊。面对如此好的足球发展态势,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以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足球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不倡导、不推动、少开展”的管理思想,从而影响了足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改变固有的管理模式,积极为足球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相关制度,对人、财、物的管理和引进培养机制积极进行优化,为足球在校园内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倡导足球运动的出发点并不仅仅限定在足球项目上,足球是一个拼体力、讲智力、重实力的团队性项目,需要各项身体素质和技术的全面发展与融合,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背后,需要的是整体校园体育运动水平的全面提高,影响和带动的是全校乃至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与参与。为此,高校足球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从高校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全面考虑与实施。

2 突出高校体育管理的全局性

新常态下,中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以前的高校体育管理中,因为过度强调了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在制度、规定、方案和评价等管理文件的制定中,比较偏重训练、比赛、运动会和日常教学这4大部分,范围主要涉及教学与训练这2大领域,而对学生的课余活动缺乏相对的、比较完善的管理内容。随着全民体育热潮的不断涌动,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以往强调的是要出成绩、拿冠军;现在则要强化参与、培养习惯。以往只是为少数“体育精英”提供的管理与服务,现在要为全校师生的健身与运动创造有利条件。新的视角决定了我们制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必须要从合理促进全校师生的健身活动出发,统筹全校的体育资源,积极营造全校的体育文化氛围。除了以往的教学、训练和运动会,还要管理健康测试、体育社团建设、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布局与规划等,要善于突破传统高校体育管理的范围,从全校的范围和全体师生的角度去寻找和重新定位高校体育管理的落脚点。

3 突出高校体育管理的网络化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不断增大,很多高校在校生人数突破一万甚至达到了几万学生,办学地点也从一个校区扩展到多个校区甚至是跨市、跨省,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规模和分散的办学场地,以往高校体育管理中常用的那些“红头文件”,以及几台专用的电脑和电话,已经远远不能胜任这一庞大系统的管理需要。为此,高校体育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封闭、简单的管理思维,借助当前“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与运营手段,积极打造涵盖校园、辐射校外的高校体育管理网络平台。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体育管理平台,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平台上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原来书面文字的电子文档,作用基本就相当于原来公示牌或照片橱窗的功能,“内容简单陈旧、窗口过少、互动性不强、服务功能欠缺、更新不够及时”等问题十分普遍。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高校体育管理者大多年纪较大,思维模式比较陈旧,对现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技术了解甚少、认识不足,加上不愿抛弃已经烂熟于心的固有管理模式,使得很多高校体育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职能,远远落后于校园网的发展水平。另外,就是缺乏必要的网络后台管理与服务人员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可以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聘请专业人员承担网络平台的维护与建设,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网络平台的建设与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4 突出体育产业化思维

随着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46号文)的正式发布,以及2015年8月17日《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正式对外发布,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正式脱钩。种种举措表明,我国体育开始大规模走向全民性、产业化的发展态势。这其中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就是,过去的体育实施的是举国体制,主要是国家出钱、国家管理,而现在的体育是国家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参加。对高校体育管理带来的直接启示就是,以往的高校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投入都是由学校全部买单,这种几十年不变的做法与思维虽然保证了高校部分运动项目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经费来源及单一的管理模式,造成经费到位慢、投资不足、管理不够灵活、项目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随着国家体育产业战略的确立,在高校体育管理中要善于算经济账、算产出比,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也要及时转型,在目前教育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有限的体育经费来发展高校体育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广开思路,发挥高校在体育活动开展上独具的“人才高地”(体育及其他专业的高技术人才)优势;资源高地(高校的体育资源远远好于社会环境)优势;以及市场优势(校内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走出高校,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技术输出(策划承办一些比赛);资源共享(场地、器材设备与社会共享);市场开发(引进体育文化用品公司)等措施,盘活现有的固定资产、引入社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多资源地将高校这一具有无限潜力的体育市场做大做活,这样不仅解决了高校体育发展的资金问题,还能进一步扩大高校的社会知名度,拓展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就业渠道,更好地实现了高校促进个性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想。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管理首先要“管”好,然后更要“理”顺。高校的体育管理首先要根据高校的发展特点、时代背景、人员的结构层次,确定“管”的出发点及最终的落脚点。“管”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简政放权、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高校体育快速发展的新思维、新视角。“理”就是要理顺计划经济时期各种束缚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的陈规陋习,确定主次范围、明确各自分工,运用各种技术和设备提供的先进管理手段,更好地挖掘高校体育中蕴含的勃勃生机,让她焕发出新的耀眼光芒,为更多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 1 ] 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S ].教体艺[2014]4号.

[ 2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S ].国发〔2011〕5号.

[ 3 ]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S ].国务院46号文.

[ 4 ]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3月16日印发的《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 Z ].

[ 5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Z ].

G807.4

A

1674-151X(2017)04-08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7.040

投稿日期:2017-02-15

广州航海学院“创新强校工程”体制机制改革类项目(A110414)。

肖亚玲(1963—),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常态足球体育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让足球动起来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少年快乐足球
我们的“体育梦”
认识足球(一)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