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2017-03-21 18:46阳学文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培养

阳学文

摘 要 小学生价值观具有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认知方式具有场景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以及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等特点,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缺陷、家庭教育的缺失、自身人格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我国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暴露出价值观扭曲、游離、边缘化、价值观教育被排斥等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发挥学校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作用、重视并改善价值观的家庭教育、完善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 小学生价值观 人际交往 培养

一、小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及特点

1.小学生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客观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价,它是明辨是非的信念体系,是判断事物重要性的标准,是日常选择与行为的原则。一个社会之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如爱与尊重、健康与活力、自信与感恩等,地位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共同构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小学生价值观是指小学生在日常道德培育、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判断是非的信念体系。

2.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点

(1)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

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价值观的养成与个人生长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小学生在逐渐熟悉社会的过程中易受到社会现有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人或事对其价值观的最终养成均具有不容忽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个人的成长经历、认知水平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价值观念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他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亦难以真正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由于年龄所限,小学生的意志还不坚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家长、老师们的外界引导,因此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从他律转向自律的阶段。

(2)认知方式具有场景性

认知是主体在同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的践行必须建立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而小学生的认知深受所处场景的影响,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外界的参照物完成认知的过程。心理学家段小英针对5~12岁学生的认知方式调查表明,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场依存型为主,他们喜欢群体讨论,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他们相当重视他人的看法与态度,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比较多地考虑他人的意见,参考他人的言行。小学生的行为之所以符合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不一定是他真正认同该种价值观,更可能是周围同学是这样做的,或是这样做可以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奖励,免受惩罚,因此我们在培养小学生价值观的时候应当多给其创设具体的场景,营造良好的环境。

(3)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

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当遵循群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一个正处于逐渐成长阶段的小学生,不同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因此其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小学生群体具有某些共有的特征,例如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弱、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因此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既要考虑其个人性,亦不能忽略其群体性特征,我们在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不但要深挖个体的特性,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且还应遵循群体的普遍规律,实行统一教育。同时,在平时的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协调好群体性与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尽量使得个体性教育融入群体性教育的考量范围内,让群体性教育暗含在个体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4)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贯穿于整个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内在思想会通过其外在行为予以体现,而外在行为亦会反过来强化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思想内化与外在表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当同一思想观念控制下的外在行为频繁出现时,即表明主体已形成该种思想,此即稳定性。然而,我们已经多次提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其思想与行为均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极具发展性。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培养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稳定性,忽略其价值观发展的最新动态,而是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力图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扭曲: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复杂多变,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而且作为最没有自我意识的群体之一,价值观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价值观充斥其中,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摇摆不定,小学生的价值观亦产生了波动与扭曲。第一,国内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留下的崇尚权威等价值观念仍然存在,不少小学生的理想的形成不是缘于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是基于权力、气派等因素考虑;第二,国外价值观导致小学生群体中利己主义盛行,所以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父母的利益、朋友的利益往往不在其考虑范畴之内,集体主义在他们眼中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2.价值观游离:学校教育的缺陷

在多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当下,不少小学生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评判体系,因此缺乏理想,缺乏信仰,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始终处于游离的状态。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原因。第一,理念错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客观规律,但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过于政治化、片面化与理想化,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知行脱节,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德育内容无法得到现实的印证,与小学生的年龄不符,小学生在课堂中所接受的德育内容过于崇高,远离实际生活,大大影响了他们对其内涵的准确认知,同时,我们过于强调统一的社会理想,却对小学生的个人理想置之不理;第三,模式刻板,部分教师对价值观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照本宣科、训诫式等违反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模式大量存在,这不但导致正确的价值观无法获得小学生的认同,反而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价值观边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在实践中不仅没有起到表率作用,甚至经常发挥错误的示范效应,家长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无法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小學生的价值观日益边缘化。第一,情感教育缺陷,随着双职工家庭数量的不断攀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可是巨大的时代差异使得他们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导致小学生的精神教育始终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当代小学生多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自私自利行为频发,也缺乏正确应对挫折的勇气与能力。第二,教育方法失当,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影响依然未能消散,重智力教育而轻道德教育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被忽略,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

4.价值观教育被排斥:自身人格的不健全

不少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价值观教育存在排斥心理,他们对正确的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外在的良好言行无法得到真正的内化,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健全的自身人格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因子。第一,社会适应能力低,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教师的言行过失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亦堪忧。第二,缺乏意志力,我国的小学生在实践中显示出意志力缺乏的问题,临近下课时间即坐立不安,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稍有头疼脑热就借口不去学校,一遇到问题就求助父母,如此薄弱的意志力自然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极易迷失价值,思想困惑。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1.优化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加快,创造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前提。第一,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小学生又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能会影响自己对价值观的认知,因此我们应当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提供正面的支撑。第二,优化网络环境。当代小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而网络环境纷繁复杂,我们应当通过完善政策规范、构建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等途径清理有害信息,优化网络环境。第三,加强舆论宣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舆论的积极引导,我们可以通过新兴传媒方式,同时借助动画片、广告等传统传媒方式不断深化小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挥学校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作用

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包括价值观的教育,其在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发挥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第一,教育引导。听从老师的教导、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科学地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其他任课教师均应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应当无处不在。第二,典型示范。教师应当时常向小学生讲述道德模范等的先进事迹以帮助他们科学地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让模范们走进校园,走到学生的身边,因为学生之间亦是互相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评选模范学生,并且将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考核指标之中,引导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3.重视并改善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重智重德。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是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家长需要明白德智兼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国家依靠的栋梁,其在家庭教育中既要重视智育亦要重视德育,给予孩子全面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巧妙引导。一味溺爱抑或过于严苛均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应当主动关注孩子,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自主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尊重他们的想法的基础之上纠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念,共同参与孩子每一项好习惯的养成。第三,以身作则。家长应当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时刻修正自己的言行,谨防因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的认知困惑。

4.完善价值观教育的保障机制

良好的保障机制是解决小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的基础,其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效果。第一,充实教育队伍。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共同完成,一支完整的小学生价值观培养队伍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研究机构,还需要提升学校领导、德育教师等各个环节的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优秀人才作为校外辅导员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完善考评机制。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一个合适、科学的考评机制,理顺学校的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的行政式管理,实行服务、参与式管理,对教育者推行目标责任制,逐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综合督导评估之中,对受教育者的德行评价应当渗透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第三,提供经费支持。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制定价值观教育专项预算,用以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抽取部分经费用于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慧,曲悦.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德育,2009(11).

[2] 夏华娟. 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 教学与管理,2010(11).

[3] 华东师范大学“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研究”课题组,杨小微,黄向阳. 我国中小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德育环境调查[J]. 思想理论教育,2008(12).

[4] 赵志毅. 中小学当代主流价值观教育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 王琳. 小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方法[J]. 教学与管理,2014(2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培养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