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017-03-21 00:01王敏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激励性课文

王敏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当堂授课外,引导小学生朗诵课文也是教学中的一大环节。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途径之一,同时也能使学生具备相当的朗读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从各个环节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策,助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感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4-02我国现代化城镇建设的发展,需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经济发展对建设的需求。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意蕴和思想的领会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描述和感情表达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朗读时间较少。语文朗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和教学要求,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而且,一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或者以讲代读,导致学生进行语文朗读的时间较少,或者没有进行朗读。例如,在教學过程中,通常课堂的时间是40分钟,可是学生进行语文课文朗读的时间却不足5分钟,缺乏一定的朗读训练。教师急于进行新的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在课文还未朗读完,或者还没有理解的时候,接受新的教学知识,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实现朗读教学的效果。

1.2缺乏明确的朗读目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学生都在按照要求进行课文朗读,看似和认真,但是很多学生基本上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因为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是很全面,不能自己对课文设置朗读目标。因此,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明确的告诉学生语文朗读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1.3朗读的范围较小。教师在进行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抽查性的朗读、朗读的讲解和提问及回答,或者有感情的朗读,都只针对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朗读的课文也是固定的,这样就造成朗读范围较小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很多学生都没有得到朗读训练,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不能实现语文朗读的教学效果。

2.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朗读积极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懂得朗读的重要性,还要采用多种形式培养他们浓厚的朗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乐读。在课堂上较为普遍有效且能具体运用的朗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创设情境法"和"表演朗读法"。"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以境激情,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表演朗读法是通过声情并茂、移情式的角色朗读使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有更深的把握,在情境烘托下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2.2结合学生学段、文章文体的特点提高朗读技巧。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年龄特点进行。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在侧重点或训练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较少,对句子结构也不熟悉,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渗入语言分析与意义解释,而要以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的方式。此外,低年段的学生适合直观地感知事物,可运用"图文并茂"法,即看图说话,指导朗读。其次,中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水平已经有所提高,理解能力有所增强,词汇量也在增多。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正确处理朗读与默读之间的关系,要突出对一些优美语句、经典语句的重点读、反复读,要强调对核心与关键语句的咏读,指导学生用情读、用心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在现行的小学阅读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文体类型,包括记事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体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如:童话和寓言文体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很鲜明,每一篇文章至少有两个人物形象,且多半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出现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分组朗读课文,注意夸张、诙谐的语言效果。

2.3强化朗读评价。朗读评价是朗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一般说来,朗读评价可分为两种:艺术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艺术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朗读不作直接的一般性的评价语句,而是结合课文情境的具体特点、要求对学生的朗读作出信息反馈,引导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感悟课文的文采魅力,以至形成学生高水平的自我评价。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智慧与指导策略;第二,激励性评价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肯定、激励的原则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给予赏识与积极的评价,体现学生的发展性需要。如学生朗读总体上不错时,要给以充分的肯定与赞扬,也要指明改进的方向;如当学生的朗读有较大瑕疵时,教师可从其他方面给以鼓励,"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很用心地读,充满了情感","你能大胆举手,就是一大进步"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着期待与关爱,总能从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当然,提倡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并不是在课堂中滥用,缺乏针对性,而是要求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时,注意语言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评价合理、适时、适度。

3.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知识的掌握非常的重要,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努力的探索,为小学语文的教育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的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吕新红.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朗读教学(J)科教园地。

[2]张洁近.十年语文朗读教学研究述评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4月第19卷第4期。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激励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背课文的小偷
《青铜葵花》选段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