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点尝试

2017-03-22 11:37卢小柱
教师·上 2017年2期
关键词:物理课堂创新教育新课程

卢小柱

摘 要:文章从作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入手,着重讲述了在中学物理课堂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课堂;创新教育

新課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很多年了,其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到目前为止,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要探索下去的课题。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与快乐

在现在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当今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教师为了尽量多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讲授的时间通常占了整个课堂的80%以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成了装载知识的机器,少数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认真听讲,还把听不懂的内容留到课后去消化,但多数基础不好的学生则收获甚微。

打个比喻,老师和学生一起去摘梨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一个人上树去打梨子,学生们则拿着袋子在树下接梨子,结果梨子是全部打下来了,老师也筋疲力尽了,但学生的口袋中装了多少梨子却是个问号,甚至口袋中的梨子还不如掉在地上浪费的多,即使渴求知识的学生拿着“大麻袋”去接,但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打下来的梨子残缺不全,有的还被打坏了。但是,如果改变方法,即老师不上树,而让全体学生自己上树去摘,情况会怎样呢?结果可能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观察能力不同,树上的梨子可能只被摘了一点点,或者只摘了表面上的一些,或者只摘掉大的,或者只摘了熟透了的,等等。虽然树上的梨子可能没摘完,但学生口袋中的梨子比站在地面上接时肯定要多(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学生要少)。而且由于这些梨子都是学生自己挑选的,是经过了一番思索和研究后才摘下来的,对于那些没有熟透的,或是被虫子咬坏的,或者认为不满意的,或者没有观察到的梨子可能就留在树上。因此,学生对自己袋中的梨子都了如指掌,不需要回家后再次挑选(即不需要课后再去学),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了获取劳动成果的成功与快乐。至于教师,只需站在地面上指导学生摘梨子的方法和让学生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就行了。这也正是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前者获取的主要是知识,后者获取的主要是能力。

基于这样的道理,我们就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大胆放开,努力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与喜悦。笔者认为,不需要从头至尾地讲解知识,而改为由学生自己去品读教材,去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并理解、自主“消化”和“吸收”。比如,笔者在教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1第一章的内容“运动的描述”时,主要就是带领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概念、规律;指点学生分析每个段落的意思、物理思想,并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以理解;对于不太清楚的知识,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基本上掌握了教学的内容,这样做虽然表面上看可能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深度,但其实际效果却要好得多,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获取的知识,是经过了“挑选”和“消化”了的知识。学生从头至尾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因而理解透彻、记忆牢固。教师只需要“指点迷津”和“解惑”就行了。

二、让学生主动实践,检验知识

通常讲“事实胜于雄辩”“百闻不如一见”。由于物理教材上的内容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知识,一般都经过了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等的辩证唯物主义过程,因而属于知识的范畴。但学生没有参与这些知识的获取过程,因此不容易理解这些知识。但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多参与实践和实验。特别是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因此,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多让学生亲自参与,让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知识。

比如,在讲授“力的合成与分解”时,我一般把弹簧秤等实验器材搬进教室,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进行探讨,看看合力与分力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讲“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进实验室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打出纸带,分析纸带,画出速度-时间图线,并得出结论;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我也是先让学生进实验室,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等等。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以致用、检验知识。总之,学生通过实践,一方面检验了知识的可信性,另一方面也感受了知识给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带来的伟大成就和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乐趣,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让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创新

反映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其能否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我们相信“提不出问题的学生绝对不是一个有创新性的学生”。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创新,这样做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

比如,我在讲“增透膜的原理”时,讲到“当入射光照到镜头时,如果从薄膜前后两表面反射来的两列光波其路程差恰好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两列波便产生相消干涉,从而大大加强了透射光的强度,达到了增透的目的”。当场就有学生提出问题:“光既然被反射出来了,为什么可以增强透射光的强度呢?”又比如,当我讲“加速度的概念”时,讲到“物体速度的增量与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时,有个调皮的学生提出来“物体速度的减少量与时间的比值是不是叫减速度”,引起哄堂大笑。还比如,在讲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时,振针与纸带之间由于摩擦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就有学生提出来“有没有不产生摩擦的打点方法呢”,引发学生一片讨论的热潮。当然,日常课堂中提问内容和形式比上面的几个例子要丰富得多,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就会有创造性提问的热情,学生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高。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每节课后让每个学生提出一个创新设计或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创意,或者命制一个有趣味的题目,或者对某些疑难现象作出新的解说,或对教材提出质疑和改进意见,或提出新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改进以及新的解题方法技巧,或新的产品设计方案,等等。只要是通过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运用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由自己设计的东西均可。这样不仅达到了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

四、让学生学会评价,培养其科学、严谨、务实的精神

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者练习的解答是否正确与科学,由学生自己去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原因。具体的做法是:先将学生的解答或者作业、设想,放在视频展台上展示,让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然后寻找其优缺点与不足。教师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提出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全班同学学习;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改进。这样既规范了解题,摒弃了不足,更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务实的学习习惯。

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等也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之间、组与组之间交换评价和打分,并上黑板进行讲评。既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让其学习他人的长处,达到作业与考试的目的。

总之,物理课堂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大胆地探索、不懈地实验,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物理课堂创新教育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物理课堂需要“三笑”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