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名字来历研究综述

2017-03-23 11:54
关键词:婴宁瑞芳蒲松龄

张 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杭州 311231)

婴宁名字来历研究综述

张 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社科部,杭州 311231)

对婴宁名字来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来源于《韩非子》、来源于《庄子》、来源于李贽“童心说”。在三种观点中,影响最大、解读最准确的是《庄子》说。蒲松龄根据人物性格将其命名为婴宁,现在的研究者却大多认为蒲松龄以此名字表现哲理,有过度解读之嫌。

婴宁;名字;研究综述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美的人物形象,如果说曹雪芹是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林黛玉身上的话,蒲松龄则是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婴宁身上。婴宁的形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改革开放以后,婴宁名字的来历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加以概括,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一、来源于《韩非子》

马瑞芳先生提出这种观点,她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撰文认为,婴宁名字来源于《韩非子》,“系由《韩非子·说难》婴鳞说演变而来,婴者,触犯也,宁者,安宁、安定、正常秩序也,婴宁者,触犯了封建伦理,违背了封建道德,打破了封建道德的沉闷也。婴宁姑娘,封建寒冰地狱的一线光明!”[1]

《韩非子·说难》中曾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韩非子用婴鳞指触及龙之喉下逆鳞,以比喻人臣犯颜直谏。马瑞芳先生认为婴宁就是指触犯了社会的安宁,而她触犯的方式就是笑,她把婴宁评价为:“一个视封建时代繁文褥节如东风吹马耳的少女,一个笑得最开心,最恣肆,连结婚拜堂都‘笑极不能俯仰’的姑娘。”[1]

马瑞芳先生把名字、性格特点、反抗性三者联系在一起,时代色彩比较浓厚,但可惜论述较简短,此后也未见其展开,更没有响应者,所以这种观点影响较小。

二、来源于《庄子》

赵伯陶先生则认为,婴宁名字来源于《庄子》,《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论述:“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樱宁。樱宁也者,樱而后成者也。”“樱宁”意为“扰乱中保持安宁”,“婴”与“樱”为通假字,蒲松龄极为喜好《庄子》一书,故以“婴宁”为心中理想女性之芳名,取“扰动外表下的安宁”一意。“至于《婴宁》一篇,则有作者自身虽处纷扰世间而终有别于芸芸众生的优越心理潜存于婴宁形象的背后,简言之,即《庄子》中‘樱宁’的蕴涵。”[2]

赵伯陶先生不赞同马瑞芳先生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体现出艺术接受中的某些时代色彩。”他认为,“婴宁的笑表现出女性的魅力,却不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社会意义。婴宁的性格不是反抗性的,而是近似于大智若愚的韬晦。”因为《聊斋志异》的创作并非是稻梁谋的追求,而带有很强的自娱倾向。蒲松龄“喜读《庄子》,并非倾倒于其间‘无为’的哲学思想,而是为其论说形式、语言文采所折服。”“常年的乡村坐馆生涯,也令他与明中叶以来有所发展的个性解放思潮有一定的距离。”蒲松龄为自己笔下的女性命此名,虽然深思熟虑,但并无深沉的哲学蕴涵,而是映现女性美的理想色彩[2]。

此后,这种观点得到其他学者的陆续支持。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即持此种观点,认为“所谓‘撄宁’,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婴宁的形象可以说是这种境界的象征体现。赞美婴宁的天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的向往。”[3]268清代卷是袁世硕先生主编,所以这种观点其实也是袁世硕先生的观点,马瑞芳先生的书中也曾提到:“袁世硕先生多处提到,婴宁取‘撄宁’之意,源出《庄子·大宗师》。……这样究根寻源的分析很有道理。”她还说:“蒲松龄创造与‘撄宁’谐音的现象,本意大约想宣扬‘撄宁’式得失不动于心的精神状态。”[4]6可见,马瑞芳先生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杜永道先生也持此种观点,认为婴宁的名字是指“虽然喧嚣的尘世给人带来许多困扰,但人的内心仍然可以平静对待。”[5]16

杜贵晨先生更对此观点进一步加以阐述。他认为,《婴宁》从学道达成的状态与达道成功的过程两方面形象阐释了《庄子·大宗师》。更上升到“《婴宁》一篇成为演义《庄子·大宗师》思想有深刻哲理性的小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渗透为小说精神,在哲学与艺术的结合上带有典范意义的小说名作。”“它不仅是蒲松龄早在十七世纪对女性进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文学发现,而且是关于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6]125-128

高深先生还是持此种观点,认为“婴宁”即“樱宁”的谐音,意为“樱而后成”,表现婴宁磨难后成熟的意思。作者以此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理想与《庄子》得道成全的人生理想相吻合[7]。

三、来源于李贽“童心说”

苏涵先生则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婴宁”的来源是小说中老媪向王子服所说的“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所以“婴宁”的“婴”取其本意:初生的孩子。他也认为这篇小说很可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但却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为天下,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更明显地凝聚和象征着明清时代新的文化精神,“婴宁”的名字,以及这篇小说的整个命意,与李贽“童心说”有着直接的精神联系[8]。

王昊先生也持此种观点,认为“婴宁”与“樱宁”并无关系,他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叙事文本、特定的文化语境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论证《婴宁》并非阐述“撄宁”的哲理之作,而是受到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所以贯穿该小说的基本核心是“求真”,这与“求善”的传统观念差异显著。《婴宁》的深层文化意蕴是表现对真诚无伪的理想人格的向往,揭示自然本真的个性永远无法逃离群体原则牢笼的悲剧宿命,并不在于它是否传达了高深的哲学思想[9]。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婴宁名字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中影响较大的是庄子说,蒲松龄取名“婴宁”确实很有可能来自庄子中“樱宁”一词。尽管如此,但上升到深刻的哲理性却有过度解读之嫌。

在清代的政治环境下,产生深刻的哲学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清朝二百七十年中,只有学问,而没有哲学;只有学者,而没有哲学家。”[10]45而蒲松龄的学识和人生经历更决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蒲松龄虽有绝高的文学天才,只是一个很平凡的思想家。”[11]297

解读婴宁的含义还是要从人物性格入手,众所周知,婴宁的性格特点是爱笑、爱花,文中也确实表现她像孩子般纯洁无暇,正如其鬼母所说:“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所以作者将其取名为“婴”以呼应她像婴儿般纯洁、天真。

研究者大多将“宁”解读为安宁、平静则不太准确,婴宁的性格特点除了爱笑、爱花以外,还有个特点是孝顺,“宁”恰恰是指“已嫁的女子回家省视父母”或“守父母之丧”之意,也即表现婴宁的孝顺。

文中表现婴宁的笑不止一次,而描写其哭只有一处,“一夕,对生零涕。”原因在于父母不得合葬,“刻日,夫妻舆榇而往。女于荒烟错楚中,指示墓处,果得媪尸,肤革犹存。女抚哭哀痛。舁归,寻秦氏墓合葬焉。”这段情节正好呼应“宁”字。

众所周知,蒲松龄是伟大的文学家,但绝对不是伟大的哲学家,他不可能用小说来解读深奥的老庄哲学,甚至他可能没有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以作品中的女性表现自己心目中天真、孝顺的理想形象,又取一个符合性格的名字,应该更符合实际情况。

[1]马瑞芳.论聊斋人物命名规律[J].蒲松龄研究,1992,(3):22-36.

[2]赵伯陶.《婴宁》的命名及其蕴涵[J].明清小说研究,1995,(1):208-217.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4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杜永道.狐鬼见人道[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

[6]杜贵晨.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J].文学评论,1999,(5):125-128.

[7]高深.从《婴宁》看蒲松龄对《庄子》哲学的接受——《婴宁》哲理之道家诠释[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99-100,196.

[8]苏涵.《婴宁》的文化解读与小说的文化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5-36.

[9]王昊.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婴宁》的意义兼与杜贵晨先生商榷[J].明清小说研究,2008,(4):182-193.

[10]胡适.戴东原的哲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1]胡适.胡适论名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编辑:鲁彦琪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Origin of Ying Ning’s Name

ZHANG Hong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China)

The study of Ying Ning nam’'s orig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oints: fromHanFeiZi; fromZhuangZi; from Li Zhi's “childlike mind”. Among the three points of view,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the most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is the “ZhuangZi” theory. Pu Songling named Ying 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but the mostly researchers thought Pu Songling expression Philosophy by this name, this is over-interpretation.

Ying Ning; name; research summary

10.3969/j.issn.1672-0539.2017.05.023

2016-11-15

张泓(1968-),男,浙江浦江人,讲师,文学硕士,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I207.41

A

1672-0539(2017)05-0119-03

猜你喜欢
婴宁瑞芳蒲松龄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写人写景有妙味,巧用戏剧搭舞台
——众说《婴宁》
老赵和瑞芳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崔瑞芳
成长的宿命
——对《婴宁》的另一种解读
婴宁之美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