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
——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诊疗所陈平主任采访录

2017-03-20 04:01云初晴编辑丙乙
科学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蔡桓公扁鹊医治

文/云初晴 编辑/丙乙

上医治未病
——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诊疗所陈平主任采访录

文/云初晴 编辑/丙乙

陈平

主任医师,师从著名中医急诊专家王左教授,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急症等疑难杂症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学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关注“治未病”,那么,治未病是指治疗哪些疾病?

陈主任:治未病其实是一个统称。治未病概念很广泛,任何疾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方式预防它。从小处开始,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等,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治未病”。中国营养协会2016年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它所建议的饮食结构、标准,有助于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中医来说其实也是最基本的治未病的延伸。

《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上工治未病”,就是说好的医生能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有预防它的意识。“扁鹊见蔡桓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观其症象,便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当时扁鹊意识到蔡桓公患病了,病在浅表,若不治疗就会慢慢加重。可是蔡桓公没有听扁鹊的话,以为扁鹊是要以治疗没有病的人来沽名钓誉,以至于疾病从腠理到肌肤,再从肌肤到肠胃,由外而内逐渐加深。最后,蔡桓公病入“骨髓”,再去找扁鹊,已经是“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了。

我们所谓的治未病,类似于西医的预防保健。现在,我们预防保健多用预防针,古代中医没有预防针等技术,但却已经有了预防的概念。一方面,中医会在你没有发病的时候,通过调整你的体质来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用中医的话说就是使用各种方法来扶正,提高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另一方面,中医会考虑既病防变,就是患病以后如何预防疾病加重。疾病会由表传里,疾病也会因为脏腑间阴阳五行的相关性而互相关联、互相传变,中医根据这个理论来预防疾病的嬗变,可以从一个已发症状来预估之后会发生的症状,所以能有意识地保护其他脏器使其免受疾病侵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既病防变”。

《科学生活》:《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未病在中医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治未病,中医怎么看待的呢?

陈主任:《黄帝内经》里上医、中医、下医是指医术、观察能力与处理疾病的方式差别。医生不仅要去治愈已经发生的疾病,更应该努力提高无病人群的健康意识、防病能力,做到少发病、不发病。

在2003年对抗SARS时,中医药的介入使得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当时吴仪副总理就提出了应大力弘扬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是中医倡导的通过中医药物或非药物对疾病进行的控制一种方法。

其次,就19世纪的社会现实以及资本主义兴起、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转型,以特有的理论形态反映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或“市民社会”的历史演进,并且同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哲学或观念论)以及当时不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紧密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关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转型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变革与资本主义现实批判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古人不仅仅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更进行了这样的实践。华佗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发明了五禽戏,成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把五禽戏理解为最早的广播体操。他是通过模仿动物动作来活动人的四肢、关节,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中医认为,人要经常适度地运动,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气血循环流畅,另一方面可以保持肌肉关节不会僵硬。古代中医在养生、治病各方面,除了药物,还有很多的记载,包括一年四季作息、饮食等讲究。这些可以说都包含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科学生活》:贵院为什么要开设治未病的专科呢?治未病有哪些重要性呢?

陈主任: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有很多人进行了各种身体健康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主观上,就是觉得胃口不好、失眠、浑身关节酸痛等,这些情况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态。对这部分人进行治未病的治疗,可以通过非药物或药物的方法,调整机能。中医在调整机能方面是有特色的,包括中医的针灸、推拿、熏蒸、经络的导引,都可以改善机体功能。

治未病的重要性就体现在疾病的预防、保健方面。在这个时候,花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并不很多,通过调整人的健康状态,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亚健康人群如果不调整,可能会延伸出很多其他的病症,到那时候再治疗,只会浪费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

《科学生活》:哪些人适合治未病呢?

陈主任:治未病没有年龄的限定。对于亚健康人群,各个年龄层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治未病的方法。婴幼儿也有婴幼儿的健康保健问题,当然,不一定要通过推拿、针灸来改善,也可以通过食物进行食疗。比如一些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肠胃功能差、厌食,可以通过食疗方法提高婴幼儿机体免疫力。

对于既病防变,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要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应在饮食、运动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都是治未病的概念。

《科学生活》:治未病可以采取哪些治疗方法呢?

陈主任:治未病的方法有很多,针灸、推拿等,只要病症可以适合使用的方法,都可以用于治未病。但我们中医还是要强调辨证,就如灸法可以用于治未病,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用。

举例来说,对于肿瘤患者,西医在发现肿瘤之后多数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后进行放疗化疗,检查下来体内已经没有癌症基团存在了,西医认为患者基本属于正常人了。但临床上还是有很多问题,肿瘤的复发、转移等问题,肿瘤也是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现在中医通过中医中药的作用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治未病。比如,很多肿瘤患者放化疗治疗以后,都会出现体质下降。而中药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对抗肿瘤细胞,通过中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来识别、杀灭肿瘤细胞的因子,将肿瘤控制住,这样的话就不会“杀敌三百自损一千”了。

《科学生活》:治未病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陈主任:治未病有什么效果,就要看患者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了。有很多患者是因为有症状了才来就诊,那么就很容易看到效果——症状改善了。但对于那些没有病症仅仅是想调整体质的人群,变化往往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中的。就好像服用冬令膏方一样,很多服用膏方的患者平时没有什么病症,但是认为需要调补一下,也来配膏方服用。等来年再诊时回想膏方服用后一年来状况,发现体质得到了改善。通过药物、膏方调整,免疫系统增强了,感冒、过敏等情况也得到了改善,这也是一种治未病的效果。

对于已患疾病的患者,要看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改善。

比如肿瘤患者,在放疗化疗的同时服用中药的话,在饮食、精神各个方面得到改善。

《科学生活》:为了保护健康,平时可以怎么做呢?

陈主任:冬天的气候特点就是冷和干燥,中医认为秋冬季尤其是冬季一方面要养人体的阳气,另一方面要注意阴的部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指的冬季天气干燥,人体会感觉口干、皮肤干燥等情况,这时我们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滋润的食物来克服干燥,再一个就是要注意,少吃辛燥的食物,如羊肉等,特别对于对于内热、湿热体质的人,如容易发生口舌溃疡、容易发痘的人,这些东西吃太多就会使阳耗散阴,反而不利养阴。阳虚体质的人、怕冷的人,在注意养阴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吃一些偏于温燥的食物。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天要注意早睡晚起。因为冬天日短夜长,那么相对睡得时间长一些,最好是太阳升起来再起床,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很多年纪大的人喜欢早睡早起,天不亮就起床了,中医认为冬季寒冷,等太阳起来温度上升了,更有利人适应环境温度,而起得很早的话,环境太过寒冷,可能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伤害。

在运动方面,很多人喜欢早上很早或者是晚上出去运动,这是不合适的。冬天早上或者晚上运动,出汗后容易感冒。我们建议,尤其在冬天,在天气比较好、温度比较适宜的情况下外出。运动后如果出汗要及时擦干,换上干净的衣服,这都是注意的方式。

冬季寒冷、光照时间短,人容易出现忧郁、压抑的情况,要注意控制情绪。可以多出去走走,尤其是太阳好的时候,多晒晒太阳。还有,情绪变化不要过激,尤其是对于年纪大的人,过喜过悲,血压会急剧增高,容易出现脑血管问题。

对于既病防变的人群,要根据其不同的疾病状况来调整。比如,心脑疾病问题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要注意保护胸部不要受寒。此外,冬季室内开空调也不要开得太热,如果室内外温差波动过大会引起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若心脏血管持续收缩就会造成心肌缺血,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

猜你喜欢
蔡桓公扁鹊医治
神医扁鹊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中医治癣,疗效更显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