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节制

2017-03-22 09:04王转转沈永福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卫灵公子路言行

王转转,沈永福

孔子论节制

王转转,沈永福

节制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靠理性调控与支配情感、欲望的美德,是人们道德自主、自律的典型特征,也是调节个人行为的基本原则。孔子节制的伦理思想既包括对内在情感与欲望的自主自控,也包括对言行的自我调节与控制。孔子节制伦理思想研究对于当代公民的德性养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节制;德性

节制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德性要求,是人们道德自律和道德意志品质的具体表现,也是个体人生价值实现和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中西方伦理思想史都将节制视为重要的德目,理论资源极为丰富。古希腊将节制视为“四主德”之一,柏拉图将节制看作是城邦和公民个体的德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节制对人的重要作用在于不做明知不当做的事。基督教将节制视为个人直面上帝的重要律令。先秦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节制思想。孔子更是从情感、欲望、言行等方面探讨节制的重要性。研究孔子节制的伦理思想,对加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规范公民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论情感节制

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包尔生曾说过:“节制是全部道德德性的基本条件,是全部人类价值的基本前提,甚至是人类本性的基本特征。”[1]节制作为一种美德,首先表现为情感节制。而人作为情感的主体,具有丰富的情感及表达方式。过或不及的情感表达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大学》在论及“情”时说:“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2]255意思是受不良情绪的干扰会使人心得不到端正,无法实现“身修”。因此,孔子主张一种温和圆融的情感表达,节制以下四种不当的情感。

其一是节制愤怒。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孔子认为只有他可以做到“不迁怒,不贰过”[3]129(《论语·雍也》)。所谓“不迁怒”,就是“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4]74。朱熹认为,颜回的愤怒在物不在己,而且他能在自己内心化解愤怒,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可以“不迁怒”。但对于“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一般人来说,愤怒是面对侮辱或欺骗、挫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情感状态。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性格率真豁达,但其一大缺点就是易怒。宋国人误将孔子视为阳虎,欲杀掉孔子时,子路生气地欲与人搏斗,孔子感叹即使讲求仁义的人也难以避免这世俗的习气。可见,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愤怒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是人们对人或物的一种情感宣泄。适度的愤怒可以捍卫自身利益,避免他人的侵犯,但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孔子主张“忿思难”[3]407(《论语·季氏》),就是指愤怒要考虑后患,不要被私意所蒙蔽,能平稳地度过艰辛,能以谦和之心化解凶暴,即使愤怒也不为愤怒所牵累。

其二是节制骄傲。骄傲通常是自负、自满者的表现,富易生骄、恃宠生骄是骄傲的来源,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则是骄傲者的表现。对于骄傲,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3]196(《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即使有“才”“美”之德,一旦骄傲,其余之德就可归零。除此之外,“骄”“泰”还是判断君子小人的一个考量因素。“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3]325(《论语·子路》)小人一般恃才傲物,唯恐失去已有的东西,于是心常戚戚,所以通常的表现是内心越缺乏什么越炫耀什么。相比于“才”“美”,孔子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德性,德性才是关乎个人良善生活的一个因素。此外,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所招致的“损”,损害的不只是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是亲人朋友的信任与依靠。所以“贫能无谄,富能无骄,此皆知所自守矣,然犹未忘乎贫富”[3]17。

其三是节制思忖。“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3]118(《论语·公冶长》)这是要求人们节制思忖。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4]71“思”是理性指导下的一种思维活动,也是圣人君子人格修养的必经之道。“内自省”“反求诸己”都是以思作为开端的,所以“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过分忧思容易掺杂个人私心杂念,引发个人私欲。而且,过分思忖的人,往往优柔寡断,无所定立,所以孔子主张节制思忖。朱熹也主张君子格物穷理贵在果断,不可以崇尚多思。节制思忖要“预则立”,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也要临事不惧,从容应对。

其四是节制忧愁。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忧道不忧贫”[3]389(《论语·卫灵公》),是说君子只忧虑“道”的获得而不担忧自己身处贫困;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3]155(《论语·述而》)。这是他担忧为学不够精进,品德修养不够精深,唯恐有所失。可见,君子忧虑的往往是道德理想的实现,对于“一箪食,一瓢饮”看似破败的生活却能安贫乐道。人何以能做到无忧?一方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378(《论语·卫灵公》),唯有远虑者,能“好谋而成”[3]161(《论语·述而》);另一方面,君子要气禀贞定,能随遇而安,这样才能做到“坦荡荡”[3]184(《论语·述而》),“不忧不惧”[3]285(《论语·颜渊》)。

孔子主张温和圆润的情感表达,节制消极悲观的情感。在他看来,节制自己的过分情感不仅要靠个人理性发挥作用,还要让自身保持身心健康。而且,适当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对于消解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大有裨益,但过度的情绪表达不仅伤身,还会对人格和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268由此,中庸作为一种节制思想,其关键在于把握“度”,纵使是对快乐的追求也要满足在“度”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西塞罗说:“人是唯一能感知秩序和礼节并知道如何节制言行的动物。其实就是说人是唯一能把握好‘度’的动物,是可以靠理性支配节制情感的。”[5]对于当代公民来说,中庸作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性,做到头脑清醒,不冲动、不偏执。

二、孔子论欲望节制

斯宾诺莎说:“人类最无力控制的莫过于他们的舌头,而最不能做到的,莫过于节制他们的欲望。”[6]对待欲望,历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禁欲和纵欲。以禁欲为代表的后期宋明理学压抑人性,以纵欲为代表的魏晋玄学放浪形骸。唯有节制欲望才能使欲望道德化、合理化。孔子并不反对欲望的存在。以“富”“贵”为例,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3]80(《论语·里仁》)他承认富贵欲望的合理存在,但主张以“道”的方式获得,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样,在食、利、权、色方面,孔子主张“过犹不及”[3]268(《论语·先进》),主张对人的欲望进行理性自觉的控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节好食。在饮食方面,孔子对食物的质、量及烹饪有较高的要求:“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3]242-243(《论语·乡党》)谢氏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4]109所以君子不是以美食为求,他对食物的严苛是出于对自身养气、养生的考虑。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3]389(《论语·卫灵公》)君子在谋道时兼可谋食,但谋食不可兼谋道。他赞扬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3]137(《论语·雍也》),也自得其乐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3]166(《论语·述而》)。由此看来,食欲的满足远远不足以与得道的满足相提并论,因为,孔子向往的是寻孔颜乐处的怡然自得。

其二是节好利。对于财物,孔子没有完全摒弃,而是主张以“道”的方式处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3]80(《论语·里仁》)反之,如果放纵自身求财求利的欲望,则会“放于利而行,多怨”[3]87(《论语·里仁》)。所以,他认为君子求利若能符合仁道,处常境而不疏忽,遇变故而不摇移,那对于利害得失自然无怨。孔子弟子子贡,擅长做生意,但他不沉迷于求利,而是辗转于文、政、商三界,虽然家累千金,但还能游走于各诸侯国建言献策,而且个人学识、品性还能深得孔子的喜爱。所以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3]162(《论语·述而》)可见,他奉行的是一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主张节制贪得无厌的求利之心。“见利思义”[3]336“义然后取”[3]338(《论语·宪问》),以“义”为准则判断财货是否可求,这样才可以节制人的好利之心。

其三是节好权。对待权欲,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3]295(《论语·颜渊》)而且,孔子更强调上位者的德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3]297(《论语·颜渊》)居高位的人如能节制权欲,仁政爱民,则民也会受到上位者的感化。“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3]315(《论语·子路》)掌握政权的人如果不能正其身,不能以德服人,在下位者就会上行下效,影响整个国家的民风。所以,节制权欲、以德服人才会使在下位者心悦诚服。而且统治者只有谨慎权量,审查法度,力求公平,这样才可推行四方之政,即“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3]479(《论语·尧曰》)。具体来说,就是一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397(《论语·季氏》),避免两极分化和社会的不和谐;二要正人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310(《论语·子路》);三要举贤纳谏,“赦小过,举贤才”[3]305(《论语·子路》)。这样才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其四是节好色。孔子在协助鲁定公治理国家时,人民安居乐业。齐国人认为孔子为政必然会雄霸一方,他们担心被鲁国吞并,于是在齐国挑选八十名女子送给定公,定公接受了八十名女子之后,三日不听政。于是孔子离开鲁国,说:“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7]所以,孔子主张节制好色。同样的,卫灵公沉迷于南子的美色,致使国政大权流落到南子手里。于是孔子感叹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3]379(《论语·卫灵公》)孔子这里将“好德”与“好色”类比,实则是希望仁人君子追求德性就像能遵循自己的本性那样,自然而然。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真理学问的决心,似乎都不及对物欲的追求。孔子这里提到的节好色,就是要让人们自我反省,回归正途。除此之外,孔子还将“色”界定在“三戒”之内:“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3]404(《论语·季氏》)少之时,人立志有为,但不可忘记有戒,所以,孔子劝诫年轻人不可沉迷于美色。

“有的欲望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所自然拥有的基本欲望;有的欲望则是对快乐的沉溺甚至邪恶的欲求。”[8]邪恶的欲求可以让人成为欲望的奴隶,但节制可以让我们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保持人的自尊。节制作为一种靠理性实现自我约束的美德,不仅有利于公民人格理想的塑造,而且对加强公民道德修养有重大意义。所以,孔子主张在食、利、权、色四个方面节制。具体来讲就是应该以“义”为准则判断个人的欲望是否合理,“见利思义”[3]336“义然后取”[3]338(《论语·宪问》)。将“义”作为道德价值行为善恶的评价标准,并择善而从,人才可能过一种良善的生活。而且,“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3]85(《论语·里仁》),这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什么是专注的,也没有一定要去反对的,一切只需符合“义”即可。

三、 孔子论言行节制

节制作为个体德性,在内表现为对情感欲望的合理调控,在外表现为言谈举止的自律与控制。对于言行,孔子有很多的论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3]108(《论语·公冶长》)在他看来,言行不仅表现为个人的礼仪修养,还是人本性的一种外化。所以在具体论及言行时,孔子主张谨言慎行,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反对巧言,主张慎言。孔子认为“巧言乱德”[3]387(《论语·卫灵公》)。“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3]123(《论语·公冶长》)嘴里说着奉承的话,脸上装出讨喜的面色,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以求取悦他人,这种行为完全是可耻的。“巧言令色,鲜矣仁。”[3]5(《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那些笑里藏刀、夸夸其谈的人实质上是没有仁德的伪君子。因此,孔子主张言行方面应该“敏于事而慎于言”[3]16(《论语·学而》)。如何才能做到呢?一方面,他主张言行要符合“礼”的要求,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281(《论语·颜渊》)。如果能在视、听、言、动等方面都符合“礼”的要求,那人在克己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成己。“于约束抑制中得见己心之自由广大,于恭敬辞让中得见几心之恻怛高明,循此以往,将见己心充塞于天地,流行于万类。天下之大,凡所接触,全与己心痛痒相关,血脉相通,而‘天下归仁’之境界,即于此而达。岂只在社会现行礼俗之细节处规行矩步?”[3]283另一方面,言行要体现“诚”。“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2]29(《中庸》)人心必得有实,一旦不实,则即使有所为也好像没有一样,所以君子必须以诚待人。

其二反对轻言,主张不失言。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3]96(《论语·里仁》)如果轻言而不能躬行,就可算作可耻。如何做到不轻言?孔子认为,一方面,要辨别言行的对象。“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3]374(《论语·卫灵公》)君子贵在识人,不识人则有可能“失言”,这样因“失言”而导致“失人”就会得不偿失。另一方面,要注意时机。“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3]403(《论语·季氏》)君子言行必知敬,如果没有敬意,就可算作不自知。所以孔子主张“纳于言而敏于行”[3]97(《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3]34(《论语·为政》)。《孔子家语》中也记载了儒者的德性:“儒有居处其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9]所以真正的儒者是能做到不轻言、不失言、不妄言,知行合一的。

其三反对怠慢,提倡恭敬。孔子在言行方面主张“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3]475(《论语·尧曰》)。他认为言行如果怠慢,不仅是对他人不尊重,还会使自己远离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而且,仁道即人道,是指人与人相处之道。人道以忠信恭敬为本,失本则亦失人。所以,他主张君子在言行方面应该持一种恭敬的态度。这种恭敬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居处恭,执事敬”[3]319(《论语·子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3]114(《论语·公冶长》)。当然,这种恭敬之心也要以礼为标准。“恭近于礼,远耻辱也。”[3]15(《论语·学而》)恭敬还须合礼,否则就接近于耻辱,而且还有谄媚之嫌疑。与人交际,应当慎始,而后可以善终。

其四反对争斗,提倡礼让。子曰:“君子矜而不争。”[3]383(《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说君子庄重自持,无乖戾之心,故不争。他反对争斗,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3]404(《论语·季氏》)。他也反对说话咄咄逼人不懂得变通。孔子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在一起讨论各自的志向,孔子听完子路的志向之后笑了,曾晳问孔子:“夫子何哂由也?”子曰:“其言不让,是故哂之。”[3]277(《论语·先进》)由此观之,孔子特别注重言行方面的谦让。他称颂泰伯为“至德”,“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186(《论语·泰伯》)。不过孔子的礼让态度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例如在行“仁”方面就主张“当仁不让于师”[3]392(《论语·卫灵公》),事关仁德之事,必不能让,这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仁德的重视。

“节制强调一个人要能控制自己,在视听言动方面都能够遵从礼义道德;要求在对待财务方面,取用有节,消费有度。能把道义放在首位,能以义制利、以义导欲的人,就是一个能够战胜自我的人,也是一个能够有伟大成就的人。”[10]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规范言行就显得十分重要。孔子节制言行的思想对于当代公民的言行规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人们的言行要受礼的约束与规范,“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3]149(《论语·雍也》);另一方面,人们的言行要恭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3]372(《论语·卫灵公》)

古希腊人认为,人性之中既有欲望也有感情,满足情欲得到快乐,反之则为痛苦。趋乐避苦是人的一大本性,还具有自我膨胀的特性,会阻碍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以,必须驯服欲望、克制感情。加之,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幸福的本质是某种目标的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以节制为依托,所以自觉遵守有关节制的具体准则有助于当代公民过上一种良善的生活。

[1]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06.

[2]论语·大学·中庸[M].朱熹,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钱穆.论语新解[M].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5]西塞罗.有节制的生活[M]. 徐奕春,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1.

[6]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2.

[7]司马迁.史记:第六册[M].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3:2312.

[8]陈玮:亚里士多德论人类欲望的三种形式及其统一[J].道德与文明,2011(3):68-73.

[9]迟双明.孔子家语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23.

[10]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50.

OnSelf-masterybyConfucius

Wang Zhuanzhuan,Shen Yongfu

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ethics, self-mastery is the virtue of regulating emotions and dominating desires by reason, a typical feature of human ethic autonomy and self-discipline, as well a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regulating personal behaviors. Self-mastery by Confucius includes autonomy and self-control of internal emotions and desires, self-adjustment and control of one’s words and behavior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itizens’ virtues.

王转转,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沈永福,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公民道德意志品质研究”(14ZXB013);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PXM2017_014203_500008)。

B222.2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5.002

2017-07-08;责任编辑:陈鸿)

KeywordsConfucius; self-mastery; virtues

猜你喜欢
卫灵公子路言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弥子瑕是对是错?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不欺暗室
语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出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