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理念的实践

2017-03-23 02:12王倩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谚词串果树

王倩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新教师。自工作以来,一直在“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双重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所观摩过的运用“雙重点”教学理念教学的课堂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然而,我自己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个问题: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简明晰,这样挤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使得学生几乎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既全文复述又学写生字的任务。通过同事帮我评课以及自己的反思,我发现语言不精简的背后是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的问题。科学的教学理念一定要贯彻到每堂课的每个教学目标中。我在实践中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一定要把时间和“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让自己“撤”出来,不要占学生的时间!这样就要求自己课堂上“说话”要在必要范围内减少到最少。

2015~2016年上学期我执教过一节《狐狸和乌鸦》,通过宋道晔老师的点评,我发现了自己关于“文本处理”的一个误区:“双重点”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远远重于理解内容和分析文章,这是对学生说的,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剖析文本的内涵。因为教师一旦没有“吃透”文章,就很容易把课上得扁平,带给学生的则是语言思维含量不高,造成学生在一堂课中语言学习是低水平认知。在备《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循着教参的思路走,一路把学生引到了“狐狸十分狡猾,就想着不劳而获……”其实,狐狸的狡猾就像是小孩子的恶作剧,只是想耍个小聪明得到乌鸦嘴里的肉而已,并没有多么恶劣。给学生建立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观念并不可取,学生需要从小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再一例是我们校长听过的一节《小鹰学飞》,课后她给了我这样的意见:小鹰三次学飞,一次比一次飞得高,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写作的结构上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但你在课上没有点明这种“递进”,讲述的层次也没能很好地展开,学生记忆小鹰学飞过程的印象恐怕就没有那么深刻,也影响了复述故事的效率。

怎样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暗示自己:能说一句话绝不说成两句,不重复。除了这种心理暗示,我还设计了跟踪量化表,在试讲《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就用到了这张表,请听课的老师格外帮我注意这点。在什么程度上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复述语言来感知文本内涵?对于文本的处理,我则是通过在与师父的交流中,一步步知道给学生“点”到什么程度就足矣。点多了显得难、学生不易接受,没有必要;点少了则不能帮助学生建立文本的脉络。

2015~2016年第二学期是我工作的第二年,进入到了执教研究课的阶段。我选择了文本较长的《猴子种果树》一课作为执教研究课的题目,特意“为难”一下自己。长文本的故事带来的最大挑战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克服的难题:如何在40分钟内,让学生在反复听、读和复述的基础上完整地把故事讲下来,同时还要让学生随文穿插识字并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新学的字。另外,我对倾听教学很有兴趣,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多种类型的听力游戏,很想在实际上课时检验一下这些设计是否有效。然而,在准备这节研究课的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一稿“理想化”“大容量”的教案经过两次试讲后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如何在理念与实践经验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也就是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

我试讲了两次《猴子种果树》一课。第一次试讲时,诵读词串之前先做了有规律的听写:一共四组词语,每组四个。每组词语只读一遍,要求把一组词语听完、记清楚再默写,不是听一个词语写一个词语。训练的意图在于锻炼学生的短时记忆、有规律的记忆方法以及听的专注力。这次试讲,我发现听写词串进行得比较困难,一共16个词语,写出词语最多的学生也只写了12个,以前没接触过这种训练的学生显得很吃力。有些学生的情绪甚至受到影响,最明显的是,有一个学生因为听记不下来,当场就哭了。另外,听写加上修改的时间总计达到12分钟还要多,挤占了部分练写生字的时间。

所以,第二次试讲我就放弃了听写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诵读词串。每一组词串都是同一类词语,因此,我引导学生归纳、说出这组词语都是“什么”。比如: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樱桃好吃树难栽,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词语都叫“农谚”,顺势让学生说一说这几条农谚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出“农谚”就是……课后,听课的老师指出:从量表来看,读词串部分用时达到11分钟,然而却没点明读词串与记忆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反复读这些词串。学生分段讲故事时,能看出还是有学生对农谚的顺序和表示“没有耐心”的词语混淆不清,或是记错先后顺序,或是复述第二、第三次对话时还用第一次对话中的语句。也就是说,学生讲故事并不那么准确、流利。

第二次试讲结束后,我还是有些担心是否能够在40分钟内让学生学会准确地把故事完整讲下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想,关键要抓住故事里出现的“农谚”,在读词串的时候要提醒学生:记清楚这些农谚的先后顺序,越往后数字越小,种果树要花的时间越短。让我稍有信心的是,听课的老师反馈说,我的教学语言变得简洁了许多,不再有重复或者较难理解的话语了,而且讲故事的语言(包括范读的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我希望能够在研究课上完整地呈现自己对听、说、读、写教学的想法,看看这些想法是否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所以,我也设计了第二课时:(学生)完整讲故事——(教师)找出语言训练点,(学生)练习仿说——看动画片《小猫钓鱼》(56秒),用《猴子种果树》中重复出现的语言结构以及词语来改写动画片中的片段。第一次试讲时,我给学生介绍了用三个或多个对话回合展开故事的好处和方法,然后让学生为《小猫钓鱼》补写。但在学生实际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本身就不行。一是没有注意到《猴子种果树》里的句子可以迁移到自己的片段里;二是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每个对话回合里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达“没耐心”的意思,我们的学生在不同的对话中却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我发现这两点问题的根源在于我没有点明故事原文用词的丰富性,也没有引导学生注意仿照原文。

所以,我第二次试讲“写话”这一课时的时候,没有再讲解“三个来回的对话使故事更有趣、丰富,让小猫看来更没耐心”,而是放到了学生两次修改片段之后,让学生对比、发现自己补写后的故事跟原来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这次,我把习作指导的重点,放在“课内外迁移和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意思,避免语言重复、乏味”上。从学生当堂练笔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注意到了借用《猴子种果树》里面三只小鸟分别与猴子对话时的句子和词语来写屡次没有耐心钓鱼的小猫。但为了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说着类似的话:“同学们可以把《猴子种果树》里的对话中的句子和词语搬到《小猫钓鱼》里。”第二课时上完,由于说话太多,我感到很累。听课的老师也指出了这一点并且提了一个特别棒的建议,就是把《猴子种果树》中反复出现了三次的同一语言结构排到同一页课件上,就像引导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时一样,来引导学生仿照故事中的语言结构补写《小猫钓鱼》的片段。当时,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自己早先怎么就没想到呢!

再次执教这节研究课,上完课后,我只觉得整个流程比较顺。开心的是第一课时我一点都没有拖堂,帮助学生做到了完整、流利地讲故事并且学写了两个生字,这两项任务都做完时距离下课竟然还有两分钟。第二课时,我对帮助学生评改片段及改后再评环节还比较满意,但是引导的过程仍然感到有点累。课后,宋老师现场点评,肯定了我对“双重点”教学理念的思考和尝试,并提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随文识字做得还不到位,比如在归纳出“农谚”之后,应该顺势问一问学生:“谚”字跟哪个字很像?学生就会想到“颜色”的“颜”,说一说“谚”的偏旁是言字旁,所以这个字和“说话、话语”有关。教师这时再说或者引导学生说“农谚”的意思,再读几遍“农谚”,那么学生也就能牢牢记住这个“谚”字的音、义、形了。这使我对随文识字该如何教学有了切身的体会。对于写话的教学设计来说,为一个动画片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但是不如直接续写这个故事更方便学生仿写原文。比如,“又一年春天到了,猴子又来种果树,这次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顺着这个题目,学生自然而然会迁移课内的语言,甚至农谚也能用进去。这一课中,学生重点要积累的就是这几条“农谚”,如果能在片段中写一写那是很棒的。我一下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舍近求远、事倍功半”了。对于课堂上的不足,宋老师还提到两点:一是学生练写生字还可以留再长一点时间。我想我提前上完课“多出来的两分钟”就是差在这里了。再一点便是这堂课有点赶,感觉有点硬。这一下让我想起佐藤学先生点评他观察课堂时最常用的词语“舒服”。一堂课应让学生感到舒服、柔软、安全。在这种舒适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沉浸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于心,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训练上。我想,这对我而言是新的挑战。让自己的课堂变得舒服、柔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设计,雕琢自己的教学艺术,锤炼自己的性格,让自己更加包容和平和,当这一切都锻炼到位的时候,我相信我的课堂也会让人感到舒服的!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东川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农谚词串果树
小鸟和果树
果树为何嫁接后才能结出好果子
小学语文词串教学之浅见
小学语文词串教学之浅见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词串识字”应当有相对刚性的评价指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串的设计
吃老鼠的糖果树
我给“农谚”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