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象翻译的误区

2017-03-23 11:54
关键词:米切尔辽西老子

吴 冰

(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论意象翻译的误区

吴 冰

(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意象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质之一,它对于实现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价值十分重要。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但目前意象翻译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以直白的述说或主观的阐释取代原文的意象;二是对文化差异不加审视,以另一意象取代原文中的意象。因为意象往往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丰富的文化性、意义的含蓄性、表达的生动性等特点,所以意象翻译的原则最好是以恰当保留原有意象为原则,有时为交流需要也可添加解释性词语或加注说明。

意象;文化;文学语言;意象翻译误区;意象翻译原则

意象是文学语言特有的言说方式,也是文学作品构成元素的特质之一。对于诗歌来说,意象尤其重要。意象不仅传递某种确定的意义,而且提供了多种意义存在的场所和进行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此外,意象的美学功能和所积淀的文化意义也不容忽视。由此可见,意象的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而是要加以重视,详细考虑。

一、意象

文学语言是形象的语言,它离不开鲜明生动的意象,而抽象的说教往往会使文学作品丧失其文学性,变成空洞的说教。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史,从斯宾塞《仙后》中丰富的意象和培根《散文》中精妙的譬喻,到布莱克《单纯之歌》和《经验之歌》独特而发人深思的意象,再到柯林律治的《库布拉汗》中奇妙诡异的意象,这些优秀的作家和他们的传世之作无不得益于其成功地运用了文学意象。在美国文学史上,意象的作用更是得到了文学家们的肯定。庞德,作为二十世纪初意象派的领袖,将意象的文学作用标榜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意象派那里,一个个破碎的意象很方便用来表现现实世界的无序和人们的失落感。文学意象在意象派那里也得到了重新界定。T. E. Hulme说意象必须能使人“产生一个持续的兴奋点儿,有超乎寻常的感受,能将一个点变成一个句子”[1]222。庞德将意象定义为“一团杂糅的思想,或是其形成的一个漩涡”“充满能量”[1]222。可见意象在意象派那里已有所限制,那是他们刻意追求突兀、奇特、鲜明意象的结果。其实,即便是一般的意象,只要选择合理、运用贴切都会产生良好的文学效果。因为“合理选择、恰当表现的意象能激发读者的想象,比直白的述说蕴意更深”[2]70。

意象的功能在于激发人的想象,而含义丰厚的意象常常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使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呈现出多向性和不定性。正是这种对同一作品的多向解读丰富了作品的含义,增加了它的魅力,提高了它的文学审美价值。而读者正是在对这些意象的解读中得到了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因此,意象是文学作品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意象的重要性对于翻译传递这些意象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意象翻译的两个常见误区如下:

二、直白述说,以主观的阐释取代原文意象

意象对于增加作品语言的生动性和意义的含蓄性、多维性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却往往对意象的作用不够重视,不能深入理解意象与文本主题之间的重要关联,经常会将意象所蕴含的某种意义抽取出来,舍弃生动的形象,代之以直白的解释。对于文学翻译,这种方法经常会破坏掉作品的文学价值;对于一般的作品来说,也会降低作品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现以金昌绪的诗《春怨》以及W.J.B.Fletcher的翻译为例分析如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A Lover’s Dream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3〕110

刘重德先生在其《文学翻译十讲》中将弗莱切(Fletcher)的翻译作为优秀译例加以分析。关于原诗中“到辽西”的意象在译文中转变成了直白的述说和主观的阐释:“smiled to me”, 刘老说:“Although ‘到辽西’and‘smiled to me’ do not look the same in the surface structure, yet in the deep structure they both indicate the lovers’ meeting in a dream so that the original poetic image is retained by means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expression or a dynamic equivalence ”〔3〕111。

可见刘老对弗莱切的做法是赞同的,但是读完金昌绪的诗及其译文我们不禁发问:情人的“朝我笑”果真能等同于“到辽西”的意象吗?笔者认为,前者不能等同于后者,更不能取代后者,理由如下:

首先,“辽西”这一意象可谓本诗的诗眼所在。金昌绪是位叙事技巧极为高明的诗人,他以一位少妇驱赶房前枝头的黄莺突兀开篇,让读者深陷谜团,不知其意,进而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追寻事情的缘由。“莫教枝上啼”既是对前半句的回答,又引发了读者更大的疑问:黄莺的啼鸣婉转悦耳,别人求之不得,可她为什么却要将这“天才的歌唱家”赶走呢?诗人深谙读者的渴望,接下来揭出谜底:不是黄莺的歌不好听,而是她的歌声惊醒了少妇的梦。然而这貌似答案的半句诗又引发了一个更大的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梦会让少妇如此羞恼,放下她的羞涩、腼腆、温柔,竟与一只不谙世事的小鸟斗起气来?终于,诗人在最后将答案告诉了读者:因黄莺的啼叫,少妇不能在梦中到辽西去。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且每每会引发读者新的疑问。同样,读者会问“辽西”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她要梦中到那里?去干什么呢?据李浴华解,“诗作描写女子怀念远戍辽西(辽西:辽河以西,即今辽宁西部)的丈夫”〔4〕256。可见“辽西”是本诗的核心意象所在,失去它,一切即归平庸,一切的思念,一切的悲苦,一切的生死别离,一切现实中的无奈全由“辽西”而生。若知如此,不知弗莱切还会不会用“smiled to me”来译“辽西”?

其次,“辽西”这个具体的意象又负载着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引发读者进行多种解读、增加诗歌本身魅力和文学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的诸多功能。从 “辽西”这一意象出发,读者即可把它解读成一首怨情诗,也可把它解读成思夫诗,还可解读成反对战争、渴望平静家庭生活的政治诗。总之,本诗的翻译中将“辽西”这一意象舍去势必降低其文学价值,也减少读者的审美体验。

再以《道德经》第62章为例分析,该章有如下语句:

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5〕290

米切尔的翻译是:

Thus, when a new leader is chosen,

don’t offer to help him

with your wealth or your expertise.

Offer instead

to teach him about the Tao.〔6〕62

在这一翻译中,原文“天子”、“三公”、“璧”等意象都替换成了普通的解释性词语“leader”、“wealth”。这样的替换失去了原文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因而显得单薄,不及原文的色彩饱满。“天子”是一国之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三公”是天子以下最高的官员。他们是国之首脑,而非一般的“领导”。也只有他们才配得上“拱璧以先驷马”的重礼。“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俗话讲“黄金有价玉无价”,古有“和氏璧”,贵可抵连城,因而献与天子的“璧”也绝非一般的资财(wealth),而老子之道比这璧还要贵重,也正是这样的对比才显出老子之道的宝贵。

三、不加审视,以另一意象替换原作意象

另有一类译者,或许他们也认识到了原作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试图在译文中再造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但是他们却替换了原作的意象,并且因为没有合理考虑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原文所属的社会历史语境,致使改换后的意象很难与原作的思想主题、时代背景、地域色彩、文化特征等相谐相配,显得突兀、别扭。现举例分析如下:

老子《道德经》第46章有如下语句: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5]238

对此,斯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的译文是:

When a country is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The factories make trucks and tractors.

When a country goes counter to the Tao,

Warheads are stockpiled outside the cities.[6]46

在这段译文中,原文中具有农业社会特色的“马”的意象被米切尔替换成了具有工业社会特色的“工厂、卡车、拖拉机”等意象。虽然从传达文意上讲,米切尔与老子保持着基本一致,即,都表达了治国有道则国泰民安;治国无道则战祸四起、民不聊生。然而米氏译文仍有以下缺憾:其一,以工业社会所特有的“工厂、卡车、拖拉机”等意象代替原文“马”的意象会使不了解《道德经》的人误认为老子所处的社会已处于现代的工业社会,这与《道德经》第80章老子所倡导的“小国寡民”、“虽有舟舆,无所乘”、“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大相径庭,势必引起读者的疑惑。其二,虽然米氏运用的意象也能激发读者的思考,提供审美愉悦,但其意象要比老子原文意象繁复得多,而其激发人兴奋的力量却相对较弱。这一点可以从庞德等意象派的宣言和实践中得到证明。而老子将意象集聚于“马”这一特定意象上,其文字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厚。老子选用“马”这一意象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马在老子时代既是作战工具,又是农耕工具,这一意象的选择有利于形成一个核心意象。“却走马(走马:快马)以粪”(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快马把粪肥送到田地里)蕴含着治国有道则战事息、农业兴,人民安居乐业的含义。相反,治国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战马在郊野产下小马)。可见,“马”既可作战又可农耕,即可祸及百姓又可福及百姓,其关键是国家是否有道。二是老子的意象较米氏的更深幽、更生动、更震撼。米氏笔下无道之国,碉堡在城外筑起,意在说战祸四起。而老子笔下的无道之国,战马在沙场产仔,除了说明战事纷起,又十分形象地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性:战事频仍,流血漂橹,战马死伤惨重,不得已连快要生产的母马也被征入伍,致其产仔沙场,母子性命堪忧。马的命运如此,人的命运又会好到哪里呢?读者很容易由马的命运想到人的命运,获得更深的感动和体悟。米切尔在他的译文中通过用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意象取代《道德经》原文中古老的意象,使自己的译文现代化,接近今天的读者,这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这种做法的不足和局限〔7〕92。

再举一例:据称女画家罗密先生画了一幅孔雀画,并按国画的传统在上面题诗一首:

亭亭石上留,反顾意悠悠。

西子知何处?开屏教汝羞。

有人将其译为:

Alight I on the rock, upright;

Lost in a muse, I turn my head.

Helen of Troy, where e’er art thou?

To make thee blush my tail I’ll spread.

在诗中译者将“西子”这一中国传统美女的意象代换成了“Helen of Troy”。宁一中认为用西施怕难传达其美感给西方人,而用倾国倾城的美女海伦替换了西施,更有利于向西方人传达这种美感,“堪称绝妙”[8]176-187。详细考虑,其结论怕是有可商榷的地方。纵使西方人没有关于西施的意象存于脑海,他们总还是知道什么是美女的,翻译成“Xi Shi, an ancient Chinese beauty ”也未尝不可。若想说得更详细,也可加注。一味地迁就西方读者,中国文化何时能走出国门?另外,译者似乎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前提:这是题在国画上的一首诗。一只亭亭玉立、顾盼生辉、锦屏拥翠、拖曳如裙的国画中的孔雀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位引发情敌一场十年恶战的金发碧眼的西洋美女。虽然海伦也是一位美女,但彼美女绝非西子,她传达的美也非西子之美。

另举一例:老子《道德经》第80章有:

至治之极,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邦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5]344

老子在这里描述了自己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人们安享自己的食物、服装、居所和习俗,知足而无奢欲。邻国相望,却能相安无事,因为人民眷恋故园,无慕他乡。在老子构想的美好社会中,没有战争和剥削,没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民众生活在自己的自治社区里,政治自主,经济自足,相邻社区无利害冲突,和平相处,百姓安居故土,无图谋他乡之心,过着一种恬静的生活。但是老子所勾画出的理想国的意象在米切尔的译笔下显得有点扭曲和怪异。

People enjoy their food,

take pleasure in being with their families,

spend weekends working in their gardens,

delight in the doings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even though the next country is so close

that people can hear its roosters crowing and its dogs barking,

they are content to die of old age

without ever having gone to see it.[6]81

米切尔的笔下,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自足无奢的民众转变成了喜爱自己的食物,乐意和家人在一起,周末在园中劳作,热心社区事务的形象。此中不难看出西方家庭伦理观念和社区观念的影响,这些替换均有违于老子的思想。当然,从读者角度出发,米切尔的译本的好评率达到了67%,说明大部分英美国家的读者喜欢这一译本。虽然“我们要肯定和重视采取较自由的翻译方法产生的译本在现阶段的价值和作用”,“不苛求读者,急于求成”,但同时我们也要推出更多保留原作特色的译本,以更多样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更好地实现文化交流的效果〔9〕69。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原作中每一个意象都包含着自己的独特意蕴,因此替换成另一意象必然会损失原来意象的含义,而将意象转化成解说性的语言又将降低语言的文学色彩和审美价值。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意象,保留这些意象是保留语言生动性、形象性、多义性的前提,也是了解异域文化、风土人情,沟通思想,相互借鉴的途径。据此,作者认为意象翻译最好以恰当保留原作意象为原则,为交流需要也可辅以解释性词语或加注说明。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2]Cleanth Brooks,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4]孙洙. 唐诗三百首(李浴华 注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Mitchell, Stephen.TaoTeChing:ANewEnglishVersion[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8.

[7]吴冰.斯蒂芬·米切尔《道德经》英译通俗性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8-92.

[8]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9]吴冰.虚拟空间里的真实声音——斯蒂芬·米切尔〈道德经〉英译本读者网络评论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65-69.

编辑:鲁彦琪

On the Fallacies in Translating Images

WU Bi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Anhui 246000,China)

Images, an element of the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literary works, are importan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literary aesthetic value.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fallacies in translating images: 1. substituting plain statements or subjective paraphrases for original images; 2. substituting other images for original images without a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 Images, featuring their unique nationalit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mplicit meanings and vivid expressions, are always the accumul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so the best principle of translating images is to preserve them and some notes and explanations can be employed, if necessary.

images, culture, literary language, fallacies in translating images,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ng images

10.3969/j.issn.1672-0539.2017.05.024

2016-11-3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379)、安庆师范大学翻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zygg004﹚和教育部英语国家级特色专业﹙TS12154﹚的阶段性成果。

吴冰(1974-),男,河南漯河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教学与批评、汉语典籍英译。

H159

A

1672-0539(2017)05-0122-04

猜你喜欢
米切尔辽西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美国B-25米切尔轰炸机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季后赛高光时刻多诺万·米切尔不服气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智者老子
野性的面目
一生一佳作