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说课

2017-03-23 02:09王春蕊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羊讲故事儿歌

王春蕊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围绕童话故事选材的。《狼和小羊》这个小故事选自《伊索寓言》,是学生听(读)故事、讲故事的好素材。因为这个小故事具有以下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精练,但是寓意深刻,对话描写形象、生动,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这个小故事主要采取了“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学识字(写字)”的模式展开教学。

【板块一】听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这个环节主要分以下三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听故事,了解课文中的主人公都有谁,并指导书写“狼”字。学生根据教师贴出的动物头像,了解到故事的主人公是狼和小羊,教师顺势指导书写“狼”字。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儿歌识记的方法:“狼”字弯弯反犬旁,反犬右边是个“良”,“良”字头顶有个

点,捺画一定要舒展。

第二步,听故事,了解故事的发生。课件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句,指导学生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正确讲述故事发生的部分。

第三步,听故事,了解故事梗概。播放故事的录音,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狼和小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听故事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有效方式。课伊始引导学生听故事,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故事情境,并能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记。引导学生说说故事的梗概,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听的情况,为接下去有的放矢地指导讲故事做了前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块二】读故事,正确讲述故事

这个环节主要分以下五步走:

第一步,完整读故事,认识、理解“找碴儿”和“争辩”。“狼为了吃掉小羊,都做了哪些事情呢?自己去把故事读一读吧。”简简单单一句话,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激发再次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出示故事中的词语“找碴儿”和“争辩”,采用不同的策略识记这两个词语。“找碴儿”主要采用理解的方式,问学生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争辩”采用的是如何记住“辩”字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给出“两个‘辛字在说话,说着话争论它”。理解这两个词语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大意,为进一步了解“狼”这一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接下去讲好故事的第一次对话埋下伏笔。

第二步,读故事的第2、3自然段,讲好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在指导学生讲好故事的这一部分的时候,做到分步实施。在读好狼的话时,主要是抓住这部分对话中的“找碴儿”和“!”读出狼的语气;而小羊则主要运用做动作体验“吃了一惊”和为“温和”找近义词的策略,引导学生读出两个主人公不同的语气。在指导的过程中,淡化理解的痕迹,重点词语和关键标点符号都要在指导学生讲好故事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出来,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悄悄”理解。理解后再来讲故事,自然就是声情并茂、角色特点鲜明了。

在学生把握好每一个角色的特点后,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好第1~3自然段。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反问句的表达特点。课件出示“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说出是否听明白小羊的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上下文自然能够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说出这句话实际表达的意思,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小羊的第一句话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小羊怎么就不会弄脏狼的水呢?”采用读故事、贴图画、讲故事的形式,理解“上游、下游”,在这样的基础上分角色讲故事就更加生动、有趣了。狼的凶相、小羊的温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就一览无余。

第三步,读故事的第4、5自然段,讲好狼和小羊的第二次对话。这次的对话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阅读、同桌互相练讲的策略进行,并且要求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能够做到狼像狼,羊像羊。为了达到这样一个要求,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了“气冲冲”表现出狼的凶恶,“可怜”“喊”突出展现了小羊的可怜。

第四步,听故事第6自然段,讲好狼和小羊的最后一次对话。因为前面两次对话采用的都是读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接下去再来读故事,学生难免会有些疲惫。为了调控课堂节奏和学生情绪,采取听故事的形式,再来引导学生讲好这部分故事。

第五步,再读故事,完整讲故事。在分步读故事、讲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回读故事,再次和生字见面,并且为讲好故事做充分准备。在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并引导学生讲出对两个主人公的看法——“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狼?什么样的羊?”顺势小结:大家通过读故事知道了对狼这样凶残、只知道干壞事的家伙来说,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板块三】认识并指导书写生字

这个板块由两步组成:第一步是读儿歌,巩固生字;第二步是通过形近字比较、字形古今对照认识、书写生字。

第一步,读儿歌,巩固生字。

绿油油的草丛旁,

有一条清清的河。

上游,一匹饥饿的大灰狼。

下游,一只温和的小小羊。

凶恶的狼盯着喝水的羊,

口水哗啦啦地往下淌。

狼要吃羊,羊争辩忙。

一次找碴,把水脏;

二次找碴,骂经常;

三次找碴,扑小羊;

阴险的狼,可怜的羊。

故事道理记心上;

坏蛋做事不讲理,

机智斗争做到底!

这首儿歌中,包含了课文中的大部分生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生字和学生再次见面,是为了巩固识字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一举两得。

第二步主要识记和指导书写“惊”“经”“弄”“争”四个生字。

惊 经

吃( ) ( )常

( )吓 ( )过

引导学生先进行选词填空,并比较两个字的异同。知道“惊”是心里害怕,是一种心情,所以是“忄”;“经”是织布时的竖线,所以是绞丝旁。

在指导“弄”和“争”字的时候,书写篆书的“弄”和“争”字。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交流:这两个是什么字?为什么?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弄”:“王”在古代指“美玉”,两只手捧着美玉正在欣赏、把玩(翻来覆去地看)。“争”:上面一只手,下面又是一只手,两只手在干什么?(在争抢东西)

最后,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这四个生字,并进行点评。生字的学习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的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音”和“形”上。因此,形近字比较、古今文字对照,都是学习生字的有效策略,并且小儿歌的呈现既是和生字的再次见面,又可以巩固识字的效果。另外,在课堂讲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下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小羊讲故事儿歌
毛茸茸的小羊
小羊不吃菜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讲故事
儿歌6首等
念儿歌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