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养调治话养生之阴阳五行与养生

2017-03-20 04:01采访整理臻熙编辑青鸟
科学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阴阳五行热空气节气

采访整理/臻熙 编辑/青鸟

练养调治话养生之阴阳五行与养生

采访整理/臻熙 编辑/青鸟

王国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高级营养师,八极拳九世传人。擅长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免疫病、心脑血管病、疑难杂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3篇,主编《中医急诊内科学》一部,参编著作三部。

中医专家门诊时间、地点:

周五上午8∶00~11∶30,中医科3诊室

《科学生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人说它是哲学,有人说它是自然科学;同时,它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学说,您怎么看待这一理论?提到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大家都觉得很神奇,那么,它们到底是指什么呢?

王博士: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学说之一,所以我说它是医学。我们用寒热来比喻阴阳:热的气流代表阳,冷的气流代表阴。我们知道,热的气流总是上升的,冷的气流总是下降的,如果热气流和冷气流没有相交、没有相遇,就不可能下雨,就不会产生有形的东西。那么,雨是怎么来的?雨的形成,一定是冷空气和热空气相遇形成的,仅有热空气或冷空气都不可能下雨。所以,有形物质的产生一定是阴阳交合的结果。

我们说,阴阳是一种属性,它是可以感觉到的,但却是看不到的,就像我们可以感觉到冷空气和热空气但却看不到它们。阴阳也可以是两种性质相反的具体物质,就像形成雨的阴阳是冷空气和热空气。

我们知道,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热空气越升越多,冷空气越降越多。当阴阳达到交合时,就会有新物质产生。如果阴阳没有交合就不会产生新的物质。由于热空气的上升和冷空气的下降,就会产生四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升、浮、降、沉。

沉降到最底部的,就是五行里面的水。这里面说的水,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水,它只是一种表述,表述这个气的运动是一种沉降到下面的状态,我们用水往低处流的这种属性来表达气的这种性质。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不是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水就是指降沉到最底下的这种属性。就像天上下雨,雨水到哪儿去了?它一定是往下走的,降到地下三尺,甚至百尺,变成地下水,这就是水的属性。

所以说,水的属性就是一定要降到极致。反之,升浮到最顶上的一定是火,我们用火上升的这种属性来表述气的这种运动状态。

有了水和火这两种气体升降的极端表现形式,我们发现中间必然有一个升极必降、降极必升的过程,才能完成这个升降的循环。我们把由降转为沉的这种具有敛降萧杀特性的气体运动形式称为金。

我们知道,树木的根是长在土里面的,但树根一定要和水相连接,是水和水中温暖的气被木吸收了,木才能生长。这种生发的属性,能把地下极寒极深的水气带到地面之上的物质属性就是木。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木,空气就不会湿润,地下水就不能循环。虽然海里面的水可以直接蒸发,但地下水就没法转移到地上来。这种能把藏在地下很深处的水的气升浮到地面之上的是木的特性。所以,木在五行圆运动图中处于东方,代表春天,对应在人体中就是在我们身体的左面。所以,人体的气都是从左边升上来的。

随着木气逐渐上升,热气越聚越多,聚到最上面就形成了火气。我们知道,夏天最热的时候是三伏天,三伏天之后就孕育着立秋,然后是处暑,这是因为太阳向南越走越远,热气越来越少,而大气是平衡的,热气少则冷气必然越来越多,当冷气下降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秋气,我们都有体会,秋天是寒凉的、萧飒的,我们就把这种寒凉的、萧飒的、沉降的气体属性称之为金,所以在五行里面秋天对应的金。金在西方,对应人体的右边。这样,人体的气从左边升起,从右边降下,人体气的运动、十二经脉的运动,都遵循“左升右降”的规律。

那么,土代表什么属性呢?升浮降沉运动的中心就是土,“升”是从地下的水中升到土中,“浮”是从土中浮到大气的空中,“降”是从大气的空中降到土中,“沉”是从地下土中沉降到地下的水中,升、浮、降、沉四维都是以土为中心,四维如轮,中土如轴,形成以土为中心的圆运动。

《科学生活》: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治病的呢?

王博士:五行中的“东南西北”分别对应着“木火金水”,五行的中央是土,五行中的气就是按照这个升降规律运行。土在人体相当于脐中这个位置。我们说,人体健康与否,关键是看脾胃,能吃能喝,吃喝拉撒睡都正常,说明这个人基本上是健康的。所以中医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它是中气发生的根源,后天之气都是由中间的脾胃生发、运转的,可见这个土很重要。

有一位中医大家就是脾胃派,专门补脾胃的,他治病都是从脾胃开始,先把你的脾胃调节好。我们临床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患者吃了很多中药,但病就是不见好,原因何在?因为患者脾胃处于一个很差的情况下,连饭都吃不下、都消化不了,如何能消化药物呢?所以,我治病一般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先解表,先把外邪去掉;第二阶段,调节脾胃;第三阶段,对症下药。如果前面两个不解决,邪气还在里面,越补越麻烦。其次,如果脾胃不健康,根本也补不进,还可能出问题。所以,要先解表和调理脾胃,最后再调理疾病,而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的药一起吃下去,把解表的药、补脾胃的药、清热解毒的药等统统放到一块儿一起吃下去,这是现代医学的模式,古代中医不是这样治病的,古代中医是按照层次来的,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剥到最后,才能发现疾病的本质,再对症下药才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我们现在就是一锅粥,全部放到一块儿,开三四十味药一起吃下去。这违背了中医的初衷。

《科学生活》: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指导着农耕生产,也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家所熟知的冬至进补就是其中之一。请您具体讲讲节气与健康的关系。

王博士:何为“节”?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节”,节就像竹竿里面的一个个竹节,气走到这个地方就走不动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有一个发现,就是每到节气的时候,发病率特别高,病情特别重,而且在节气的前后三天,去世的人特别集中。这是为什么?人的生老病死与节气有着微妙的关系,节气会影响病理的进程,影响着疾病的预后,这一点急诊科的医生体会特别深。

我们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先说说冬至,大家都知道冬至的时候要吃膏方进补。为什么呢?《周易》有云:“冬至,一阳发生;夏至,一阴发生。”冬至一阳之时,阳长阴消;夏至一阴之时,阴长阳消。阴长阳消的过程为阴冲阳,阳长阴消的过程为阳冲阴。

阴阳二气相互推移,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万事万物都在一阴一阳的作用下生发或死亡。大家可以对照《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来理解,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在冬至这个点上,阳气开始生发,因为此时,阴气已经达到了极点,一定要转阳,正所谓阳长阴消。这与地球和太阳的运转有关系,我们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周而复始地旋转,地球的运转也会影响到我们人类,人类及周围的环境都在这个运转当中。冬至以后,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近,阳气越来越多,地面下的阳气也越来越多,等到春分这个节气时,地面上的热和地面下的热是相等的,此时阴阳平均了,所以称之为春分。

大家是否有这个常识,冬天地下是暖的,夏天地下是冷的,煤矿工人在矿井中,夏季是穿棉衣,冬季却赤膊干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释说,夏季热浮于大气,冬季热沉于土下。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冬季,大气的热没有了,地面上一片萧杀,那么,地上的热跑哪里去了呢?冬季的热是潜入到地下。而夏季,地下的热返到地上,所以说,今年夏天的热是今年太阳光的热和去年沉到地下的热升到地面上共同作用的,是两者累加的。如果哪一年冬天特别热,一点儿都不冷,那么,这个热就没有沉到地下去,第二年人要生病,植物也要生病。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有体会,农村种小麦,如果今年冬天特别热,小麦就不长了,产量大幅下降;反之,冬天特别冷、特别长,雪下得特别多,那么瑞雪兆丰年,来年小麦结得又大又饱满,产量又高。人同此理,因为人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如果冬天特别长、特别冷,那么我们来年就特别健康,不容易生病;如果冬天很热很浮躁,来年就容易生病。所以说,你今年生病与否,不仅仅和今年的气候环境有关系,还和去年甚至前年有关系。由此来看,你今天生的病不一定是你今天造成的,而是一年前两年前,甚至五年、十年前造成的。

同理,你未来想健康,就要从今天开始关注健康,因为这影响的是你五年、十年之后的健康。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南极的冰山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所以,南极的冰山要融化也不是一天可以融化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我们对疾病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以后,也不容易上当受骗,轻易去相信某某保健品多么神奇。

《科学生活》: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您认为,养生的根本是什么呢?

王博士:养生的根本是养静。这个静,一方面是指睡眠要充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指要心静。为什么要心静呢?这个同前面提到的二十四节气同理,二十四节气也是我们人体的写照。如前所说,如果冬天不冷,热气都在上面,第二年的收成就有问题。人也一样,如果心浮气躁,阳气都在上面浮着,每天都想得太多,阳气沉不下来,而肾是在下面的,阳气潜藏不下来,肾水就得不到阳气滋养,结果就是肾气会逐渐的流失。本来肾气应该40岁开始衰落,那么可能你30岁就肾气衰落了。

我曾经见到过一个很有名的教授,夫妻两个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后,都是在知名学府工作,而且还在联合国任职。这位教授在41岁时牙齿就都脱落了,全掉光了。更可怕的是,他们生的孩子是智障。为什么会这样?或许,他们原本不是像乔布斯、比尔盖茨那样的天生睿智、绝顶聪明,而是靠后天刻苦努力成功的,学习要消耗心气,消耗肾气。我们说万事都要有度,学习也是,你玩命地学,白天学,晚上学,废寝忘食,而晚上是需要把阳气沉下来的,晚上也拼命学,把肾气都耗光了,30岁就几乎把精气、元气都耗光了,精子、卵子里面什么都没有了,生出智障的孩子也不足为怪。

所以,我们说养静就是要藏,怎么藏呢?先要收,先把心气降下来。比如,你去菜场买菜,因为一块钱和人家大吵一架,心气能不烦躁吗?人家要一块,你给他不就好了吗?先要把心气收下来,只有先把心气降下来、沉下来,阳气才能收得住、藏得下。

当你的心念一动,就已经心浮气躁了。又比如,你听到别人说你一句,有可能人家也是无心的,但是你受不了了,和人家吵,吵了一个小时,血压高了,还可能突发脑出血。可见,只要心念一动,阳气就开始升浮;反之,心一旦静下来,自己想想,吵什么啊,对自己身体不好,然后心念一收,马上就静下来了,自然就没事了。《黄帝内经》有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它告诉我们,心情放松、心平气和,则精神收藏,精神抖擞。相反,心烦浮躁、情绪不安、焦虑紧张,则精气就会消耗,甚至最后耗竭消亡。

《科学生活》:请您与我们的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个阴阳五行治病的典型案例。

王博士:这是一个名人,52岁,强直性脊柱炎。复发后,在美国、英国、德国,以及中国北京、上海都看过病,把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名的专家都看遍了,看了8个月,最后的结果是,服用8种止痛药还是疼痛难忍,关节肿胀、消瘦、吃不下饭,每天只能睡2小时,舌头中间有一道很大的裂纹,他当时遗嘱都写好了。因为我认识他,所以我建议他看看中医。他是个院长,根本就不相信中医。我和他说:“反正你西医这条路都走到头了,我给你想个办法——吃中药吧。”他说:“我觉得吃中药没有什么用。”我说:“我给你找几个中医专家会诊。”他同意了,我们几个中医会诊以后提出了一个办法。第一个疗程7天,当吃到第5天时,他就能吃饭了,第7天就能站起来了。第二个疗程,我又加了一些附子,继续补水、扶木、健脾,第二个疗程吃好,就基本能走了,现在这个人的状态比以前好,还能喝酒。

就是说,这种免疫类疾病的所有西药都被他感受了一遍,最贵的注射剂一针是一万三千元,也没有起到什么用。那为什么吃中药就有用了呢?不是说中医有多神,这种病我之前也从来没治过,我们就是用刚刚讲的阴阳五行的办法来给他治病的。我给他开的药方中有桂枝、升麻,来升他左面的气;再用茯苓、苍术健中气,把中间的土调整过来;然后用半夏来降右面的气;还有淫羊藿来补肾水。目的是让他的五行转起来,左升右降,让他的升降达到正常。我没有考虑要治疗他的关节痛、肿胀、消瘦、吃不下饭、睡眠不好、舌头中央的裂纹,这些我一概都不考虑。我并没考虑要把这些症状解决掉,我开的药没有一个是对症治疗的,我考虑的是首先把脾胃的气帮他建立起来,第二个推动他的四维的转动,让金木水火土运动起来,让内脏都动起来,让气血实现循环。我的药方中没有一个很奇怪的药,全部都是很平常的药。他说,吃到第7天脚心就发热了,这时他说:“我感觉自己有救了,我一定能好的。”这个非常重要,患者通过药物对自己建立起了信心,这之前他遗嘱的都写好了,对自己已经没有信心了,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我没有去治他的这些病而这些病却都好了呢?这就是我们中医阴阳五行的神秘之处。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大家都在研究它,说明它一定是好东西,一定是很神秘的,一定是有科学价值的。

猜你喜欢
阴阳五行热空气节气
草酸复合热空气处理对生鲜甘薯贮藏品质的影响
热空气处理对西葫芦采后低温贮藏生理的影响
“阴阳五行”并非不科学
“阴阳五行”并非不科学
阴阳五行思想对汉代艺术的影响
阴阳五行与针灸——浅谈《内经》阴阳五行学说在针灸学中的运用
热空气处理提高白玉枇杷贮藏品质及抗冷害能力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