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讲核心概念

2017-03-21 19:42赵丽袁毅君石志学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核心概念高中生物微课

赵丽 袁毅君 石志学

【摘 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采取不同的微课模式进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化和扩展生物学概念,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微课;核心概念;高中生物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水师范学院教研项目“细胞工程精品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15-02

微课凭借短小、精悍、高效的特点,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新宠。与初中生物相比,高中生物课程知识点跨度较大,如果不能科学设计,势必会显得破碎、零散,而且高中生物对理性思辨与科学实证的要求较高。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知识覆盖面明显减少,但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学习生物学事实性知识和具体概念时,有必要进行抽象、概括、提炼后形成核心概念。经过概括、提炼出来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精简的特点,这正好与微课的特点相吻合,因此,应用微课进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将成为生物教学的一大发展趋势。

一、基本概念界定

微课作为本文所选的主要教学手段,必须先要了解微课的内涵及其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使用这一教学手段,使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求与微课教学的特点很好地契合,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通常是指以视频为载体,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而丰富,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2. 核心概念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指对生物最基本、最核心本质的问题,即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遗传、进化和调节,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人和环境的关系等的认识或看法。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统领具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可行性分析

1. 学生易接受

大多数中学生认为“生物是一门副科”,不重视生物,再加上高中生物学知识点相对零散,比初中生物学知识更加抽象、难懂,这就使得学生对生物学没有兴趣,导致成绩“拖后腿”。然而,微课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生物学知识生动地展示出来,不仅可以使微观的事物宏观化、抽象的概念生动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在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观看微课视频,消化理念、概念性知识,佐证或积累事实性材料,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2. 教师易教学

与语文、数学科目相比,生物学课时分配相对较少,这就使得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较少安排探究性活动,或减少学生讨论交流和对一些与考试关系不大但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补充,从而导致生物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微课的使用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将具有探究意义的知识或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生物学内容做成微视频,供学生在课下学习。这样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内容易拓展

高中生物学知识点多而且零散,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不同的知識点做成不同风格的微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选择想要的视频进行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巧用微课,助力核心概念教学

1. 知识讲授型,理解概念

知识讲授型是传统的讲授法,是指教师针对某一个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知识点进行讲述,并将其录制成视频。比如,对“染色体组”的讲解,教师拿出一盒完整的扑克牌,在视频中展示并拿走其中的大王、小王,问同学:“还剩下多少张牌?剩下的牌有什么特点?”扑克牌按花色分组的话共有红桃、方块、黑桃和梅花4组,而且每组花色都包含有A、2、3、4、5、6、7、8、9、10、J、Q、K这13个数,即每组花色中都包含了这副牌里全部数字的种类(13种)。如果把这副扑克牌看作是一个细胞,一组中的13张牌就代表其中的13条染色体,它们的形态、大小和功能都不相同,而且包含了这个物种生长、发育全部的遗传信息,这样的一套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接着展示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染色体组。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物体的微观世界宏观化,而且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扑克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这个视频共7分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2. 问题答疑型,深化概念

问题答疑型是指教师为了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而制作的教学视频。例如,学习“染色体变异”这节内容后,学生会留下一些问题,其中一些还是学生认为问题很简单而羞于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做成微课,放到班级微信群里,让学生自己查缺补漏解决各自的困惑,达到进一步深化概念的作用。

3. 框架总结型,构建概念

概念图可以使学生把握重要概念及其上下位关系。例如,学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的内容之后,教师给出学生“基因”“染色体”“DNA”及“脱氧核苷酸”4个概念,由学生自主构建一个概念图。教师在检查学生所构建的概念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所列概念的上下位关系是否正确,还要关注概念之间的连接词是否准确。学生通过自我构建概念图的方式,将头脑中所构建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的生物学事实和普通概念的关系显性化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正确评价。

4. 实验探究型,内化概念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将核心概念内化于心。例如,在“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内容中,教材第一部分主要通过4组实验材料来说明细胞核的功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4组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学生自己可以作出总结:细胞核是生物体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学生是否已经真正理解细胞核的功能?在教师提问的时候,只要学生能举出相应的实例,说明学生对知识点已经掌握。其实,对4组实验材料的探究过程即为学生内化细胞核功能的过程。

5. 习题讲解型,延伸概念

例如,有关C3和C5含量变化的易错剖析,下图是一炎热晴朗夏日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点与B点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和C5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C)。

解析:本题难点一在于分析C点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为何下降?原因是炎热夏日的中午植物气孔关闭,减少水分的蒸腾作用(自我保护),同时也导致进入植物体内的CO2减少。难点二在于分析CO2的减少会导致C3、C5的含量如何变化。学生容易错误判断为D选项,认为光照强度降低,影响光反应阶段产物的产生,进而影响CO2的还原过程。学生首先要认真分析图,理解“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次要理解引起C3、C5的含量变化的原因。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是从CO2进入植物体内与C5结合形成C3开始的,即CO2的固定。此过程中C5作为反应为被大量消耗。暗反应过程中同时会发生C3的还原,此时,三碳化合物被大量消耗,部分C3转化成C5。故要研究C3、C5含量的变化需从来源和去路两头抓。本题BC段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是由于CO2浓度降低造成的。

例题解析结束后,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生活中如何利用这一原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呢?”教师在这里巧妙地利用习题将课本上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有利于学生思维中对概念的延伸和扩展。

四、思考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所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教师来说,掌握微课制作技术有一定难度,而且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自主地进行学习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应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微课教学系统;另一方面,教师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请班级里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帮忙,或者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组建社团,协助教师解决网络信息技术问题。这样不仅使得师生关系更融洽,而且学生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体会到自身的贡献与价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邓延敏.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2).

[2]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东平,魏丽娜.关于微课的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6,(3).

[4] 吕国裕.高中生物教学反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 谷辉.“翻转课堂”下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以“染色体变异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4,(19).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核心概念高中生物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