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学习力培养课程模式探讨

2017-03-17 12:39王小
运动 2017年7期
关键词:目标运动体育

王小

(辽宁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36)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校体育学习力培养课程模式探讨

(辽宁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36)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全面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高校教育的要求,学习型社会体育课程逐渐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高校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主要课程,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学习力培养课程模式的设计进行了分析。

学习力培养;体育课堂;高校教育;课程模式

在高校教学阶段,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也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学习力培养。有效的学习力培养能够让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强化身体体质、协调能力,并塑造良好的身体体形,从而显著提升身体各个器官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免疫能力。对此,探讨高校体育学习力培养课程模式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1 学习力和体育学习力

学习力这一词来源于美国教授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该文章中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将学习力概括成为企业层次的扁平化、组织咨询化和系统开放化,逐渐从以往的上下属关系转变为合作的关系,并且整个公司能够根据市场的改变、时代的发展,不断地重新优化结构,不断学习 。

就高校体育教育而言,体育教育的学习力就是体育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动力、能力、创新力、毅力等的总称。其中,学习的动力就是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的原动力;而毅力,则是在练习或学习过程中具备的坚持力,如果毅力不足,则学生在高强度的锻炼过程中,便会放弃或偷懒;学习能力主要是学生按照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的身体状况等,掌握和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基于自身已经掌握的技术、知识的情况下,通过创新、优化和组合,形成和掌握全新的知识、技能。体育学习力的每一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相互支撑、相互推进的。

2 高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和体育学习力的培养

2.1 培养学生学习力,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就当前的社会而言,社会非常强调学生的终生学习以及不断的创新,采用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来审视与改革学校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主要改革方向 。对此,学校教育应当以终身教育为和核心思想,真正落实和强化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培养,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动性与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毅力和团队精神等,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真正适应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应对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并将适应社会的需求、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这些培养的目标也是可以代表学习力的培养 。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借助课程来实现的。对于体育课程而言,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课堂当中形成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有自主学习的思维,并促使自身能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

高校体育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或掌握自己喜好的运动项目和技能,同时还可以在生活、工农做中,逐渐形成终生学习、终生运动的习惯。个体生活环境与学生的身心特点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改变,这也间接地改变着对体育价值和运动的重视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促使学生实现终生学习,具备体育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将学校体育教学技能真正应用到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对此,针对创新型的社会,高校体育课程需要提高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力,并将其作为核心教学目标,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体育需要不断完善教育资源,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而改变。

2.2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方面,体现学习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学生具备相应的体育运动能力为主,其具备一定的导向性和评价功能。但是,传统的以体育运动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成长需求,无法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够满足考试和课题大纲的要求。

在新环境之下,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当是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学科的发展需求。以社会视角来看,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计,肯定是按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体现的。对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社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首先是体现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和性质,体现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理念,并考虑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需求。但是,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挑战和超越、失败与成功,感受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快乐;(2)在体育锻炼的进程中,需要采用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自己建立学习的目标,并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学习风格;(3)在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是掌握体育方法与运动,提升体育文化素质,并构建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道德观;(4)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和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等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5)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是培养学生调控能力和自身健康状况监督能力的有效措施。

按照我国教育部的规定,结合目前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大学体育学习力的目标划分为多个基础目标、拓展目标和提升目标,每一个目标也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网球教学中,首先是设计教学动力目标,也就是掌握网球,并通过网球运动锻炼身体和参与竞赛等。其次是毅力目标,也就是每天的运动量需要不断提高。然后是能力目标,主要是包含学生网球运动的能力提升,是否能够掌握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等动作。再次是转化力的目标,也就是通过掌握各种姿势和动作,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比赛当中。最后是创新目标,也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网球运动能力,基于上述的其他目标来优化自己网球实际运动能力。

2.3 将教育拓展于课堂之外,实现学习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生体能提升和身体素质提升之外,还需要格外注重学生的学习力的培养以及相应意识的形成 。对此,想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力,将学习力的培养教学拓展到整个生活空间和校园环境中,从而真正体现学习力的培养作用和目的。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个人爱好制订一个针对性的锻炼计划,尤其是在放假期间,为每一位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学习力培养计划,并提交一份书面的体育作业,借助集体评价和个别辅导等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力培养。在课堂学习力培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参与学习力培养的积极性,并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式,及时进行反馈,不断提高,最终完成学习力培养,养成体育训练的意识与精神,实现自我督促训练的循环性发展,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基础。

高校是学生成长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体育能力而言,行之有效的学习力培养策略,能够有效强化肌肉成长、提升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促使学生的身心、学习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对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时刻重视高校生的学习力培养,不仅仅是课堂中,还有课堂之余,都必须坚持开展学习力培养,持续探索全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力培养,促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4 提高学生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热情

确保学习力培养的有效性,最佳途径便是提升学生主动性、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一规律几乎适用于任何教学,高校体育教学学习力培养也不例外。在高校中,学生本身就对学习力培养有一定的热情,对此,教师相对于培养兴趣而言更重要的是保持学生对学习力培养的热情。想要有效的保持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理解学生对体育有热情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普遍为20岁以内,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竞技的胜利有着强烈的渴望,渴望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胜利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对此,教师便可以利用举行比赛进行团队性学习力培养,教师可以将2个班或多个班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比赛,比赛的奖励相对而言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求胜欲,适当地激励学生的“战斗”情绪,在设计比赛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例如,定期开展篮球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篮球学习中,最终实现学习力的训练。

2.5 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设计上体现学习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主要是按照项目特征和各个项目在体育训练方面的侧重点分为休闲类运动、竞赛类运动、健身类运动、拓展类运动等,这些类课程内容有效的结合便可以构成一个功能互补的教学体系。

休闲类运动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健身、娱乐和休闲等为主要目标所开展的身体活动,其不仅可以缓解身体、心理压力,放松学习的紧张情绪,同时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而言,这一方面的教学内容更有趣味,更容易被接受,其内容主要是包含街舞、体育舞蹈、滑冰以及各种体育游戏活动等。竞赛类运动课程主要是以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为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还可以在品质方面获得培养。与此同时,在竞争运动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协作、公平公正、诚信等道德理念的撇杨,促使小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健身类课程主要是健身操、太极拳、瑜伽等为主,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身形,还可以掌握健身运动的技巧、方法和保健的方式等。

3 结 语

在高校中合理开展学习力培养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经验以及较多的教学技巧,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不断拓展、创新、完善训练方式和方法,如设计更多符合高校生身体情况的训练项目。在学习力培养与体育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创新,改进体育教育的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促使学生的学习力获得真正的提升。

[ 1 ] 张华文,何秋华,程龙,等.高校体育学习力培养课程模式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6):89-93.

[ 2 ] 陈威.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动力系统现状与对策研究[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4.

[ 3 ] 郑继超,赵娜,ZHENGJi-Chao,等.基于苏沪两地5所高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研究[ J ].体育科研,2015,36(3):98-103.

[ 4 ] 罗曦娟.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1):78-82.

G807.4

A

1674-151X(2017)04-08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7.042

投稿日期:2017-02-27

王小祎(1980—),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目标运动体育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