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歌谣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群体参与性

2017-03-23 20:46石莉芬
青年文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水族

摘 要:水族歌谣是水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纺织歌谣是水族劳动民歌类型之一。纺织歌谣与水族漫长的小农经济社会有关,与水族丰富的染织技艺和服饰类型紧密关联,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水族农村妇女纺织生产生活的一面明镜。本文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纺织歌谣材料,进而对歌谣的掌握人群、认知程度及传承情况作初步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水族;纺织歌谣;掌握人群;认知程度;传承思考

作者简介:石莉芬(1990-),女,水族,贵州三都县人,贵州民族大学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3

一、水族与水族歌谣

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水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水族人口接近全国水族总人口的半数。其余的水族主要散居于贵州的独山、荔波、都匀、丹寨、雷山、榕江、从江、福泉、凯里、黎平等县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河池地区,以及云南东部的富源县古敢乡一带,本文主要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村寨村民作为调查对象。水歌载体是水语,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民间流传的歌谣极其丰富多彩,歌手人才辈出,素有“唱起歌,有江涛流海”之势。按其内容分类则有开天辟地歌(造人歌)、迁徙歌、生产歌(劳动歌)、风物歌、风俗歌、酒歌、苦歌、情歌、丧葬歌、婚嫁歌、姨娘歌、逃难歌、庆贺歌等等。水族歌谣的曲调变化虽然不大,旋律较简约,其句式为七言句三四式。[1]

桪先生认为:“有些劳动歌的内容是叙述劳动生活和生产过程、传授经验或描绘劳动情景。”[2]水族纺织歌谣内容主要是叙述水族妇女纺织劳动生产过程,包括造棉种、种棉花、纺纱、织布、染布、裁衣等,而且具体介绍纺织系列劳动的工序技艺,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妇女纺织劳动生产生活的场景,故按其内容,笔者将纺织歌谣划归劳动歌论述。

二、水族纺织歌谣的田野调查

1. 水族纺织歌谣歌手状况调查

由于纺织歌谣的调研尚属空白,据亲人和朋友介绍,笔者专门到有民歌手的水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从被调查的30名水族民歌手中,会唱纺织歌谣的民歌手有16人。这16人均为女性,分别来自不同村寨,其中塘州乡①11人、九阡镇1人、杨拱乡1人、中和镇4人、水龙乡2人、三洞乡7人。如表1:

据上表了解,年轻的歌手极少,断层明显,究其原因,经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一是歌手个人偏爱;二是因生活压力、突发灾难等因素导致歌手对歌谣的遗忘;三是缺少纺织歌谣传播的环境,农耕文化是中国最传统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环境和生存语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农村的纺织劳动减少,靠口头传承的纺织歌谣自然也就会出现传承断层现象。

2.三都本地百姓对水族纺织歌谣的了解、认知调查

为了比较全面了解三都水族本地居民对纺织歌谣的了解程度,作者在中和镇、三洞乡、九阡镇和周覃镇对15位当地居民进行随机访谈。具体情况如表2: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三都水族当地百姓对纺织歌谣的认知和喜欢程度分别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女性有6人,占总人数的40%;一般、不喜欢或者对纺织歌谣没有感觉占60%。上表只有4个年龄偏大的女性会唱纺织歌谣,这反映了欢纺织歌谣在当地传唱范围小、接受的主体单一、仅作为自娱自乐为主的内部休闲性质,商业色彩淡薄,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娱乐消遣性质。据调查了解,男人们认为纺织劳动都是“娘们”的事而不屑一顾,自然也不喜欢纺织歌谣,这也是导致水族地区男性不会唱纺织歌谣的又一原因所在。年轻女性不会唱纺织歌谣,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个人爱好。较纺织歌谣,她们更易于接受水族情歌或现代流行音乐;二是现实意义。她们很少接触纺织劳动,觉得学唱纺织歌谣实际意义不大。

三、水族纺织歌谣传承与保护

(一)纺织歌谣传承

“人亡歌息”,抢救及传承传统的民间口传文化迫在眉睫。经过纺织歌谣的田野调查,认真聆听了民间歌手的演唱,笔者开始喜欢上了歌谣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凝练的语言,且被民歌意境所吸引和赞叹,同时也为其濒临消亡所忧虑。目前,造成纺织歌谣传承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纺织歌谣生境的变化

《春秋公羊传》里记载:“饥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很久以前,歌谣是人民抒发情感的最佳手段,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可谓人们生活的第二种语言。以前的水族传统,要求水族女性出嫁前必须掌握纺织、印染、刺绣等技巧。故此,她们从小向母亲、祖母或是外婆讨学纺纱、织布和刺绣,等到十五、六岁就已掌握纺织、印染刺绣的全过程工序。于此同时,水族地区也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纺织歌谣。时至今日,水族地妇女纺织活动仍然存在,然而传唱纺织歌谣现象几乎消失。

环境是民族音乐现象滋生的沃土,为民间音乐直接提供最原始的素材。特定环境限定特定的民族音乐现象滋生、发展乃至衰退。[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水族地区人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改变。现代化的机器生产逐步代替了传统家庭手工纺织生产,纺织歌谣对纺织活动没有直接作用,纺织者只需懂得纺织工序技艺即可生产土布。如此,基于纺织劳动而出现的歌谣随着纺织劳动减少和民间老歌手的离世,以口传心授的纺织歌谣将濒临失传。

2.对纺织歌谣缺乏深刻理解与认识

据表1了解,民歌手中会唱纺织歌谣极少,且主要是年龄都偏大的女歌手。随着纺织歌谣生境的变化,水族很多青年男女更热衷于情歌的传唱,纺织歌谣只被一些有相关爱好的歌手传唱。据表2的调研结果可知,歌谣在当地普及面不广,地方政府对于歌谣面临失传现象没能采取有效抢救措施,同时还未意识其内容涵盖很多珍贵的水族纺织技艺和经济史料。

据调查了解,纺织歌谣被水族人视为古歌一种,常与婚嫁礼俗歌、丧葬歌等一起在比较正式且严肃场合演唱,为何如此?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涉及吃、穿、住、生与死等内容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想用歌唱的方式来歌颂水族先祖的生活不易及他们的勤劳与智慧。然而出现当下传承的现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其一主要是纺织歌谣对于现代人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其二是纺织歌谣冗长且歌中古语表达生涩难懂。

(二)纺织歌谣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关于水族纺织歌谣的传承,我们需要从歌谣的传承的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文化时间上的纵向传承;二是文化空间上的横向传承。 纵向传承即代际之间连续性的传袭与继承,代代相传。横向传承即在一定时间内,由于某些原因,口头文学从一个社区(或民族)播布到了另一个社区(或民族)。现实生活中,口传文学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都能同时得到传承与流布,二者并行不悖。[4]基于此,为确保水族纺织歌谣的传承、保护及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1.保护和培养纺织歌谣演唱人才

民间艺人如同一座座民间艺术的博物馆。[5]这些民间口传文学的艺人在其传承工作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水族老歌手日益减少,直接影响纺织歌谣传唱。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一方面应建立对老歌手的生活、医疗等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在完善民间老歌手保护机制的基础上,應发掘年轻一代纺织歌谣爱好者,提供他们学习发展的机会,使其演唱后继有人。

2. 赋予纺织歌谣新的时代气息

三都水族地区出现了小型机器纺织厂,其员工均是当地妇女,她们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居民喜好,生产各种样式的布匹。这种靠机器生产代替传统生产方式可作为歌谣创作新素材,通过加工可创制新时代的纺织歌谣。相关职能部门或民歌爱好者,可参与地方音乐的采风,汲取纺织歌谣的创作技巧,结合时代流行音乐特点,加工、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水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样可以使纺织歌谣的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创作有机融合,赋予纺织歌谣更多时代气息与更强生命力。

四、结语

水族劳动歌谣是水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纺织歌谣是水族劳动民歌类型之一。纺织歌谣不同于情歌,它的内容更多描述了水族妇女在纺、织、染技艺的生产生活。通过纺织歌谣现状调查得出在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世代背景中,歌谣的生存语境遭到了割裂,歌谣表演的组成要素,时间、空间、表演者和听众,都出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它们无法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不能形成一个特定的表演场域时,歌谣就没有继续存活下去的生命力。

纺织歌谣是水族农村妇女日常纺织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代她们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是国家历史文化的一笔财富。为了弘扬水族文化,为了让后人了解水族农村妇女纺织生活史以及小农经济史,政府有义务采取措施对纺织歌谣进行抢救,保护。

注释:

①文章均采用原县制。

参考文献:

[1]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2.

[2]毕桪.民间文学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39-153.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59.

[4]陈映婕.民间文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0):181.

[5]朱蕾,史一丰.徽州民歌田野调查与现状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4(03):111.

猜你喜欢
水族
黔南三都水族马尾绣鱼纹与蝴蝶纹的图形纹样研究
水族敬酒歌
水族缸附壁藻组成及其水质环境分析
浅议水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贵州水族木雕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有传人
榕江水族同胞欢度瓜节
上帝的水族馆
水族舞蹈肢体语言与水族文字蕴含略考
云南水族民间舞蹈的生存语境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