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命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践策略

2017-03-17 08:59董浩然
卷宗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内涵语文

董浩然

摘 要:生命化教学是由生命教育中生发出来的实践花朵,它继承了生命教育中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生命价值的积极追寻,但远远不止如此。从最初对人之根本“生命”的关注,到运用生命化的理念观照自身、指导教学,这在理论发展和实践积累上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本文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相关案例,来探讨生命化教学的内涵及实践策略。以期生命化教学的理念能切实地指导日常教学实践,赋予语文课堂全新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生命化教学;内涵;实践策略

1 语文生命化教学的内涵

1997年,叶澜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首次发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的号召,批评既有的唯知识论的呆板单一课堂,把人的生命看作教育的基石,把育人和成全生命当做教学的目的,生命化教学的概念因此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她所坚持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教育定义正是生命化教学所坚持的精神所在。总结当前对于生命化教学内涵的研究,一般是由生命教育的观念引入,认为“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 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 感悟生命意义, 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2]而到了实际的教学情景中,特别强调从师生两方面都能得到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升华”。[3]

一连串的“生命”术语,在理论概念和价值肯定上固然是完善的,但运用在实践教学的指导中未免有捉襟见肘之感。这时不妨将其范围缩小到语文学科来观照。作为人文学科,作为母语教学,语文学科在生命化教学中自有其优势,但也因此责任重大。在脱离了小学阶段偏重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和教材在中学阶段应该交给学生什么?不应该是唯知识论指导下填鸭式的知识满堂灌,因为社会并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是语言文化的精通研究者,未来不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除非兴趣也不可能记住文言虚词的多少种用法。更多的应该是对较高的文化素质、读写等书面语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应该只是流于“翻转课堂”、“网络授课”等新颖教学方式的表面热闹,公开课挑一篇课文来精心设计生命互动,日常教学中依然照本宣科。语文生命化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 通过文章中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和反映, 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探究的权利,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过程。”[4]语文课堂不仅仅停留在过去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另一方体验世界的天地。学生在此自由地发展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生命化”正是由始至终的精神引导,培养学生们正常的情感体验,和真善美的人格。在实践教学中,它应当要做到“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关注生命的体验性, 关注教学活动的生成性, 关注教学方法的对话性四个方面。”[5]

2 语文生命化教学的实践困境

皮亚杰曾无奈地说:“在教育学里面令人感到最痛心的困难就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困难的方法。”在理论阐述的理想境界里,生命化教学就是这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同时也充满着风险挑战。以语文生命化教学的内涵观照实际的语文课堂,存在着一定实践困境。首先,是过于求新求异,以包括生命化教学在内众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灌入课堂,反而造成了对基本语文知识的忽略与轻视。同时,“生命化教学价值的异化使得“知识”与价值实现对立起来”似乎关注到了学生当下的情感体验,但忽视了对生命的完整性和超越性的关注。

其次,是公开课示范课中常见的,教学泛情景化的现象。譬如讲解古代诗歌李白的《对月独酌》请同学上台表演“我舞影徘徊,我歌月零乱”;上《密州出猎》请同学展示“西北望,射天狼”……如此种种是每节课必备的节目,初看固然十分精彩,上课的学生们和听课的老师们都乐成一片,然而乐过之后不免审美疲劳,娱乐热闹的效果在此刻恐怕要多于对于文本分析的实际作用。更严重的无处不在的各式朗读,若是安排合理齐读分组读尚且有效果,学生如果水平较高来几段带感情朗读的比拼还能震撼活跃课堂气氛。有时在学生的初读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完全可以自我讨论品悟情感意思的实际情况下,依然要搞“范读、指导朗读”等一系列情景,就让教学环节变成了过场。这就是许多异化的生命化教学“脱离教学内容、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片面追求热闹、产生教学负干扰因素的无用情境;忽略真实性、人为编造的虚假情境。”[6]既浪费时间,又妨碍对教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实则并未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体验性。

再次,是生命化教学的价值观照大多只涉及学生。中国长久以来,是以教师为中心主体的教学形式。但在新世纪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对教师的论述还远远不足。实际上,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是西方教育学相关研究的热点。一个完整的课堂是由学生、教师和教材共同构成的,生命化教学又怎厚此薄彼?近来多见诸新闻的青少年学生打伤老师等事件,都让教师不免为此寒心。师生同样有着生命发展、升华的需求。同样需要对于情感个性的关爱,“忽视教師的尊严与需要,使得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异化,导致学生无法实现预期的发展,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也就逐渐异化和缺失了。”[7]更谈何论生命化教学?

3 语文生命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首先,在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新构建下,应当突出生命型教师的重要性。对于这一新概念,有研究总结为是“关爱生命的教师、把教育当做事业的教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充满智慧创造的教师、追求专业持续发展的教师”[8]确实是比较完整的概述。生命化教学绝非意味着教师可以脱离课堂,完全将文本交给学生。相反,由于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需要教师更高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热忱。其次,语文生命化教学的思想应该落实在语文教学的主战场——课堂上来实现。最直观也是最基本的是在课堂互动中进行生命化教学。所谓“教学过程中有生命的涌动”[9],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珍爱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认识到自我的生命价值并能为之积极奋斗。其目的与新课标中国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引不谋而合。针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其实可以通过文本解读这一途径来实现。语文学界众多文本分析法中的“情感逻辑的还原”就与生命化教学的思路交相呼应。不使用固有的“答题模式”、“作家背景内容思想”的呆板理性逻辑约束学生。而是运用情感逻辑使学生的个人主观领悟和文章作者进行交汇还原。譬如人们常常用笼中鸟来比喻受困,但张爱玲在《茉莉香片》里就用屏风上绣出的鸟来比喻精致但不自由的深宅女子,在理性逻辑上是不通的,但在情感逻辑上既新奇又深刻。以这样的情感逻辑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中,结合以恰当、生动、平等、有一定争鸣性的课堂互动,语文课堂自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所有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举例阐发加深学生的生命感悟;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生命感悟应用于生活中,即是达到素质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建设的强调。“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就是要使语文知识在生活的海洋中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10]近些年来轰轰烈烈的“儿童读经”等一系列国学教育运动,在体制教育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中加设了经典文本选修课和古诗古文写作朗诵比赛活动;教材中相关古典文言文的比例也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教学中的礼仪仁义孝悌观念实践于日常的生活中,从吃饭不挑食不剩菜做起,从懂得对父母说感恩做起,从友爱宽容他人做起,从诵读经典国学文本做起,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能重新适应、应用于当前的时代,指导当下生活。语文中的这部分经典国学内容,其价值就不仅属于过去,不仅囿于考试,更能联通起古往今来的民族精神气质,对当下和未来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生命型教师作为课堂的重要组织、引导者,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使得语文知识活用于生活之中。语文素养和人文关怀长久地作用于生命之中。三者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成全学生的同时也成全教师,在公开课上大放光彩也能在日常教学中细水长流。最重要的是,正如泰勒所言“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生命,以生命化的理念成全个性、完善情感,静待其绽放属于自己的华彩。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 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69-72.

[3] 毛德庆.生命化教学视界下的体验教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5):119-121.

[4] 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04):58-63.

[5] 同上.

[6] 周洁. 生命化教学价值观的实践困境与改进策略[J].现代中小学育,2012(02):18-19.

[7] 同上.

[8] 冯建军.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J].上海教育科研,2007(07):16-17.

[9] 李中剛.让课堂在生成过程中涌动生命的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 2005(12):47-48.

[10] 钱爱萍.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活起来[J].江苏教育,2000(3):12-14.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内涵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